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512灾后重建合作论坛:实现本土NGO与基金会合作

        实现本土NGO与基金会的合作,是锻造公益产业链的理性之举

 

        “公募、非公募基金会和草根(民间)NGO(非政府组织)实现资源对接,合作发展,是解决公益产业产业链断裂、改善行业生态环境的理性之举。”5月21日,在由南都公益基金会与搜狐博客联合在京举行的“NGO 5·12灾后重建合作论坛”上,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如是说。

 

  徐永光说,在“5·12”地震发生后,在灾区注册的NGO有近百家,未注册的草根NGO数以百计,但在灾后重建阶段,他们却迅速退潮。徐永光分析,其根本原因是缺少接纳志愿者的民间公益服务机构,本土NGO面临资源供应断裂的难题。而另一方面,有的公募机构出现了捐款“堰塞湖”,资金与项目资源难以对接。

 

  中国人民大学非盈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认为,与政府相比,NGO具有迅速、高效、灵活、创新等相对优势,在灾区重建中,NGO专业化、长期化的服务绩效明显,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社会关系重建等方面弥补了政府人力和财力的不足,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但NGO组织本身也面临数量少、能力弱、不善于和政府对话、合作的发展难题;企业捐款则普遍重硬件、轻软件,不愿为服务项目“买单”。

 

  徐永光建议,NGO应与政府、企业积极开展三方合作,从而实现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公益行业内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方能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公益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合作  合作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重建  重建词条  本土  本土词条  实现  实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