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湘西老司岩:不足七百人,却有十五姓

  近日,笔者到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采风时,了解到一件趣事:一个人口不足700人的村寨,却有15个姓。而据该村70多岁的黄太星说,老司岩以前曾有20多个姓,在明朝中叶鼎盛时,村里人口数千,以张姓和米姓为主,当地有“张三千,米八百”之民谣。

  

  据老司岩村秘书金贤光介绍,按男性户主算,村里有黄、王、金、彭、潘、瞿、张、向、陈、谭、姚、董、粟、米、田等十五个姓;该村共685人,其中黄姓294人,刚好占40%,其他一起共391人。村民以土家族和汉族为主。

  

  问起为何一个村会有这么多姓的人居住在一起,而能和谐相处时,村里老人家说,一是老司岩地势就宜。以前陆路不发达,出门靠水路,而老司岩前面就是酉水河,并藉此而在明清时期得以繁华,商贾云集,百年老铺台至今在村里仍随处可见。更为重要的是,村里有一冬暖夏凉的古井,脚肚子大的水长年流淌不息,能保证村民的日常生活及下游的灌溉用水。二是得益于老司岩的融合文化。“自古以来,老司岩哪个大姓他都不欺负小姓人。”老人们说。以前,只要是投奔到老司岩的,寨上人都接纳。外来人到老司岩后,各姓间互结秦晋,繁衍下来。特别是民国年间,到老司岩躲“壮丁”而落下脚来的多,因为当时老司岩有个叫黄嘉浩的人物,据说当初是跟随贺龙闹革命,脚被打伤后,回到家里,时值国民党“湘鄂川黔剿匪司令部”的暂编第一师师长田载龙请在武汉做大生意的黄嘉谋出任“清剿大队长”(相当于团长),黄嘉谋虽在国民党军队里曾当过团长,但他已无意出山,便推荐了同族兄弟黄嘉浩。黄嘉浩当清剿大队长并驻扎在永顺石堤、王村一带后,凡是投奔到老司岩来的,只要在他那里挂个号,便成了他的“兵”,平时为别人做工,“点枪”(上级检查人数)时去凑数就行。由于可以不被抓“壮丁”,所以那时来老司岩的比较多。

  

  最让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现在村里的大姓——黄姓到老司岩第一人“斗篷客”的故事。

  

  “斗篷客”真名叫黄大荣,明朝人,家住湖南沅陵太常村,只因斗蓬织得好,人皆称其为“斗篷客”。

  

  万历年间,为避瘟疫,“斗篷客”沿酉水而上,来到三面环水的老司岩。见寨子如一张太师椅,四周群山如扶手,乃兴业发家绝好之地,便欲扎根于此。当时老司岩盛极一时,得“小南京”之美誉,寨上旺族为张姓与米姓,后人有“张三千米八百,黄家来了个斗篷客”之民谣。

  

  “斗篷客”到老司岩后,先在米员外家做长工。米员外见其朴实能干,又识文断字,颇为赏识。米员外有一心病:其女端庄秀丽,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经八字先生所测,命里犯“八败”,故年近三十尚未婚配。

  

  便有人讲与“斗篷客”,询其意。“斗篷客”暗忖:我一个单身人,一把篾刀,何败之有?便允。

  

  拜堂当日,米小姐出语惊人:人家讲我犯八败,我今儿一拜都不拜!

  

  因拜与败同音,此语一出,众皆喝彩,传为佳话。

  

  有趣的是,村里各姓大致上是一个姓的居住在一起,有的便以某姓较多者而命地名,如张家湾、金家包、黄家组等。有的姓虽然已悉数搬迁,但仍可找到岁月的痕迹,村里人还按当年他们住的地方来叫地名,似乎还等着他们回来:沈家湾、史家脚、刘家水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老司  老司词条  湘西  湘西词条  不足  不足词条  
散文

 那人,只爱到一半!

 纵然,时光洗去记忆里的尘埃。回忆多普通,但,却能从一滴水里看见阳光。   ——题记   或许,我就如他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客。或许会在我生命...(展开)

散文

 乡愁是难以言说的离殇

 思乡犹如爱情,似抽刀断水,一个亘古的话题,斩不断、理还乱。不去想吧,它就在眼前;去想吧,它又是那样遥远。心情好时,故乡就显得模糊;心情坏时,故乡就显得很清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