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共享教师”需配备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

近日,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山村中学——斋堂中学迎来了一名“大咖”——特级教师李春旺。本学期起,他走出工作所在学校,给深山里的学生上课。打破学校界限壁垒,使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共享,让全区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就读,都有机会聆听到优秀教师授课,这就是北京刚刚推出的“共享教师”制度。(4月10日人民日报)

师资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核心要素,择校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择师。优秀教师向优质学校集中,优质学校的教师不愿向薄弱学校流动,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区域校际发展的不均衡,破坏了教育的公平。

优秀的师资是社会公共资源,不属于哪个学校,也不固定在哪个岗位,而属于所在的教育区域。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才能真正推进教育均衡,才能保障教育的公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着力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引导教师逐步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这对于切实推动教师流动、均衡师资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享教师”正是“县管校聘”制度改革的有效成果,通过共享的形式让优质的师资从小圈子走出去,服务更多的学校,服务更多的学生,这是对优秀教师的充分利用,也是扩大拔尖教师引领辐射面的重要举措。

“共享教师”为教师管理与配置提供了更广阔的路径,值得充分地肯定与借鉴。然而,仅仅关注“共享”这一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灵活、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教师管理机制予以配套。

区域教师的岗位是固定的,学校依据生源数量、班额、学科等因素合理配备教师,每一位在编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都要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让教师再额外承担其他学校的教学任务显然有些困难。“共享教师”绝不能丢了自己的职责而跨校兼课,以至于顾此失彼,影响正常的工作。当然,若是一些教师具有旺盛的精力,能够承担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愿意到外校兼课,成为“共享教师”,则需要相应的奖励补偿机制让教师劳有所酬,在经济利益上获得丰富的回报。

“共享教师”解决了薄弱学校师资短缺、紧张的问题,实现了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但教师共享以后,教学质量同样应当跟得上,无论是本校的教学还是跨校的授课,都应当秉持同一标准,保证较高的质量。因而,就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对于“共享教师”更应当加强教育质量评价,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工作成绩予以认定,并作为教师绩效以及工作报酬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

“共享教师”还应是多元化的,诸如通过开设空中课堂、进行线上辅导等推进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教师跨校走课等,全面释放制度的活力,推进师资均衡。

师资队伍建设是全方位的,“共享教师”在教师流动方面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但是,却不能以此作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有编不补的理由,而只能作为教师结构性短缺的有效补充。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系统人,成为区域的教师,成为流动的教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教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配备  配备词条  灵活  灵活词条  更加  更加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