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比德 Bede Venerabilis 〗

享有“可尊敬的”称号的比德(Bede Venerabilis,约673—735)是最早出现在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

义项一

英国史学之父

他在中世纪早期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奋力撰述,著作等身,为英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尊敬的。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编年史家,神学家。7岁入修道院。30岁任神甫。毕生居住在修道院中,从事宗教活动和撰述。史学成就卓著,被尊为 英国史学之父。

生活时代

比德诞生于公元672或673年,正值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他的故乡在韦尔河(Wear)畔,属于七国中的北方大国诺森伯利亚(Northumbria)。在七岁时被送入建立在他家乡的韦穆(Wearmouth)修道院,托付给修道院长比斯克普(Biscop)扶养。不久他转入与韦穆修道院结为一体而且相距不远的贾罗(Jarrow)修道院,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居住于此。

学习历程

比德在贾罗修道院的生活“除了研习宗教经典,奉行宗教仪式以外,经常以“攻读、教授和写作为乐”。修道院里有一个图书室,经最初几任修道院长的热心搜集,藏有大量的基督教典籍和异教的古典作品。比德自幼受到良好的修道院教育,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略通希伯来文,可以在这所图书室里尽情浏览。他深入研究《圣经》和教父著作,沿袭爱尔兰教会传统对这些典籍进行注释。这项工作占用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他广泛涉猎古典著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维吉尔等人的作品都曾在他的著作中被援引。他担任的一项繁重工作是主持修道院所属的一所学校并从事授课。修遭院中有修士六百人,另外还有大量外来者前来受业。比德为此也付出了大量辛劳。

然而,比德始终以极大兴趣从事写作。他在教会史第5卷第24章中列举了自己毕生的著述成果,计三十六种(一说三十七种)。著述的大部分是对《圣经》的阐释,有些是对圣徒的记述,还有一些以天文、历法、音乐、哲学、语法、修辞、算术、医药等为内容的作品,则是供听课者学习的教材。历史著作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吉利教会史》,另一是《修道院长列传》,另外还有一封给埃格伯特(Egbert)的信,在比德著述中都成为传世之作。

个人成就

比德早年的著作是一些关于《圣经》的注释。731或732年用拉丁文完成巨著《英吉利教会史》。记述公元前54年至公元731年的英国历史。此书主要记载基督教在英国的传播。同时涉及当时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比德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其前标为“B.C.”(意为 基督诞生之前),其后标为“A.D.”(意为“ 我主纪年”)。此种纪年方法通用至今。在编写过程中,比德详尽收集资料,把耳闻目睹的事实记述下来。他治学态度严谨,注意辨别真伪。该书是一部最早而又比较翔实的英国史。《英吉利教会史》留传下来约160种手抄本,在阿尔弗雷德大王时代,此书被译成古英文。

比德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誉为“ 英吉利学问之父”。他的讲学和著述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诺森伯利亚成为欧洲在7、8世纪时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英吉利教会史》是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撰于暮年,此时他在各方面都已成熟。此书除以开头的半卷篇幅追记罗马不列颠时期外,下余部分叙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以后的历史,直到731年为止。这段历史虽然距离比德生活的时代并非遥远,而且最后几十年还属同时,但因时局混乱,地区阻隔,文化衰微,史料很少流传。作者为搜集材料,煞费周章。他在书的前言中列举了许多教会人士从不列颠各地区,甚至远自罗马教廷为他提供资料。作者本人除利用前人著作之外,也尽力在本地区征集口头或文字材料。这就使得大量珍贵史料凭借这本名著保存下来。

1899年,比德被教皇利奥十三尊为圣徒。

义项二

君子比德

中华民族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经常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认为花品和人品具有同值性,花草树木一直就被比于君子之德。这种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孔子除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名言而外,对于花木的比德,就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荀子·宥坐》)这同样是从人的伦理道德观点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对应物。一些花木具有和人相似的清高绝俗的品格个性,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月令广义》)。正因为松柏岁寒而不凋,后人就把它们比德于君子、丈夫、英雄,寓以正直长青之意,崇高景仰之情。梅、兰、菊、竹又有“四君子”之说,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与莲同洁,点出了不同的花具有不同的德行情性。

“与梅同疏”

梅和炎黄世胄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诗经》已多次提到梅。尔后,人们品梅,有“横斜、疏瘦、老枝奇怪”的“三贵”之说,又有“四贵”之说:贵疏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含苞将开而不放)不贵开。“疏”的内涵是丰富的,它风神洒落,骨格清瘦,姿影横斜,暗香浮动,独步早春而不同于寻常花木……这都可囊括在“疏”的意韵之中。

“与兰同芳”

《说文解字》解释道:“兰,香草也。”以兰比德,在先秦时代就很流行。《孔子家语》对孔子的话作了这样的阐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说在当时不遇于时而自抱坚贞。在屈原《楚辞》中:“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芝兰成了心灵美和客观事物的美的象征。兰花原生深山幽谷之中,不与群芳争艳,即使无人,也依然含苞吐露。它寸心虽然不大,却能容得郁香,芬芳四溢,被称为“天下第一香”。

“与竹同谦”

竹的比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坚贞可以配松柏,劲挺可以凌霜雪,消瘦可以伴寒风,淡泊可以拒蜂蝶,高节可以入云霄,虚心可以友顽石……在中国艺术史上,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诗人喜爱吟哦,画家乐于挥写。画竹名家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还说:“竹称为君,石呼为丈。赐以嘉名,千秋无让。空山结盟,介节贞朗……”这是满怀深情所写的“竹石赞”,也可看作是对一两千年来积淀在人们审美心理中的竹文化以及石文化的历史总结。

“与菊同野”

岁华将晚,草木变衰,唯菊傲睨霜露,秀发东篱,如幽人韵士,虽寂寥荒寒,仍不改其乐。菊是诗人喜爱的歌咏对象,如果说楚辞中的春兰秋菊还只是偶尔出现的形象,那么,晋代则已成为范式,关于菊花的诗赋铭颂大量涌现,“春茂翠叶,秋嚁金华”之辞,不一而足。然而在陶渊明笔下,却淡然出之。《饮酒》诗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个字就把菊的性格和环境——“野”、人的神态和情趣——“悠”勾画出来了。

“与莲同洁”

以莲比德,最著名的莫如周敦颐这位自号濂溪先生的宋代哲学家,在其《爱莲说》中这样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著。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菊、隐逸、陶渊明联在一起,这可概括为一个“野”字;把牡丹和富贵者联在一起,这可概括为一个“丽”字;把莲、君子乃至自己联在一起,强调的是一个“洁”字。

这样,就把自然植物的清雅特质和君子绝俗的品格德行牢牢地绾结在一起了。

义项三

地名,即贵州水城县的一个地方名,据水城县志记载,“德”字明清时记作“底”,民国时期称作五甲地。包括现在的比德苗族彝族乡和化乐乡。解放后1951年叫比德乡,后改为比德区,包括现在的比德、化乐、猫场、吹聋、牛场、立火六个乡。1990年撤区并乡,分为现在的比德乡和化乐乡。

词语

【词目】比德

【拼音】bǐ dé

【释义】

指结党营私的行为。《书·洪范》:“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 孔 传:“民有安中之善,则无淫过朋党之恶、比周之德。” 蔡沉 集传:“比德,私相比附也。”

同心同德。《国语·晋语八》:“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

谓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史记·孝武本纪》:“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1.

指结党营私的行为。《书·洪范》:“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 孔 传:“民有安中之善,则无淫过朋党之恶、比周之德。” 蔡沉 集传:“比德,私相比附也。”

2.

同心同德。《国语·晋语八》:“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

3.

谓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史记·孝武本纪》:“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历史人物 神学家 七国时代 希伯来文 修辞 修道院 基督 水城县 化乐乡 比德乡 蔡沉 公孙卿 封禅 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