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晚疫病古已有之,1845年比利时首次报道了晚疫病的发生,随后该病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晚疫病是当前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时该病会很快蔓延扩展,常给菜农造成很大的损失,须及早注意防治露地番茄晚疫病。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流行病,气象条件对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病原

中文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纲:卵菌纲(O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疫霉属(Phytophthora)

症状识别

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键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幼苗受害,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蔓延至茎,造成幼苗萎蔫倒伏。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呈暗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无轮纹。茎部病斑呈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稍凹陷,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绿果的一侧,边缘不明显,常以云纹状向外扩展,初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色,病斑占果面的三分之一,被害部分深达果肉内部,果实质地硬实而不软腐,潮湿时,患病部可长出白色霉状物

发生特点

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的马铃薯块茎内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危害并越冬。在土壤中病残体不能存活,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或温室番茄上。患病的植株在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气流、雨水、流水进行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4、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药剂防治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采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每7—10天1次。

治疗用药:

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

发病条件

病菌发生的最适温度是18℃~22℃,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需有95%以上的相对湿度。当田间温度在10℃~24℃、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病害均可发生。阴雨天湿度大、露水重、早晨及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易发病。栽培密度过大(如:番茄中、晚熟品种每亩超过3500棵,早熟品种每亩超过4000棵),通风不良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科学 医学 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