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基层教研活动不能成为教而不研的“遮羞布”

教研活动是基层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是基层教师成长的加油站,也是基层教育振兴的原点。顾名思义,教研活动是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对教学中的困惑、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应对的措施,为基层教育发展助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学校教研不但没有起到以研促教的引领作用,反而成为基层学校“教”而不“研”的“遮羞布”。

为何基层学校“教”而不“研”的现状长期存在?

一是教研带头人没有“研”的特长。部分基层学校教研人员只会组织一些常规活动,如教案签字、课堂教学大比武、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等。对于如何提升农村学生的阅读水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问题,教研带头人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难以形成有价值的推广经验。此外,教研带头人甚少关注教师成长问题。例如,怎样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帮助中年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协助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教师在成长中遇到问题只能“摸石头过河”,难免要走弯路。这样一来,虽然教龄不断增长,但专业成长难以取得突破。

二是基层学校的内部评比影响“研”的氛围。基层学校考核评比往往令人捉摸不透:有人成绩平平,工作平庸,考核结果为优秀;有人工作态度端正,教学成绩优秀,教研成果可喜,学生及家长满意度高,考核仅为合格。这样的考核结果难以服众,难以激励教师的奉献意识。在评比中,同年级同科目教师是竞争对手。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合作共赢少,“单打独斗”多。好的方法及资料被教师视为提高学生成绩的独门秘笈,不愿与同科教师分享,教研氛围淡薄。

三是学校领导对教“研”期待值不高。基层学校领导对教研成果的评价分歧很大。例如,对于论文、课题、优质课、辅导学生竞赛等教研成果,有人高度评价,有人却认为是“花拳绣腿”,中用的“高成绩”才是“干货”。在后者的评价导向下,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少了几分浪漫与激情、理想与冲动,多了几分“实干”“巧干”,多做题、多考试、多练习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不二法宝,以至于师生长期陷于应试的漩涡不能自拔。这种评价方式将复杂多元的教育评价和管理简单化,是典型的“懒政”表现,对基层学校、教研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是基层教师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活力。学校的教研氛围、学术氛围会影响教师上进创新的活力。如果学校沉迷于应试教育,师生沉浸于应试的海量练习,繁重的工作压力会拉低教师的幸福指数,削弱教师的创造力。

基层学校如何才能摆脱“教”而不“研”的现状?做到以下五点,基层教育或能走出一条振兴之路。

第一,校领导要深入教学一线,甘做教“研”先锋。主管教学的领导应该重视教学研究,深入课堂做调查,埋头苦读做学问,兢兢业业搞教学,满腔热情为学生,发挥领头羊和榜样的作用。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能认真钻研教材、创新教法、啃硬骨头,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贡献力量。校领导担当教学研究的先锋,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也是基层学校改革创新的源泉。

第二,基层学校教研员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不断推送新成果。教研员是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的促进者、引领者,也是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基层学校教研员要具备问题意识,不能对教育问题视若不见、熟视无睹。发现问题后,教研员要和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调动基层学校教研的氛围。同时,要积极推广一线教师好的方法、经验、教学模式、教育创新成果,让积极创新的教师有自豪感,让不断进取的教师有幸福感。

第三,教师要善于发挥专业特长,书写教育青春奋斗史。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型期。每位一线教师都应该抓住机会,在学习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啃硬骨头,发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争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拥有高超的育人技能,才能发挥专业特长,为基层学校教育增光添彩。

第四,将阅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教师要成长,要改革创新,就要不断汲取前辈的思想和智慧,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及时了解教改的动态和成果。这都离不开阅读。教师应该多阅读教育著作、专业书籍和教育报刊,提升教育品位。

第五,建立教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基层学校教师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不少,如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生、课后辅导,等等。学校尤其是教研人员既要予以关注,又要做好推广。除了要做好学校内部优秀教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基层学校还要拓宽眼界,借力“他山之石”。例如,每年派出部分教师去外地学习观摩。教研员要督促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消化吸收他人好的方法、经验和模式,提升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紧密结合“教”与“研”,让“研”成为常态,才能形成“以研促教、以研兴教”的良好局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遮羞布  遮羞布词条  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词条  基层  基层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