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走近毛泽东》经典观后感1000字

  《走近毛泽东》是一部由艾辛执导,毛泽东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一):奇妙的人

  具有传统儒家文人的情怀,有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志愿和对文学的热爱,说过革命者不仅要握枪杆子,还要握笔杆子;具有对山川大河的朴素的热爱情感,喜欢在江河里游泳,70岁高龄时仍想周游黄河。但与这些传统的东西相比,最可贵的是身处最高位仍对群众抱有真切关心、和对权位毫不贪恋的高尚情怀。我想这和他身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新旧交融碰撞的乱世局面里,才诞生了这样一位绝无仅有的人物。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二):毛平凡的一面

  看到毛最后在开人大会时再也不能自己站起来,周恩来说毛要看着你们先离去,毛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这一幕时挺辛酸的。毛在接见非洲人时,非洲女人向他行了屈膝礼,毛那时也像一个小孩一般,恍惚着微笑着回着屈膝礼,他也许不明白,他脸上带着微笑。一个人表面上看上去无论多么光鲜,背后其实还是像一个平凡人。毛其实想做一个文人,至死都是,但毛最终选择了革命,如他所说的,“逼上梁山”。毛爱写诗,想要做研究,毛爱爬上,爱游泳,也爱和难路和风浪搏斗,毛始终心里有人民,毛的胜利在于他本身的个人魅力。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三):品读伟大领袖 反观今日局势

  时势造英雄,读史使人明智,渗入农民阶层的洞察为毛指明了蓝海,拉拢同盟强壮队伍,很佩服枪杆子政权理论——学习委员和体育委员之争,终于知道为什么学习委员会赢。 柬埔寨外交官:“中国输出的不是军火,而是尊严” 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后,我才知道谁是真的朋友” 毛主席的真诚与自信,为我们的理论注入了这样的基因:用合作取代零和,用共赢取代厮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位农民说:“雷电把树劈了怎么不劈毛”,大家都觉得他反动,而毛却说应该进行深入调查,最后修改了苛税政策,提出“自己动手”的改造计划。这个故事让我反思如今的国际舆论战,舆论战并不意味着禁言。如今敏感话题范围不断扩大,反而应该调查,官员是否有腐败,体制是否应该修缮。而不是一禁了之。 毛主席是一个师范院校出身的胸怀情怀的伟大领袖,也曾谈及自己有做记者的愿望。曹林曾说:越是敏感,越要张口说,否则敏感的就愈发敏感。胡适也认为,治疗写作恐慌的唯一途径就是写作。直面这些社会敏感,深入调查,执民主之政。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四):更多是写给我自己的

  先说。

  想起来我可能还是一个思想不成熟的小孩子。所以呀,我没有在评价,只是短评突然超了字数还有东西想讲给自己说。

  是一节概论课。我完全被打动了。真的,惊异于自己竟会爱这样正经的东西。环顾四周,居然奇怪他们为什么不看呢。如果大家都能抬起头,在有些地方湿掉眼眶,那必定是另一种景象了。突然觉得自己很矫情做作,什么游戏,沙雕视频,化妆,居然觉得无聊又讨厌了。

  从前只知道七分功三分过,只看着纸币上描绘的和蔼又高大的图像。敬畏,更多 是畏。我清楚的知道,我需要这更多的了解。我需要走近他。他远比我意识中要伟大。不在于他的功劳,而是他的人格魅力。今年刚好有了机会去了秦皇岛,北京,那些场景,熟悉,好熟悉,我居然莫名其妙地掉眼泪了。

  登山,游泳,读书,写词,当教员,到人民中去。看整个纪录片中的谈笑风生,又时刻敬佩于事实上的运筹帷幄。

另外啊,恰逢国庆,到处都在唱《我和我的祖国》,清早起来朋友圈空间里,尽是祝祖国生日快乐,我从未这样真切地感受过国庆。回想一年来,贸易战,香港,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一直都在为祖国打call,也知道祖国是我们永远的支持。我们中国人真好。爱国的样子真的好看。我真喜欢阿中哥哥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五):或许我们该多了解一些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主席有着一种文人情怀,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他想去考察黄河、长江,他说“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再沿长江而下,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愿,很想学学明朝的徐霞客……”他一生很喜欢读书,所以不管是写著作还是作诗,他都很擅长,而现在的我们,可能因为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不想拿起书来看了。记得一次老师问过一个问题,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吗?我想是的,读书可以使我们有机会站在别人的、与自己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看这个世界……在苏联提出在中国建立基地,损害了中国主权的时候,毛主席坚决地拒绝了。柬埔寨国内发生政变的时候,中国使西哈努克度过了难关,西哈努克说“中国不输出坦克和军火,输出的是尊严和别人的需要……”在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时,毛泽东说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去的。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好像开始理解我的爷爷奶奶、姥爷为什么一直那么尊敬毛主席了。他就像邻居家的一个爷爷那样,那么真实、真诚、平易近人,那么可爱、本色、自然,有亲和力。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原来经过了这么多的磨难,原来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竟然有过吸血虫的肆虐。中国原来有过这么多的故事,毛主席原来有过这么多的故事。毛主席的好朋友斯诺一次问他,你觉得年轻一代会做什么?他说,“未来的事由未来的人决定”,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啊,我们的祖国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国内的、国外的。年轻一代终将是祖国的中坚力量,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会克服艰难险阻,繁华昌盛!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六):伟人只是普通人中的强者

  1.毛主席如此英明的人为什么也会发动文化大革命呢?因为被蒙蔽,脱离群众和实际?还是因为年老退化?还是说,人有长必有短,打仗灵活,胸有韬略,却不懂经济,不知道如何治理发展国家?

  总体来说,我觉得是思维的更新,始终贴近实际,因而谦诚,是人成为人的一个基础。

  2.我觉得毛一定不是因为个人崇拜、自高自大冲昏了头脑。第一,他是反感四个伟大的称号,只认为至多算个老师。第二,他说,农民说怎么不劈死毛泽东,不是要怪罪,是要去问一问农民为什么骂我们。第三,他晚年也说毛泽东死了,你嫩应该开个庆祝会,证明了辩证法的存在,没有人是不死的。因此,他并不是考虑“我”的人,他是唯物客观的思维方式的人。

  3.一辈子简朴,农民的作风终生没变;待人亲和,点烟夹菜,屈膝礼和看手镯,外交场合自然;喜欢读书,一张大床半边书。

  4.他年轻时候,是各种努力和尝试,出关读书求学,要做奇男子,冷水浴锻炼身体,发报二十八画生交友,建立夜校和新民学会……

  5.我觉得毛泽东肯定有报国,创立新世界的想法,但应该在后期。他刚开始也只是以为当个老师或者记者的。所以,应该是,谁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一辈子志向如何,结局一定要如何如何。很多事都要结合时势变化而来。

  6.干上革命就干了一辈子。

  7.他想象中的新中国,可能是没有压迫的,但是想到了富强民主自由吗?如何富强民主自由呢?并且,科学在什么位置?

  8.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他打仗、指挥战争,都抓根本,可以舍弃延安来换取打掉蒋军兵力,也敢于围长春不打打锦州……不要表面的得到,只要实质的把控权,可以暂时失去可以暂时搁置,为的是有利于根本性的得到。

  9.打仗,是灵活根据情况来;接人待物也如是,要看对方和情境;其次,科学和事物的发展,是各有各的规律的。

  10.未来的世界,要靠未来的人们。

  11.“我们不是军火商”,做人要大气。

  12.他喜欢运动,喜欢挑战,有胆魄。

  13.才情真好,常读书,有气魄。

  14.他一生的作品是新中国。我们一生的作品呢?

  15.为什么他如此透彻?懂中国历史,深入实践,读马克思,好思考,善挑战……

  16.“不是累了就不走了,我们绝不走回头路”。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七):曾有诗人,谱壮丽河山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初识毛泽东,是还在很小的时候,我的书生爷爷同我讲,要努力学习,要走出我出生的落后的地方。当时的我爱极了诗词,于是爷爷教育我用的就是这句诗。因为爷爷,因为后来的语文教学,我最先了解的毛泽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落笔之处,是当时的壮丽山河,风景如画。我最先了解的毛泽东,是一位看遍中华美好的才子。诗词那端,是作者的胸怀山河,满目壮阔。我最先了解的毛泽东,是一位意气风发的政客。文字背后,是少年的自信满满,指点江山。 年少只知毛泽东笔下山河壮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走近毛泽东》则让我了解到,山河壮丽的背后,是他行军打仗,目光长远。他舍弃延安的大胆举动,惊了众人,结果却也艳了众人。本身爱极了文化,却不得不弃笔从戎,带领当时的红军四方作战,奔走天涯。我才堪堪理解到,那些风景如画,是他战场上停歇的结果。笔端繁华,却身处无间。那些笔触,是他乐观的真实写照。 曾经只晓毛泽东诗里胸怀山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走近毛泽东》却让我明白到,他已识乾坤大,却犹怜草木青。走遍山河,却仍旧热爱着劳动人民。影片里,他为着人民,四处奔走几个月不回北京。专列为坐为着人民,再次去走遍山河。接到人命的投诉不满,会首先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本可以高坐元帅之位,却极力推辞,只愿一心为着人民。那些诗句,是他为民奔波时的感怀于心。 曾经只道毛泽东文风自行豪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走近毛泽东》反而向我展示了毛泽东的一些小日常,小习惯,小情感。比方说他谈判斡旋时风趣幽默,也坚持底线,平易近人,也始终为民。比方说他热爱游泳,一去有河水的地方就按捺不住,且梦想去美国游泳。再比方说,影片里写他回故乡的些许触动,也展示了他对于旁人赠送拐杖的恩情,珍之重之,且铭记于心。 总之,这部纪录片打破了我心中伟人毛泽东的形象,从另一个角度向我诠释了伟人平凡且平易近人的一面。我觉得这对于一个领导人而言是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完美无缺而高高在上的人,难以接近民心,取得民众百分之一万的信任。而毛泽东向人民群众、外界来使展示他贴近人民的一面,反而能更好的与之相处。我始终认为,待人真诚往往是别人真心对你的首要前提。而毛泽东无疑是做到了,这使得他有足够的魅力,让人民对他坦诚相待,知无不言。因而使得他能足够了解中国,格外清楚国家的需要。让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八):时隔多年第二遍观看

  剧照海报海报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目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

  时隔十余年,今天第二遍静心观看毛泽东的生平故事,倍感他的横溢才华。特别是看到片中展现南方过往战胜肆虐的血吸虫病后,毛主席大笔写下『送瘟神』的名诗佳句,那种统帅的洒脱与才情令人钦佩。评论之时,眼前国家恰正处在肺炎疫情的关头,换做毛主席,相信也会运用科学方法有的放矢的做出决断和部署。

  影片看似叙述方面的时间轴没有规律,但其实利用话题做引子过度得相当和谐自然。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九):走近毛泽东―一个伟大的人民公仆

  在人们的心里,毛泽东这个名字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是战士,也是大统帅。他是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石三伢子,也是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开国元勋,他有思想,有志向,是他把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使他们免遭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他将祖国山川从分崩离析之中统一起来,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依靠。他是高高在上的历史英雄,而我们只能远远地观望、瞻仰。 可是在跟随纪录片近距离地了解他的生活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一点也不盛气凌人,相反,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那么的平易近人。 他喜欢到人民群众中去,他说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像鱼儿和水一样,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他对人民群众有着浓厚的感情,始终关心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他会为了自然灾害中受苦受难的人们伤心落泪,会为了血吸虫病感染的无助家庭号召求索,甚至会把乘坐的专列当作流动的办公室,随时停车去接近群众,体察民情。他将人民群众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始终不渝的信仰,以一个人民公仆的身份践行自己的承诺,那一句前无古人的“人民万岁”震撼了多少华夏儿女,可他却喊得那么铿锵有力。 在接待外国来宾时,他总是显得亲和有礼却又不失幽默风趣。他会用同样的屈膝礼来回应非洲来访者的敬意,也会向久违的老朋友谈起前往美国江河游泳的意愿,他会不论肤色、国籍给予所有人平等的关怀,这是他的立场,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指挥过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的确,毛泽东不喜欢摸枪杆子,相比于此,他更愿意也更胜任于使用文房四宝的力量,以英雄般的勇气和智者般的谋略挥斥方遒,而等到战争结束,他却选择了淡泊名利,“帅、将、校统统都不要!”多么豁达。 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领袖,伟大之处在于“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幡然醒悟,在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年轻的时候他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而现在他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老了,站不起来了,在中共十大的闭幕会上,当全体代表们起立鼓掌要欢送他离席时,他的腿疾又犯了,但他不想让大家看出来,便坐着不动,他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 如今,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下,中国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前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沿海率先,人们说出的那句“厉害了,我的国”不正是表达身为国人的自豪之情吗?我们看到巍巍华夏的雄风重振起来了,泱泱大国的威严又回来了,我想,这也是毛泽东想要看到的画面吧。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十):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毛泽东

  于2018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25年观看。

  本部纪录片比较浅显地叙述了毛泽东的一生,主要侧重于建国后的外交场合和对内视察工作的刻画来凸显毛泽东的个性,对功过避而不谈。有较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在本片首次公开。

  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斯诺感慨地说到:“要人们去克服三千年迷信皇帝的传统习惯,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四个伟大,‘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teacher这个词。”毛泽东一直反对神化自己,但是他知道这是出于宣传需要,必须要树立一个文化符号。即便是伟人,也难以抵挡历史潮流的裹挟。

  毛泽东其实自始至终都只想做个文人。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他多次说他的理想就是做个教员或者是记者。然而造化弄人使他不得不拿起枪杆,每当非洲代表团问起毛泽东的起兵经历,他总是用四个字概括:“逼上梁山”。建国后颁发给他持枪证,但是他却没有要配枪。即便在1955年授衔时,他也坚持不要大元帅的称号,使得蒙哥马利将军1960年访华时感慨不已。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青少年时期经历过清朝民国的更迭,实际上还残留着老一辈读书人的向往,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合《毛泽东传》、《毛泽东阅读史》和他的文集来看,他骨子里其实只是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存在。他曾言他年轻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共产主义,也没听说过什么马克思。蒋介石的赶尽杀绝逼迫他选择了一条武装反抗的道路,是所谓“逼上梁山”。他最早接触的进步思想,其实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将反帝反封作为自己的目标,他不在乎什么党派,只要心系人民能够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那就是他理想的政党。因此,在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他就毫不犹豫地并入国民党并出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井冈山政权期间,毛更是边缘化,是被“布尔什维克”口诛笔伐的对象。后来他在延安窑洞里写下的《新民主主义论》,实际也是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为了巩固根基和迅速发展,毛泽东选择了“一边倒”的政治政策。但是在面对“联合舰队”等危害国家权益的问题上,他始终寸步不让。

  所谓立场决定态度,掌握着话语权的文人精英、资本集团、官僚权贵们心思都活络得很,指望他们去真正理解主席的伟大,纯属与虎谋皮、痴心妄想。作为“开国元勋”的他当然应该供起来,作为“人民领袖”的他则似乎可以被接受,至于作为“革命导师”的他么,那就坚决不能被容忍了,非得彻底否定、批深批透不可。正如列宁所说:“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即所谓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灭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

  总之,毛泽东作为一个被“二共”符号化的人物,早已远离了他真实的面貌。史料的封存和官方的引导使得后世对他的认知也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彻底成为了背锅侠(限于政策和资料有限不方便展开叙述)。抛开意识形态,搁置争议,逐步解开神秘的面纱,才会看清那位和蔼可敬的伟人。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走近  走近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生死场的读后感大全

 《生死场》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展开)

美文

 你若为山,我愿为水

 你若为山,我愿为水。  山稳重,水灵动。  山若无情,水无心动。  水若绝情,势必汹涌。  水失生命之源,  山忍切肤之痛。  如若,  山懂水活泼,水懂山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