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成语诠释

【名称】曲水流觞

【拼音】qū shuǐ liú shāng

【解释】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造句】~的习俗现在难以见到了。

【英文】 Shang-ssu Festival

典故出处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tiè)”。

有诗:

1兰亭曲水擅风流。移宴向清秋。

2流觞元已奚所因,更指三日为良辰。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3碧池萍嫩柳垂波,绮席丝镛舞翠娥。为报会稽亭上客,永和应不胜元和。

4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

文化考证

上巳节,节期三月初三日,又称“重三”、“春禊”。“曲水流觞”之俗,溯其源流,得从三月上巳这一古老风俗说起。

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一篇中,就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生动情景。

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游乐形式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已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这次兰亭聚会,虽也举行修禊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绍兴,“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历经千年,却一直盛传不衰。

“曲水流觞”这项活动在后期是一些文人们的活动。其实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浮在河面上,当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时,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诗。如果做不出的话就要去喝酒。

电台节目

借用了“曲水流觞”的名字,改为《曲水流觞》,其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化的寓意,似身临其境,体会便知。

由fivee radio网络电台鼎力打造,人气童话主持人木耳倾力奉献的一档脍炙人口的热播节目。在潺潺琴声中,主持人木耳向听众介绍中国有名的古典传统音乐,相关典故,并推荐好听的琴曲,普及相关的中华古典音乐知识,浅显易懂,老少咸宜。弦间,主持人木耳的声音配合着曲子悠悠入耳,也十分好听。《曲水流觞》所推荐的曲目主要为经典的名曲或清心涤尘的美妙筝曲,是网络电台界独一无二的关于国乐的节目,被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深受听众朋友的喜爱,人气颇高。是一档养耳,长知识,又很有意义的节目。

仿古修契

《嘉泰会稽志》卷十载:“六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谢灵运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

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绍兴唐诗风流之先河。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诗人曾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唐代的诗人们当然会羡慕前朝贵族的优游做派,但或许是更想亲眼见识见识这条被诗化了的山阴路,这么一来,竟然在山阴路上又踩出一条“唐诗之路”来。

唐永淳二年(683年),这一年,少年才俊王勃到云门寺,仿永和雅集在此修楔,还写了一篇与《兰亭序》相仿的《修楔序》。说是修楔,实际上是搞了一次初唐诗坛的赛诗会,当时全国最头角峥嵘的诗人都到齐了。王勃为何会选中这云门寺,这里似乎需要费一些笔墨:云门寺,羲献父子在会稽时的旧居;稍后,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在此住持,留下“铁门槛”“退笔家”“千字文”等好几个掌故,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要数智永的徒弟辩才一不小心将《兰亭序》给弄丢了的事;这云门寺就是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大不可小觑,光看看历任住持就很过瘾,如帛道猷法旷、竺道一、支道林、弘明、昙一、智永、湛然,都是开宗立派式的人物;后来,北宋范仲淹在越州作父母官时也常来云门寺游居;南宋时,少年陆游在此筑“云门草堂”用功;明亡,陈洪缓在云门寺落发为僧,法号悔迟,这一年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1644年、1645 年、1646年这连着的三年中发生的一些事真是耐人寻味,需独立出来记上一笔。

名仕香谱

无款竹涧焚香图 页 南宋

绢本设色

纵26、横2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图绘近水大石上一人身着长袍,头戴礼帽,焚香静坐,身旁硬石疏竹。其间清烟袅袅,人物神态静谧。身后一童相侍,他一手持杖,一手搔头,形象生动。远处微露山峰,意境清静淡远。山石用小斧劈皴,近水用飘逸的线条勾描,并以浓墨写竹。笔墨精湛,人物衣纹简劲,画风近似马远父子手笔。画面无款印,对幅有清高宗弘历所题五言一首。此幅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着录。

临流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

松亭试泉,曲水流觞,烟波钓叟,蓬窗高卧。

香跋:

流觞曲水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曲水流觞是斋主梦想过,那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半生飘浮南北,入蜀鬻香于市井,心寥寥于半梦半醒之间,那些温润往事在拥衾独坐时,徐徐与诗境不期而遇,始觉心贼死矣,此生再无江湖可闯荡。逐和合此香以纪念;流觞曲水,心一觞一咏,无酒亦醉。

流觞亭

流觞亭是纪念流觞曲水场所,是兰亭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清代。亭的周围木雕长窗,外面走廊环绕,古香古色。亭内墙上挂着一幅“流觞曲水图”,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修楔雅集的情景,有的低头沉吟,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醉态毕露,令人叫绝。

此图是明末清初一位画家的扇面画作,这是按原件复制的。后面的《兰亭后序》是当年孙绰所作,清同治年间阴县知事杨恩树所书。 流觞亭内有一屏,上悬一匾“曲水邀欢处”,无款,楷书。屏风中间是一扇形“兰亭修禊图”。修禊图描绘了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二名士于永和九年在兰亭曲水流觞的情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或举杯畅饮,或低头沉吟,或援笔而书,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之间,或袒胸露臂,或醉意朦胧,将魏晋名士洒笑山林,旷达萧散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传统习俗 吴均 泛酒 羽觞 孙绰 修禊 清溪 重三 祓禊 春禊 羽觞 传统音乐 谢惠连 大小谢 宋之问 永淳 兰亭雅集 会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