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傩戏造句
【傩戏 nuó xì】:戏曲剧种的一类。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戏曲的统称。流布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演出多戴面具,表演较原始简单。各地名称不一,如安徽称“傩戏”,湖南、湖北称“傩堂戏”、“傩愿戏”,贵州称“脸壳戏”、“地戏”、“傩坛戏”等。 (1) 因之,保护贵池傩戏的一切措施和机制,均应围绕着宗族展开。 (2) 他想用这些从贵州买回的傩戏面具装饰书房. (3) 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 (4) 旨在阐释,池州傩戏是一种泛宗教的民间信仰体系,它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精神化表征。 (5) 傩戏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 (6) 说明藏戏并不属于“傩戏型”戏剧,而是典型的佛教戏剧。 (7) 傩戏和能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重要的戏剧形式。 (8) 他创作的中国话剧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傩戏、皮影、戏曲和说唱。 (9) 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因而也就最直接地反映了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 (10) 古城里的主要戏种有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等。 (11) 宗教色彩浓郁的傩戏面具、记录瑶族130多个人物活动的长达15米的道公画长卷,手工刺绣的藏族经卷、鄂伦春族独特的建筑“撮罗子”等,令民众大饱眼福。 (12) 梅山傩戏、布袋戏闻名遐迩;柴火腊肉、猪血丸子、风干板鸭、鱼冻、甜酒、磨芋、笋干、蕨菜味美色香;优质贡米、特色红米、黑米、薏米,水车糍粑久负盛名。 (13) 傩戏演员年龄偏老,年轻演员少,演员后继乏人的情况已摆在面前。 (14) 文章从词语、句法、语音节奏和修辞等四个方面来论述黔北仡佬族傩戏剧本的语言风格,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5) 湖南共有19种地方戏,包括传播广泛的湘剧、花鼓戏、昆曲、祁剧、汉剧、巴陵戏,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苗剧、阳戏、辰河戏、花灯戏、荆河戏、傩戏等。 (16) 以怪才王永梭为中心,有庄有谐,有雅有俗;并将谐剧与俳优、滑稽戏、傩戏、元杂剧作比较探讨,这是理论家写通俗文章不同于常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