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们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吗

来澳门之前的有关培训中,我们对这里的现状就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其中有一点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澳门特区的民众福利非常好。

在教育上,除了享受12年对免费教育之外,澳门的学生只要想读书,基本上都能上大学。除了本地的澳门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香港、台湾、日本、葡萄牙等都有面向澳门学生的招生计划。此外,我所接触的中小学教师基本都是北师大、华南师大、暨南大学这类名校的毕业生,对于很多内地孩子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除了没有升学压力,另一个让人羡慕的因素是这里基本没有就业压力。澳门回归以来,经济急速增长,工作机会多。澳门的工资水平全球领先,哪怕是娱乐场发牌的普通员工,一个月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但是在澳门的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去见“周公”的场面并不少见。一天上午是阶段测试,我在一个班级数了一下,32个人的班级,有17人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监考教师也无动于衷。这里的同事告诉我:因为没有压力,所以孩子们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说到这里,我有些糊涂:一个人对知识追求和探究的热情究竟依靠什么来支撑?压力的有或无,为什么能成为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理由?如果说,澳门的孩子因为没有生存压力“自甘堕落”,那么在经济更为发达、社会福利更为优厚的欧美国家,那些孩子会不会真的就成为“垮掉的一代”?

仔细审视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好像并不是这样,欧美国家的孩子视野广阔,思维活跃,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长远目标。他们的学习生活,看起来轻松自在,其实,一些孩子作业到夜里一两点也是常有的事。

的确,如果我们把孩子厌学的原因都归结于外在环境,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是否推卸了自身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实际上,很多孩子不愿不会学习,与教师的教育理念、理想信念、人格魅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关系。看看我们周围,有那么多的人把教育当作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煎熬,早已经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中迷失了自我。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是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教育需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问题在于,如果自己的人格都不健全,那又如何去唤醒和点燃学生的心灵,又如何能“让他们享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每诵读这段话,我就忍不住叩问自己:我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从事教育工作吗?我的心灵是否也有树的沉稳深厚和云的轻盈灵动?我是否也能这样诗意地栖居于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灵魂  灵魂词条  唤醒  唤醒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教育评论西方文化

 警惕“洋节”低龄化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接受采访时说:“万圣节这个舶来的节日,如今大有‘本土化’的趋势。而今这种狂热居然‘低龄化’到幼儿园,这种风气该刹刹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