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文艺批评是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艺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科学活动。文艺批评离不开文艺欣赏,以文艺欣赏为基础,但两者又有严格区别,文艺欣赏带有更多的感性活动特点,文艺批评则是以理性活动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分析活动。文艺欣赏的对象只是文艺作品,而文艺批评除对具体文艺家文艺作品研究外,还要研究文艺流派、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之间也类似这种关系,文艺批评着重于对文艺现象的分析、评论,文艺理论则注重探讨、总结文艺发展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文艺批评受文艺理论的指导,是文艺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反过来,它又不断总结文艺创作经验,发现规律,丰富和发展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是文艺事业的两翼,文艺批评以文艺创作为基础,同时又对文艺创作起积极指导作用。文艺批评是文艺斗争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仅帮助文艺家理解和掌握文艺的性质、特点,还反馈信息,促使文艺家更关心自己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果,不仅帮助确定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帮助欣赏者欣赏、理解、把握作品,使对象与欣赏主体结合发挥社会作用。

方法

我们这个时代不是缺少文艺批评,而是缺少好的文艺批评。怎样的文艺批评才能算是好的文艺批评呢?显然,对好的文艺批评做具体的规定是困难的,因为批评不是静态的,不是独立于对象之外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但从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却可以为它确定一些基本的原则,因为我们的文艺批评史上并不匮乏好的批评,从这些好的批评中概括归纳出一些可为后来者遵循的合规律的基本原则,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

释义

当代·殷谦杂文集《心灵真经》:“那么作为文坛个体,我有文艺批评的自由,我有质疑的自由,以及将内心的话说出来的自由。如树立我们个人的精神一样,拥有精神财富的人必然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呢?要想进入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以为就必须养成在批评中成长的习惯,人与社会亦然,都要学会在批评中慢慢长大,逐步走向成熟。所以,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鼓励并培养批评精神和怀疑精神的社会。我们常说,优秀的人有极高的素养,甚至是虚怀若谷,他们都有一个能包容一切的胸怀,所以说,一个社会倘若对批评的宽容度和宽容度愈大,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度也就愈高。”

批评内容

以作品为中心的原则

好的文艺批评首先应以对文艺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前提。任何研究都应把自己的存在归功于对象的存在,对象怎样存在,对它的研究就应怎样存在,文艺批评也不例外,好的文艺批评必然是以作品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所以,如果一个时代缺乏优秀的批评家,缺乏好的文艺批评,排除批评家自身的因素外,我想,缺乏优秀的文艺作品也是一个根本原因所在。当然,如果不遵循以作品为中心的原则,那么即便有了优秀的作品,也不会产生好的批评和好的批评家。坚持以作品为中心,就像教师们评判匿名的试卷,他们只以试卷为中心;或者像某些学术期刊所实行的来稿匿名评审制度(尽管我们知道这常常是名义上的),评审专家只以论文为中心,不考虑作者的关系、名气、学位、职称或其他什么头衔。这是以作品为中心的一个基本的方面,它可以使批评家尽可能做到尊重作品本身和尊从自己内心对于作品的感受。

好的文艺批评是对好的文艺作品的发现,显然,这发现是以对作品的充分探察为前提的,而只有以作品为中心,细读文本,精致分疏,才能实现对作品的充分探察。对作品探察的充分、细致,可以使文艺批评摆脱那种粗放倾向,即重论断、不重论证,重结论、不重过程的倾向。以作品为中心,就要在诠释和评价上戒除粗枝大叶、大而化之的叙述,尤其是戒除那些主观的想当然的判断。要做到以作品为中心,实现对作品的充分探察,还应当戒除简单定性思维的倾向。每一作品都有其发生的复杂的现实背景、情感波澜和思想渊源,有其或多或少的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对待它们不能简单定性,不能简单判定其好或坏、优或劣。当然,戒除简单定性思维,不是要取消定性,而是要求人们在作出判断前,要对对象进行深入、全面地研究,对其做细致审慎的剖析。甚至我们可以不给对象定性,而只是在批评的“解剖台”上打开它,展览给人们观看和鉴别。定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往往会在陈述中省略许多中间环节,而直接切入本质;或者不计枝节,只抓住能揭示作品本质的现象进行探讨。这样无疑有很多直截了当、一语中的的好处,但也往往容易忽略对象的丰富性和其他可能性。我们知道,定性判断往往会显得比较彻底,但在今天这个语境中,尤其对于文艺批评来说,只“彻底”还不够,它还要求诠释和评价中介环节的生动、丰富和耐人寻味,要求我们的批评必须走向精致化,这是以作品为中心的原则得以落实的必由之路。批评问题,最终还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所以,批评的精致化,最终是思维方式的精致化,是文本阅读的精致化,它要求在批评中建构起讨论与分析的微观模式。

现实对照的原则

现实对照原则,就是要把作为文艺批评对象的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依据现实生活来对文艺作品做出评价和判断的一种批评方式。这是建立文艺批评深度模式的必然要求。文艺批评和文艺作品一样,也可以区分为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和浪漫主义的文艺批评(当然还有其他主义的文艺批评)。我认为,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是好的文艺批评,它体现着现实对照原则,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艺批评。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生活反映或表现的一种形式,现实对照原则既可以使批评家发现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哪些方面作出了反映或表现,从而发现作品思想的深广度;也可以使批评家发现文艺作品是怎样反映或表现现实的,从而把握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的文艺性特质。或者换一种说法,现实对照原则一方面表现在本质层次上,即要发现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细节表象上,即要探索文艺作品行为或情感意象的逼真性方面。这就要求艺术家们一要深入理解、研究和把握生活现实,探索表象下面的真相所在;二要细致观察、打量生活现实,准确描摹生活细节,把它打磨成意味深长而又具有逼真性的文艺意象。

好的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遵照文艺规律去把握和评价作品,而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以语言艺术的方式对现实的精神掌握,现实对照原则就是对这一文艺创作规律的自觉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的评论、列宁对歌德作品的评论、别林斯基对果戈理作品的评论、陈涌对鲁迅作品的评论,等等,都明显具有这样的特征。人们常常会说,文艺创作是探险的事业,就在于创作既是对艺术的探险,更是对生活现实、对人生的探险。好的文艺批评也是探险的事业,它同样既体现在对文艺作品本身的把握上,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上,没有这两个把握,文艺批评的有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前有些文艺批评,往往不是把作品跟现实相对照,而是把作品和理论相对照,和批评家的某种批评理论范式或理论观念相对照。这样的批评或许会由于批评家理论的新颖或新奇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它一般也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是对理论的一种再确证,而对于文艺创作则不会有实际的启示和帮助,往往沦为一种无效批评或泡沫批评。

提高到美学的原则

文艺批评如果只就作品而论作品,只就感受而论感受,即便是做到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也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算是好的文艺批评。好的文艺批评,有分量的文艺批评,还必须做到把批评提高到美学的层次。恩格斯评《城市姑娘》的一封书信之所以能成为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就在于他把批评提高到了美学的高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等重要美学思想。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等都是把批评提高到美学的重要收获。我国古典优秀的诗学、美学思想,也大都是批评家们在品评诗文中升华所得。凡此种种,都表明文艺批评要想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要想传之久远,都需要对批评对象进行理论上的沉思,尤其是进行美学上的总结与凝练。

提高到美学的原则要求批评家在批评中要有理论思维或哲学思维,不能只是体验、感悟和表象的浅层次评点。文艺在美学上的意义是它以艺术的方式建构起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使人能够以情感和体验的艺术方式去领悟现实、领略人生。我们当前的批评常常是在具体的层面上来完成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而提高到美学的批评则是在抽象的、一般的层面来展开,它往往会形成更高的规律性认识。这样说,实际上很类似冯友兰先生在谈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时提出的对一些哲学命题两方面意义的区分。他说,有些哲学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抽象的意义,一是具体的意义,今天我们要继承的往往是其抽象意义。(参看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240页)文艺作品也是如此,其创作的方法、塑造的意象、传达的思想都既有具体的意义,也都有抽象的,即一般的意义。提高到美学的原则就是对文艺作品一般意义或抽象意义(包括形式的意义、意象的意义、思想的意义、内在结构特质的意义,等等)的挖掘、探索和整理。

好的文艺批评写作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专注于作品本身、深入研究文本与现实之关系并将批评提高到美学,这既需要批评家炼“才”、炼“能”,也需要批评家炼“德”、炼“行”。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申涵光非常赞赏诗人“不谐于俗”的品格,认为人之性情“不谐于俗”,其诗也才能“不谐于俗”。他称赞王幼舆“得志通显”却仍“澹然于声利,好学工书”。他在《贾黄公诗引》中也说:“贾子不谐于俗,而好为诗,所与游者,皆孤孑之士,故其诗清厉而不伤于格。”(《聪山诗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3页)申涵光还反对作应酬诗文,认为“其害非一,作之既久,流向熟俗一派,遂不可医”(《聪山诗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页)。对“俗”报以惕心,是为了保持诗人的性情之正,保持了性情之正,其诗才能有大气象和高境界。文艺批评家亦然。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殷谦 心灵真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