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谨防科学课披着“学科学”的外衣反科学

2017年9月起,科学课将在小学一年级开设,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同时还公布,工程和技术将首次以独立学科领域的方式进入科学课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科学教育应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这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的是对科学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习科学的首要方法应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一是进行实验探究,二是搞小发明、小制作,三是发挥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来体验科学、探索科学,进而热爱上科学。

其次就是通过广泛地阅读科普读物,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上要恰如其分地拓展课程内容,课下要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科普书刊。

第三就是带领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普视频,借助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揭开科学的奥秘。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科普小论文,展示探究成果,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课当然也需要掌握科学知识,但知识不是死记硬背所得,应是在科学实验、发明创造、广泛阅读、科普视频观看、小论文撰写中自然印在心中的。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无意识记忆,知识是学习科学的“副产品”。

然而,现在科学教学现状恰恰相反,不重视动手操作,不重视跟生活实际相联系,不重视资料的拓展,教师照本宣科,刻板地演绎教材,把学知识当作首要目标,通过“问答式”梳理出知识点,让学生机械记忆。不仅科学知识要背,就连实验也要背,背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靠背提高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培养不出科学家。这样学科学,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别无用处。如此施教哪里是学科学,分明在反科学。

苏霍姆林夫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痛批这种现象:把教材一块块地背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老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记忆的“肥大症”,简直就是要把人变成傻瓜。那么,这一现状怎么导致的呢?

一是歧视科学学科。在一些学校,科学课被视为“副科”,被边缘化,对开设科学课意义认识不清,对科学课研究得不够,学习科学的目标定位也不准。

二是缺乏专业师资。很多地方科学课老师是教不了语文、数学的老师,没有科学教育的背景,科学老师的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兼职”现象还尤为突出。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曾做过统计,在山西一次培训中,小学科学课最多报名37人,而专职科学教师只有五六人。在陕西一次培训中,47人报名,只有12人是专职科学教师。这不是某个区域的问题,全国科学学科师资状况大抵如此。

三是评价方式误导。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不考试就不被重视,为了提高教师对科学学科的重视,很多地方都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试卷大多是对知识识记的考查。如此评价,就直接导致了科学课上的“死记硬背”。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实验室,仪器设施设备不足,实验课无法开设;没有科学实践基地,课外活动无法开展;图书室里科普读物、视频资料匮乏,阅读课、视听课无法进行。

总之,对科学课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评价标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小学科学教育春天才会到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反科学  反科学词条  科学课  科学课词条  谨防  谨防词条  外衣  外衣词条  学科  学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