快好知 kuaihz

制胜企业文化的“中国病” 组织企业文化的准则

        ”丰田教育的是本思想是以”调动干劲”为核心。  非正式教育,在丰田叫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活动”,是丰田独有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就是前述的关于人的思想意识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核心是解决车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光靠提高工资福利保健等的劳动条件,还不能成为积极地调动员工干劲的主要因素。丰田创造出一系列精神教育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是以非正式的形式和不固定形式的做法进行的。  非正式的各种活动前以下几方面:  (1)公司内的团体活动。(2)个人接触(PT)运动。”公司内的团体活动”是根据员工的特点,将员工分成了更小的团体。团体小可使参加者更加随意、亲近地接触,这对于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可以根据各种角色身份参加不同的团体聚会。通过参加这些聚会,既开展了社交活动,又有了互相谈论的机会。为了这种聚会,公司建造了体育馆、集会大厅、会议室、小房间等设施,供自由使用。公司对聚会活动不插手,也不限制。职工用个人的会费成立这种团体,领导人是互选的,并且采取轮换制。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当一次领导人来”发挥能力”的机会。这些聚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把这些聚会作为会员相互之间沟通亲睦、自我启发、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向不同职务的会员进行交流的场所。  个人接触和”前辈”制度。丰田公司为了让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熟悉新环境,曾提出了”热情欢迎新职工”的课题,在这方面,采取了”个人接触”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做法是,选出一位前辈,把他确定为新职工的”专职前辈”。这位前辈担负着对所有事情的指导工作,这种做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专职前辈的任职期间一般为6个月。在工作上、生活上、车间里,专职前辈都给以指导和照顾,对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给以协调。

        就本质而言,企业文化是通过调整员工的心态来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那么,如何看待不同企业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不同企业完全应当保留自己的文化个性;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在具体操作中切实遵循“和而不同”这一文化整合的根本原则。一、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产业规律与民族特质。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产业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创新业或知识产业,它们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制造业与创新业进行一个比较。制造业以体力与技艺、机械与管理为生产力的主体,绝大部分生产都是透明的、外在的,劳动强度与技术熟练程度都可以量化到个人,科学与理性是管理的主要特性,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创新业的产业规律则似乎与制造业完全相反,它主要以知识、智慧与思维方法为生产力的主体,高素质的个人始终在团体之上,脑力劳动决定了创新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黑箱”中进行,劳动的强度、思维的速度都难以量化,只有外化为具体的“产品”时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产品也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显而易见,制造业的规律决定它需要一种以“管”为主,强调服从、纪律、集体的严格的企业文化;创新业的规律则表明它需要一种以“理”为主,以弹性工作制与人性化环境为依托,能够充分凸显个性与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不同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换句话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果某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某个产业的规律恰好一致或比较接近,那么,这个民族在这一产业领域就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换句话说,由于具备特殊的文化特质,某个民族特别“适合”某个产业的生产;而那些不具备这种文化特质的民族要想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就必须塑造一种与产业规律相吻合的企业文化

        从戴尔看流水线企业文化 在提供同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选择离开公司的人数占到64%。90%以上选择离开的员工都埋怨说:这里没有文化,我在这里学不到任何东西! 这就是戴尔! 任何一个人读完此文,恐怕第一个提出的问题就是,一片文化沙漠的戴尔怎么会取得成功? 人们在义无返顾地离开、忘却,甚至谩骂、背叛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注意。 如果有三个字可以概括戴尔的活着的原理,那就是:流水线。贯穿戴尔一切的就是流水线。从产品的装配到销售,都是流水线在控制。每一位戴尔的员工,无论是高级还是低级,都只作为流水线的一部分而存在。流水线创造价值的根本在于标准性,而非个性。一旦依靠流水线来控制员工,那么,员工属于个性的东西便会被深深地压制下去。 流水线是工业化生产的成果,而戴尔对流水线的贡献在于,它不仅仅将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贯穿到产品的装配,而且使之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流水线演化到了极致。 在流水线的管理中,每个人的价值与意义都是程序预先设计与规定好的,任何与这个流水线冲突的,不管是个体价值的放大或者缩小,都不会被允许。或者换句话说,在这条流水线中,个人的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能不能满足流水线的设计标准。因而,流水线不需要精英,因为精英过多的能量极有可能破坏流水线的标准化。反过来,流水线也不依赖精英,只要员工的价值满足了流水线的需要,对戴尔来讲,它就是一个合格的员工。 所以,尽管朱兆琛、黎修树、米晓春、曹凤元一干人等纷纷离开,戴尔的运作却丝毫没有受到损害,而且,其发展还蒸蒸日上。原因很简单:流水线不需要精英。自然,出现“即便从诸如GE这样卓越公司招募的业务骨干也难以存活;中低层员工中,勤劳本分的厦门本地雇员、没有什么野心的应届毕业生也开始增多”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细小行为的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的改变。问:微软的企业文化需要改变吗?汤普森:这个问题还是问塞特亚比较好。不过,我要说的是,现在微软所面临境况看起来很像IBM在上世纪90年代的遭遇。Windows的垄断地位现在已经遭到攻击,因此我们应该对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文化进行反思,并进行调整。问:微软CEO的遴选工作为何进行得如何高调?汤普森:首先,我们是全球最大,同样也是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事实上,我们就CEO进行非常公开的遴选,既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对其他人负责。我们需要对候选人的各种情况进行评估,以保证任命的CEO能在长远的未来为投资者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微软是行业的领导者,在全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之一,我们所做出的重大抉择不可能在真空环境,或是在试管中进行,我们必须让其公开进行。说实话,关于这件事情,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报道都是媒体炒作的,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以真实为基础。他们东抄一点,西抄一点,然后拼凑成为报道。我要说的是大部分都不是事实。有报道说,某些人接受了微软CEO职位的面试,或是谁又拒绝了这一职位,这些都不是事实。媒体的大肆报道令微软CEO筛选工作成为有趣的话题。对于事态发展到这一步,是我始料未及的。虽然我希望这件事件公开进行,但我自己从未希望其成为如此关注的话题。在微软的要求下,我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仅限于此。我们还在去年12月通过官方博客对工作的进展进行公开,仅此而已。这也是我在公众平台唯一做过的两件事。不过,在有人看开,我仿佛大权在握。其实,我和其他担任CEO筛选工作的董事一样,只是在认真履行我的职责。虽然我是该委员会的主席,但有人借此评论称我无处不在,在筛选工作中一人说得算。

关键词:制胜企业文化的“中国病”,组织企业文化的准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制胜  制胜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准则  准则词条  
公司管理

 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组织扁平化

组织扁平化的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刻得到了众多饱受科层制弊病折磨的公司的欢迎,扁平化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医治“等级森严、信息不畅、组织刚性、反应迟缓”等所有这些痼疾的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