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讨论要不要预习,不如提倡“自主学习”

近日,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关于“预习”的讨论颇为热烈,大家见仁见智,各有道理。但我觉得,大家的讨论主要是在“要不要”的层面上展开的,操作层面的两个核心问题谈得很不够。

预习”的全称叫“课前预习”,它和“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是各自独立的几个学习时段。正因为它在时间上独立于“课堂学习”之前,便涉及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它要不要老师的指导与组织,二是学生预习的时间能不能得到保证。事实上,单单这第二个问题就很难得到真正解决。

以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为例,一天的日程是这样的:6点起床,上操,早餐,早读,早自习,上午4节课,午餐,午休,下午3节课(中间一个课外活动),晚餐,2节晚自习,21点晚寝。从早读到晚自习都排给了具体的科目,所谓的午休和课外活动成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学生哪里还有“课前预习”的时间?

我在教学中曾经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发现安排的预习任务学生很难完成,对学生做了一番调查我才知道,学生的预习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于是我就调整教学思路,把原来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的“预习”放到了课堂上,课堂上当然就不叫“预习”了,而叫“自主学习”。

我长期担任语文和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的教学。语文的自主学习,首先就是通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学生首先在阅读中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文体、特点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小说要求划情节片段、写情节梗概,议论文要求找出总论点、分论点,文言文要求疏通文句、提出弄不懂的问题,等等。历史、地理等课则首先让学生通读教材,再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和思路。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的组织、指导活动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如在必要的时候先补充点知识背景或做些方法指导,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提醒或指导。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检查、交流、讨论、点评等,许多学习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至于学生讨论不明白的问题、作为困惑提给教师的问题等是下一步教学要着力完成的任务。同时,“自主学习”也不是在教学的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而是贯通于教学全过程。仍以语文的小说教学为例,上面所说只是对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把握,接下来还要学习人物描写、语言技巧等,每一项内容的学习又都是由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评价指导等环节构成的。

纳入课堂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有两点主要的不同,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既有老师的组织和指导,又从时间上得到了保证。当然这个时间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语文课上遇到篇幅很长的课文,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通读课文。不过,这样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预计学生有没有时间,如果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的完成情况就一定会是参差不齐的。

把“自主学习”纳入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状态,而不是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但一些换汤不换药的伪课改恰恰颠倒了这种关系。前几年我们地区也轰轰烈烈地套用了一种“模式”并强力推行,要求学校“一对一”排课,即一节“展示课”对一节“自主学习课”,结果所有课程的课时量翻了倍,一个带两班语文的教师每天要上4-6节课,师生都苦不堪言。

所有课程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我们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有没有这样做的时间呢?把“预习”纳入到课堂上来,变成在老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状态,这对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很有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学生如果还能有一点课外时间,那就让他们读点课外书或做点别的什么,不是比让“课前预习”侵占掉更有意义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预习  预习词条  提倡  提倡词条  要不  要不词条  自主  自主词条  不如  不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