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忧伤的年轻人,一起聊聊吧

南都记者日前探访佛山英思青少年成长教育学校(以下简称“英思学校”),描摹其运作模式和生态法则,引发热议。90%学生被骗入学让人咋舌,规定时间内学生光着身子排队洗澡让人怜惜,“连坐”和“老生掌权”的江湖规则又让人难以理解。

  还记得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镜头下的“放牛班”吗?电影里“放牛班”的孩子在马修老师离开的那刻都有了美丽的释放。我们的“放牛班”会有“春天”吗?本期参政议政邀请学生、家长、老师、心理咨询师、政协委员一同来聊聊这些孩子的故事。

  欢迎在微博上与@南都佛山互动,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谁的过错?

  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阿群:生活太无聊了,父母又不怎么管我,不知不觉就喜欢上网络。在游戏世界里,有朋友,有团队,能给我存在感。

  原女士:主要还是家庭原因吧,我们两公婆平常工作很忙,一早出去,很晚才回来。平常与孩子缺乏交流,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主动与我们说话了,到后来就根本管不过来了。

  冼先生:那些有网瘾的、早恋的孩子确实是“问题少年”,最主要还是他们的家庭出了问题,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

  邓赞朋: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没有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方式,关爱不够是主要原因。

  罗斌华:家庭责任是第一位,但社会、学校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当下的社会太浮躁,信息爆炸,色情、暴力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信息无法充分过滤。而学校则以分数为主导,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任何“问题少年”都是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黎老师:“问题少年”的出现,是整个社会导致的,不能单单责怪家长、学校孩子某一方。一方面,许多家长自己当年没好好读书,就希望小孩能弥补遗憾,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很多压力大的孩子只能从网络或恋爱中找寻精神寄托。另一方面,这也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有关,折射出我们现存教育的单一性。当前社会对人的价值判断过于单一,“华山一条路”只有高考。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整个社会都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如何面对?

  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呢?

  阿群:别人都把我们看成坏孩子,我也知道只有坏孩子才会到这里(指英思)来。但我不喜欢这个标签,我会慢慢变好,不想当一个坏孩子

  仇宇: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呢?他们处于叛逆期,更多是一个性格成长的过程。很多孩子确实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但正常看待比贴标签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孝伟伟:我们并没有把他们当作异类,也把他们看成正常孩子。但这些孩子确实犯了错,我们是想用自己的爱心陪同他们改正。

  罗斌华:孩子是一张白纸,不应为犯错负责。家庭、学校、社会都要用宽容和爱心去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也给他们自我纠正的空间。

  某语文老师:“问题少年”到底怎样定义呢?是性格还是学习能力有问题?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很坏,更没有哪个孩子无药可救。孩子的本性都是好的,是家庭、社会等后天因素导致他们走上歧路。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初中没毕业就因为持械抢劫判了刑,家里人找了关系让他免于坐牢。多年后,他竟到学校来看我,此时他已有了一份正当职业,并对当初的无知感到后悔。所谓的“问题少年”,只是他们在某些成长阶段缺乏引导和关注,然后迷失。只要家长和老师多关心和引导,他们会慢慢长大,变得成熟。

  培训要不?

  它是传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社会需要它。

  黎老师:这种学校的出现,其实是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体现,有其必然,适应社会需求也是好事。

  原女士:英思学校的那些军训挺好的呀,我们送孩子进去就是想让他吃点苦头,才能明白生活的艰辛。我并不觉得老生欺负新生不好,这能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在逆境中成长。在我看来,这个学校能帮助我们把小孩教育好,我的孩子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没有这样的学校,我还真不知道把孩子怎么办。现在很多孩子都很叛逆,这类学校的需求也很大,我觉得是正常的。唯一让我觉得别扭的是收费太贵。

  孝伟伟:这种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市场需求。我们以军训和心理辅导为基础也是合理的,军训是强制学生改变不好的习惯,心理辅导则是疏通其心智。但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基础上,也在不断改善,并把学生培训拓展到家庭教育。我们会定期给家长上课,改善学生成长的土壤。我们很多工作都是无形的,惩罚的出发点也是爱。也许有些地方我们还需完善,但总体而言,我们在做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

  邓赞朋:社会有需求,出现培训机构也是自然的。英思学校把“问题少年”集中到一个封闭的空间,让他们与外界的诱惑隔绝,然后通过军训等行为疗法辅以心理辅导,确实能让孩子成长。其间,学校也必须使用强制方式才行,否则根本无法改变学生的坏习惯。但必须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劳其筋骨,也要安抚其心智,这样才能促使其成长。

  仇宇:我反对这种剥夺个人自由、强制孩子改变的模式,纵然成功也是短暂的,且可能存在后患。一方面这些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还存在报复性反弹的可能。

  罗斌华:我认为这是社会需求,我很支持这种学校的发展。它是传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是带有公益性的营利组织。我建议政府部门首先应当给予这种学校办学资质,然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其发展,让其市场性变弱、公益性增强。我会考虑明年两会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议案,这些孩子确实需要更多关注。

  路在何方?

  让同龄的义工去与这些孩子沟通,效果或许比老师更好。

  孝伟伟:除了培训学校,我现在还没看到更好的解决方式。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孩子,进英思前半只脚已踏入监狱,如果没有我们这类学校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

  冼先生:这个问题很难,真的很难。关怀、关心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难。如果家里管不了,学校管不了,社会管不了,送培训学校好像就是唯一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学校,家长就只能自己搞掂了。还是希望这些家庭不要放弃吧,放弃就真的没救了。对于这些孩子,家庭,学校、社会要一齐出力,可以成立一些辅导机构,办一些活动来开导孩子

  邓赞朋:除了英思这类“问题少年”培训学校孩子进行纠正,我们还应考虑到这些孩子回归社会的问题。有些孩子培训变好了,但却失去了上学和工作的机会。对于这些孩子,社会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怀,最直接的就是给他们回归后的上学和工作提供平台。

  罗斌华:这些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爱和温暖,既要有家庭的爱,也要有社会的宽容,我们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除了发挥英思这类学校的作用,我们也应当重视N G O组织和义工的发展,让同龄的义工去与这些孩子沟通,效果或许比老师更好。当然,这需要政府更大的投入,这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

  某语文老师:纠正“问题少年”,培训学校是一个途径,但并非所有小孩都适应这种培训。根本上看,还需要家庭多做努力,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而且纠正不能太功利,不能说你找孩子聊几次天,讲几次道理就行了,需要花时间和心思,无法一蹴而就。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多与这类孩子有感情交流,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就需要打感情牌,这样能给彼此沟通建立可能性。要教好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是关键,如果失去信任,从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呵护中找回信任则是最重要的事了。

  出场嘉宾

  阿群:英思学生原女士:英思学生家长冼先生:南海市民孝伟伟:英思心理老师

  邓赞朋: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佛山“黄手绢”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某语文老师:佛山三中初中部

  罗斌华:佛山市政协委员黎老师:佛山二中资深政治老师仇宇:佛山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佛科院副教授

  统筹:南都记者刘洋

  采写:南都记者刘洋 郭文杰 实习生张帆 崔嘉祺

  作者:刘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忧伤的年轻人,一起聊聊吧  聊吧  聊吧词条  忧伤  忧伤词条  年轻人  年轻人词条  一起  一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