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毛嘴,又名毛咀,地名。邮编:433008,行政区号:429004。隶属湖北省仙桃市。综合经济实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均居仙桃市前列,在全省乡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历史

毛嘴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平川沃野繁衍生息,世代耕耘,使这里成为了鱼米之乡。到清朝康熙乙酉年(1705年),从外地迁来了两户毛姓人家在曾家矶码头的沙嘴上摆渡并开设食宿店铺,因南来北往行商颇多,生意兴隆,相继迁来了不少人户开设商铺,逐渐形成集镇,故名“毛嘴镇”。因集镇上端有三棵参天古槐,又称“三槐地”。

自清道光年间起,现毛嘴镇辖区内古垸、韩场、榨湾、小桥口、南洪、许大垸等村属沔阳县所辖,其余地区皆为天门县所辖。杨越工作片属天门县南一里,深江、珠玑工作片属天门县南二里。

民国元年(1912年),毛嘴镇属天门县岳口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寇入侵,毛嘴沦陷,划归潜江县深江区所辖。不久,国民党“一二八师”驻扎沔阳,势力延伸到天门县境,毛嘴镇又属天门县襄南区所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国民政府将毛嘴镇境划归天门县岳口区,下辖珠玑乡、横口乡。

1949年春,毛嘴全境解放,毛嘴镇境为沔阳县第十三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嘴镇境划归天门县,名为天门县毛嘴区。

1950年6月,原荆州地委荆州行署指示,毛嘴镇境划归沔阳县,名沔阳县第十三区,下辖秦杨、文庙等30个乡(现郑场境地在内)。

1954年,下辖30个乡人民政府合并为秦杨、珠玑、杨越、同兴、郑场、络绎、毛嘴等7个乡。

1956年8月,沔阳县撤区改组,名为沔阳县毛嘴指导组。毛嘴乡撤,辖区未变。

1957年12月,恢复区,乡建制,名为沔阳县毛嘴区,下辖机构未变。

1958年10月,撤区建社,名为沔阳县毛嘴人民公社,下辖各乡改名为管理区。

1959年春,剅河人民公社并入毛嘴人民公社,增辖屯岭、谢场、剅河、毛场四个管理区。

1961年5月,恢复区建制,名沔阳县毛嘴区,下辖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辖区未变。

1962年7月,毛嘴、剅河分区而治,原剅河辖区划归剅河区。此建制延续至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春,设毛嘴区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取代原区党、政领导机关职权。

1968年夏,成立毛嘴区革命委员会,下辖秦杨、珠玑、杨越、同兴、郑场、络绎六个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5年,撤区并社,毛嘴区分为毛嘴、郑场两个人民公社。同兴、郑场、络绎划为郑场、毛嘴人民公社辖秦杨、珠玑、杨越三个乡人民政府和毛嘴街道办事处。

1984年,实行区、乡建制,更名为沔阳县毛嘴镇。辖区及下辖机构未变。

1986年,仙桃建市,沔阳县撤,更名为仙桃市毛嘴镇,辖地未变,镇名沿用至今。唯下辖三个乡先后改称指导组、办事处、工作片,1999年,毛嘴街道办事处撤,其辖区并入深江工作片和珠玑工作片。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毛嘴镇一直是毛嘴区、毛嘴人民公社、毛嘴镇党政领导机关驻地,是毛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毛嘴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位于仙桃市西部,是仙桃、天门、潜江三市交汇处的商贸重镇。东接三伏潭镇,南邻剅河镇,西与潜江市杨市办事处接壤,西北与郑场镇相连,东北抵汉江与天门市隔水相望。宜黄高速公路、318国道横贯东西,随岳高速公路贯通南北。镇区距仙桃市区41公里,离潜江市区 11公里。

毛嘴镇位于北纬30°21′至30°29′,东经112°57′至113°68′,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30.5米。镇境无山脉丘陵,属典型的平原地区。

毛嘴镇国土面积116平方公里,据仙桃市毛嘴镇国土资源所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镇土地总面积11550.2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8687.18公顷,占土地面积75.21%,耕地6886.6公顷,园地275公顷,林地161.7公顷,养殖水面1363.88公顷,建设用地2568.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4%,中心集镇249.93公顷,深江、珠玑、横口3个小集镇59.93公顷,村庄用地1177.86公顷,工矿用地72.72公顷,交通用地671.93公顷,水利设施736.12公顷;未利用地294.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5%(其中,荒草地57.34公顷,滩涂237.39公顷)。

资源

一、土地资源

据2005年资料,毛嘴镇有耕地72652亩,其中水田34210亩,白田38442亩,淡水养鱼面积8732亩,果林面积1211亩,植树造林面积3552亩。

二、水资源

毛嘴镇境水资源丰富。流经镇境之古河,通顺河段13.5公里,洛江河段15公里;建国后开挖的新河,汉南河(又名通州河,1959年冬开挖)7.5公里,通北河(1958年开挖)12公里。另有保丰渠、庆丰渠、古垸沟等排灌沟渠25条,全长120公里。

三、地下资源

经堪探,镇境地下具有含石油构造,江汉石油管理局1971年7月,在四合村钻井一口;1998年11月,在榨湾村钻井一口,2006年冬在小桥口村、胡家拐村各钻井一口。此四处油井,均封闭未采。

社会

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镇”称号,北依 汉水,南眺长江,沪蓉高速公路、318国道、213省道和刚建成的随岳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这里是辐射仙桃、天门、潜江三市最大的商贸重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镇域版图面积116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人口7.8万人,其中城镇面积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人均GDP4000元(2008年)

毛嘴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各种荣誉。先后被列为或评为“全国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湖北省百强乡镇”、“湖北省文明镇”、“楚天明星镇”、“湖北省基础教育先进乡镇”、“湖北省绿化造林先进单位”,三次荣膺“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竞赛”一等奖。

该镇紧紧围绕“打造江汉平原的交通枢纽、仙桃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小城市”的目标,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导,以城镇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该镇大力实施“工业兴镇”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按照“不论客商内与外、不论项目大与小、不论资金多与少”的原则,围绕“服务于武汉城市圈做配套产业、服务于 全民创业建发展平台”的定位,大力招商引资,毛嘴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共引进各类企业28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工商税收入库2000万元,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轻纺服装、食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其中以武汉鑫鼎阳锻压、湖北天轮汽车部件、湖北猴王焊材等为核心的机械制造板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该镇大力实施“筑巢引凤”战略,新开辟了占地5000亩的轻纺产业园和3000亩的机械工业园,园区内已形成了三纵五横的道路交通网络,为集聚发展机械制造、轻纺服装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搭建了起飞平台。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在稳定发展粮、棉、油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点发展养殖业。通过推行科技示范型、规范集约型、庭院养殖型三种模式,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在全镇范围内形成顶天立地的养殖园、星罗棋布的养殖小区、铺天盖地的养殖专业户,全镇出栏肉猪30万头,是湖北闻名的养猪大镇之一。该镇还大力发展养鸡业,年出笼江汉土鸡100万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毛嘴卤鸡成为驰名荆楚的绿色食品。

城镇建设上档升级。多年来,该镇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和改造城镇主干道10条、30公里,排水管道40公里;兴建了毛嘴休闲娱乐广场、商业购物广场、污水处理厂;建成了怡宁花园、桃苑小区、古堤小区等6个风格各异、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毛嘴镇区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工贸结合型小城镇。

社会事业进步明显。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通过加大通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有线电视、新型合作医疗、甲级卫生室、“生态家园”等建设力度,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民生问题,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切实的改善,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

文化

农业习俗

一、耕作制度

白田:每年两季、夏收麦(或油菜),秋收棉(或黄豆、花生、芝麻),极少数田块为菜、豆、粟三熟。

水田:上世纪80年代前,田少劳多的村组早、晚两季水稻,湖区习惯于一季中稻。90年代至今,基本上是麦(油菜)——中稻两季。湖区低洼田块仍为一季中稻。

二、栽培管理

水稻:

1、育秧实行药剂浸种。

2、早稻推广薄膜覆盖,晚稻推广两段育秧(秧苗三叶时从苗床移栽到秧田,早稻收割后由秧田移栽到大田);中稻稀播育秧。

3、移栽大田:早稻3×5寸,晚稻4×6寸;中稻根据品种不同,或5×6寸,或6×6寸。

棉花:

1、上世纪80年代多为条播,80年代以后均为营养钵育苗。棉苗长出2-3片真叶后移栽到大田。

2、上世纪提倡合理密植,亩植棉3000-3500株,本世纪多选用杂交棉种,亩植棉1500-1800株。

3、“锄头下面出黄金”的观念日渐淡化,棉田仅在苗期人工锄草1-3遍,尔后便施用除草剂杀灭田间杂草。

油菜:

苗床育苗(一般在9月中旬),适时移栽到大田。根据品种不同,亩栽油菜7000-12000株。

麦、豆均为撒播,施用除草剂杀灭田间杂草。

三、品种改良

镇境农民,对良种情有独钟。上世纪90年代,汕优63为水稻当家品种,鄂杂棉6号、鄂杂棉8号、RH16F为棉农首选,本世纪两优培九、杨两优6号、红莲优6号占据水田九成江山,抗虫棉普及率达100%;油菜主推华杂、湘油杂、蓉油;小麦多选矮杆、高产品种;大豆多选鄂豆6号、中豆8号。

四、施肥观念更新

旧习以塘泥、厩肥作白田底肥,以塘泥、青肥(水草、旱草)作水田底肥,均以人粪尿作追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农民接受配方施肥的观念,多以碳铵+磷肥配以饼肥,厩肥作底肥,本世纪起,约有一半农民以复混肥取代碳铵、磷肥;追肥多用尿素,注重施用钾肥。

四、服饰

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情景荡然无存,镇境居民的穿戴由避寒暑向赶时髦转化。

面料:由上世纪八十年的“三涤”(涤纶、涤卡、涤丝)进化为本世纪的混纺尼龙、毛呢,棉织品更受青睐。面料颜色呈反潮流趋势:以青、蓝、绿、灰色为主,青年显得深沉,老年女性多为大红大花,尽显夕阳红风采。

式样:式样五花八门,新颖大方。西服、休闲服取代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军干服、青年服;男性休闲裤取代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喇叭裤、考板裤;女性披风、吊带取代了返古、仿古款式。盛夏初秋少女少妇多穿裙子。冬季则进入皮革、羽绒服和羊毛衫世界,老年男性多为中山服、呢料大衣。文雅、大方、宽松为穿衣时尚。

帽:寒冬早春,青壮年男性多为耳绒,老年男性多戴毛帽、礼帽。夏、秋二季,青壮年男子多为旅行帽、遮阳帽。镇境农民多戴草帽,斗笠为老年人所偏爱。

鞋:皮鞋、运动鞋、休闲鞋、旅游鞋为居家必备;绒毛皮靴为冬寒之用;解放鞋为田间劳作所备;绣花鞋、自做布鞋鲜见。雨雪天气,均穿雨靴,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橡胶雨靴,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牛筋雨靴与橡胶雨靴并存。

发饰:成年男性多为平头,未婚男青年时兴染发或蓄长发;中老年女性为短发,青少年女性扎辫者鲜,时兴烫发,亦有扎成“马尾巴”,飘洒俊逸。本世纪以来,时兴染发,老年人多为黑色,给人以“返老还童”之感;少妇、少男、少女或棕红、或金黄,尽显“洋”味。旧习妇女发髻上插银簪子,现已绝迹。

饰品:女性戴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家富男性多戴金戒指;新生儿则戴银质项圈、脚箍、手箍。手机则为移动族的饰物。

五、饮食

镇境居民主食为大米,小米、麦米绝迹。吃饭由求温饱转变为讲营养。红莲优6号、两优培九等优质稻米各取所需;新鲜蔬菜、豆制品、鲜鱼、鲜肉、鲜蛋为餐桌上常见菜肴,腌菜居于配角地位。农村居民日食三餐,农忙则为四餐。城镇居民早点以豆浆、牛奶、米粉、面点为主,夜晚上大排档品尝油焖大虾、吃烧烤,别有一番风味。食用坑塘水已成历史,镇境居民均食用自来水或井水,80%的居民饮用纯净水。

六、住宅

湾村:镇境一姓一村少,多为多姓一村。规模一般在20户至50户为一个自然湾村,独台居住者无。座向以座北向南居多。

结构:茅屋绝迹。镇境居民住房均为砖木结构。平房为三间三拖或两间两拖,后有同式台屋,台屋即为厨房、仓库;台屋后建有猪圈。

形式: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建房升温,大部分居民建了楼房。农村居民多为二层,集镇多为三层。使用水泥预制构件,盖水泥彩瓦,室内铺设地板砖,墙面贴墙壁瓷砖(高1-1.2米),面墙均粘贴瓷砖,出檐盖琉璃瓦。少数居民室内铺设木地板。窗户选用铝合金或塑钢,挂彩色窗帘。凡新建住房,必有一客厅,供自家休闲和招待宾客之用。另有洗浴间、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大门均选用上好杉木或防盗门、塑钢门,室内则用包门。大厅和客厅吊顶,装彩灯。大厅正面墙上挂匾,取代以往的“天地君亲师”中堂;匾下置放木制春台(长2米,宽0.5米的条桌),取代以往的神龛。

2006年,镇境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工作,居民点集中,建房一湾一式,高低一致,面排一条线,整齐美观。

集镇居民建房多为三层,式样一街一式,或中式,或欧式,各具特色。

七、出行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镇境居民出行由讲实用向求便捷转变。自行车为居家必备,老年人出行多以小三轮代步,本世纪初摩托车为青年首选,近年少男少女更钟情于电动车,小轿车已进入先富起来的家庭。

礼仪习俗

一、诞生礼俗

(一)报喜:婴儿降生,是一大喜事。第一项礼仪是“报喜”:做父亲的提上染成菜红色的鸡蛋先到岳父家报喜,然后依次到亲朋家报喜。

(二)洗三:婴儿诞生的第三天,称为“三朝”。毛嘴镇境,婴儿的外公外婆、舅父舅妈、姑父、姑母等至亲均送礼恭贺。这一天,要给婴儿干干净净地洗浴,叫做“洗三”,亦称“洗三朝”。浴盆中放有喜蛋及金银饰物。洗浴时,边洗边说吉利话,“先洗头,做王候;后洗腰,步步高;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现在则改为:“洗头脸,当老板;再洗腰,步步高;后洗脚,上大学;洗屁屁,读博士。”洗浴之后,用喜蛋擦婴儿额头,认为这样可以免生疮疖;浴盆里放金银饰物则是为了给婴儿压惊。

“三朝”日,新生儿父母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旧习俗筵席上必有一道汤饼,故称之为“汤饼宴”。现在是否上汤饼不讲究,仅保留“汤饼宴”一说。

(三)满月礼:婴儿的满月礼,又称“弥月礼”。镇境居民,凡婴儿快满月时,必宴请宾朋,以示庆贺。满月时,新生儿一般要剃胎发。剃胎发有讲究,前留“聪明发”,后留“撑根长”,眉毛则全剃光。胎发须慎重处理,掺和面粉捏成团喂黑狗,认为这样可以使小孩头发乌黑发亮。

(四)抓周:小孩满一岁时宴请宾朋谓之“做周岁”,俗称“抓周”、“坐桌子”。是日,亲朋送贺礼。在大厅桌上摆放书、笔、算盘、糖果、饼干、钱币之类的物品,由小孩坐在桌上任意抓取,认为可以此预示小儿以后特性:若抓书,则聪明好学;若抓钱币,则财运亨通;若抓糖果,则嘴馋好吃……。人们对此并不相信,仅图热闹而已。

小孩做周岁时,外公家一般应送来银质项圈、手箍等饰物。

小孩抓周时,其至亲(外公、舅父、姑父等)均送钱币以示祝贺。

小孩抓周,均在满周岁之前。

周岁礼是诞生礼仪的总结,也是寿礼系列的开始。

二、寿诞礼俗

衣食足,礼仪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镇境做寿之习俗又兴起来了。

十岁:小孩快满十岁时请客,名曰“做十岁”。父母宴请宾朋。亲友送贺礼。摆“小寿席”,即挑选年龄相仿的小孩陪小寿星唱生日歌,点生日蜡烛,吃生日蛋糕,以示其长成后相识满天下,四海有宾朋。小寿星的姑母、舅妈、姨妈等在电视台点歌祝贺渐成时尚。

镇境做寿,50岁做寿者鲜,多为60岁以上做寿。60寿诞称花甲,或“耆”,70寿诞称“古稀”、80寿诞称“耋“、90寿诞诞称耄、100岁寿诞称期颐,现在不讲究分得太细,统称“大寿”。贺男寿曰“南极星辉”,贺女寿曰“ 宿婺呈祥”,贺双寿曰“椿萱并茂”。

旧俗做寿,多送寿匾、寿幛或寿面,现在均为礼金,外甥(男寿)、舅侄(女寿)给寿星送礼服、寿果。

本世纪初,拜寿之风又兴。拜寿,需设寿堂。寿堂设在寿星居所正厅,正面墙上悬红底金字“福”或“寿”,寿星佬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子、媳、孙、女儿、女婿、外孙及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六亲晚辈的叩拜;寿星佬对拜寿者发放红包,以示关爱。

摆寿席,寿星坐首席,等辈至亲相陪,一则叙旧,二则恭贺,充满人情味。

旧俗:有名望者做寿,须写寿序。寿序的主要内容为:寿诞盛况;寿翁(或寿姥)业绩、德望;祝辞。此习未继。

三、婚仪

清末和民国时期,男女婚姻大事皆由媒人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

旧习婚仪,礼节繁多。

订婚。俗称“拿八字”。男家称“接八”,女家称“发八”。事先商定订婚日期,男家宴请宾朋。此日必请“新亲”(即女方婶母、兄嫂、姐妹等),新亲送来“庚书”(写有女方生辰的婚约文书)。“拿八字”意味婚事已定,再无翻悔。

请媒。男家宴请媒人;媒人通知女家;女家作嫁女准备。

报期。双方父母同意嫁娶之事后,男家请人择日,称为“择吉”,俗称“看期”,并由“择吉”者写好“报期佳书”。男家请媒人吃酒,向女家送聘礼和“报期佳书”。

迎亲。男家娶媳称“完娶”,女家嫁女谓“于归”。迎亲为男女一生之大事。旧习,男家请客四天,女家请客三天。

男家

第一天,过礼。男家搭喜棚,张贴对联,宴请宾朋。宰猪。将酒、肉、鲜鱼、长寿面、首饰、衣物送到女家,女家则将准备好的嫁妆给男方搬回。

第二天,迎亲。俗称“正期”。此日,新郎理发(俗称“剃状元头”),行礼祭告祖先后,骑马或坐轿到女家迎亲。新娘接到家后,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交拜),入洞房喝交杯酒。之后,众青年入洞房闹新房。下午坐“状元席”,未婚青年男女陪新郎新娘饮酒,新娘向亲朋敬茶;亲朋根据自己的身份给新娘礼金(俗称“茶礼”)。

第三天,陪新娘。男家宴请宾朋陪新娘。清晨,新郎新娘向新郎的父母、伯父、伯母、叔父、婶母等至亲长辈敬茶,俗称“纠脑壳茶”:新娘向长辈送去鸡蛋、点心、长辈则回之以礼金,以示关爱。

天明后,新郎在本房兄弟的陪同下向姑父、舅父、姨父等“嗑头”,敬上茶礼,受礼者施之以礼金。

第四天,请亲家。此日,男家宴请新娘的父、兄、叔、伯,由男家至亲(姑父、舅父、姨父、女婿等)相陪,并酬谢媒人。

女家三天

第一天,上头。将女家准备的嫁妆交男家“过礼”人搬回。女家须给“过礼”人中搬猪肉的人以红包。

第二天,正期。此日的主要仪程有四项:

一是给新娘“启容”,俗称“开脸”。开脸要按“报期佳书”所定的时辰和座向进行,一般由女方的长辈亲属(如婶母、姑母、姨母等)来做,但离异和孀居者不可。开脸工具是新棉线。开脸时,先在姑娘脸上扑粉,再用双手绷起两根绞着的棉线在脸上来回地扯,反复多次,直到将姑娘脸上汗毛扯尽。然后用煮熟的鸡蛋白在扯过汗毛的地方滚动按摩,以滋润皮肤,防止感染。

上述程序完成后,再梳理头发,盘成发髻。则整个程序结束,黄毛丫头变成了“大人”。

二是:陪状元席。即选与新娘年龄相仿的未婚女青年陪新娘,一席十人,俗称“十姊妹”。

三是磕头。撤掉筵席后,新娘的至亲齐聚正厅,姑娘向至亲长辈叩头告辞。至亲长辈给姑娘礼金(称“压箱钱”、“轿钱”)。

四是发亲与辞亲:

迎亲队伍来到之后,在女家门前奏乐三通(俗称“三吹三打”)后始发亲。此时,女家大门紧闭,男方娶亲的人(一般是新郎的伯、叔与媒人)送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俗称“开门红”)后,打开大门,伴娘搀扶新娘出门。即为“发亲”。

送亲路上,鞭炮不断。男方向鸣放鞭炮欢送新娘的乡邻敬烟致谢。

迎亲和送亲的队伍来到事先约定的辞亲地点(一般在湾村尽头),鸣放鞭炮,双方亲友互致敬意,新娘上轿,此为“辞亲”。

迎亲路上,遇桥梁、沟涧、叉道,均鸣放鞭炮以示驱邪。

第三天,回席。女家宴请宾朋,设“状元席”招待新女婿(新郎须用礼盒带去一席菜肴)。

送十朝。亦称“送油粉”。正期后第十日,女家送礼到男家,男家设宴招待。

回门:结婚满一月,女家接新娘回娘家;新娘回娘家满一月,由新郎接回。均称“回门”。此时,婚仪才正式结束。

从拜堂入洞房起到新娘“回门”的一月内,新郎新娘均不在外留宿。

自文化大革命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婚礼仪式从简。取消了启媒、报期、回席、请亲家,保留了订婚、过礼、迎亲等习俗,改拜天地为举行结婚典礼,改“送十朝”为“送二朝”。改新娘向至亲长辈嗑头为给所有宾朋敬茶,以示不厚此薄彼;新郎给至亲长辈嗑头取消。“喝纠脑壳茶”之习尚存。

社会的发展,为婚仪注入了新的内容:

改新郎在家剃“状元头”,新娘在家“开脸”为新郎新娘到美容美发店化妆,照婚纱照,留下甜蜜的记忆。

管弦乐队、电声乐队、草台戏班(俗称“点歌台”)表演小戏曲、小品,演唱流行歌曲,取代了旧时的乐师、鼓乐队和对铳对锣。

迎亲,五十年代用花轿或马,亦有步行者;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为步行或自行车;八十年代用农用车、汽车;九十年代用中巴车;本世纪均用小轿车。一般用车3辆,多则达10辆。近年来,返古之风复现,花轿与马出现在迎亲队伍中。

公公背媳妇成为新的风俗。即迎亲当日,新郎的父、母、叔父、伯父、婶母、伯母等,穿彩衣、挂醋瓶,扮花脸,手持铜锣去接新娘,并由公公及其兄弟背新娘到家。公公往往成为结婚典礼上的主角之一。

大多数人家请了摄影师,将迎亲场面拍摄并制成录像带,放映给亲朋观赏,“存此留念”。

四、丧仪

老人去世,毛嘴镇境称之谓“白喜事”。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故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解放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程序逐渐减化:建国初,取消了做道场超度亡魂;1970年起实行火葬,掩棺,复三 等习俗自然消失。但仍然相信“入土为安”的古训,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流行。

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直到亲人去世。此之谓“送终”。

烧落气纸:人死之后,亲人烧纸钱9斤4两(也有的不拘此数)。此谓之“烧落气纸”。纸灰(俗称“气灰”)用白纸包好,随同死者骨灰一起下葬。

装老:为死者擦洗身子、整容、穿寿衣(请专人进行)。

下榻:将死者移入正庭,安放在正庭一侧,腹不过梁;并在死者头前放一椅子,点灯,敬香。然后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快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此事一般由族家或乡邻通报。

戴孝:孝子孝孙戴孝帽(子侄辈白色,孙子辈红色)。决定下葬日期,孝子请鼓(请鼓乐队),叫杠(请抬棺送葬的人);孝子请鼓、叫杠时,不能进门;被请者迎接时,无论长幼,孝子都要叩首。

吊唁:吊唁是丧礼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死者子女“望乡而哭”,灵前跪叩,哭悼;一般较亲近者也在灵前举哀哭悼。众乡邻则在灵前敬香烧纸即可。凡吊唁者,必鸣放鞭炮。亲友前来吊唁时,孝子均迎接。

守丧:死人睡在榻上,白天黑夜均有儿女或直系亲属守护在旁,以示服孝。

入殓:俗称“进材”。由孝子抱头,将死者从榻上转入棺材。

出殡:出殡又叫“出山”、 “出丧”。死者入殓后,将棺材移到门外灵棚内,备好祭祀用品,由道士(没请道士则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读完祭文后,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盖棺。棺材起行,拆去灵棚。此谓之“出殡”。

拉纤:拉纤之习,近年又兴。即用白布系在棺材前端,成一圈状。孝属均在圈内,手拉纤布前行。圈内孝男抱灵牌,次子以下及孝属持花圈或“哭丧棒”,孝子由人搀扶,面向棺材,后退而行。

出殡路上,鞭炮不断,乐队敲锣打鼓,吹号奏乐;棺木经过乡邻门前,乡邻放鞭以示欢送。到村头后将棺木抬上灵车,送往殡仪馆(俗称火葬场)。出殡路上,有一人专门撒纸钱,称为丢“买路钱”;自起杠始,凡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寺庙、城门,都要鸣放鞭炮。

上山:遗体火化后,灵车载孝眷人等及骨灰盒、遗像、回到丧户门前。丧户摆好供桌,将骨灰盒、遗像供在桌上,然后敬以汤、饭,并焚香化纸祭奠;之后,打开骨灰盒,给骨灰淋菜油(表示滋润烧伤,使阴灵减少疼痛)。祭祀完毕后,再由孝子端遗像,一人捧骨灰盒,乐队陪同送往墓地安葬。

接灵、安灵:骨灰盒安葬后,孝子端遗像,由乐队奏喜乐陪同回家。丧户堂前场地上,孝媳穿孝服,与孝子相对而跪,用双手接过遗像,由人搀扶,后退而行,将遗像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灵桌上。接灵、安灵时,均需鸣放鞭炮。

点灯:灵桌上要日夜点灯35日,给亡灵照路,使其冥府不迷途。为防火烛保平安,人们取通变之法,在灵桌上挂一杆秤,让亡灵“照着星走”;大多数丧户购一小电灯,以代替明火蜡烛。

送烟把:安葬当日傍晚,用稻草编一长辫(旧习编的结数应与死者年龄相同,现在不计较结数了),由死者侄辈或乡邻侄辈,连同汤、饭到坟前焚烧。旧习送“烟把”3天,“复三”即停;现在为送2天,“复二”则止。

写“五·七”袱包:从去世之日计起,逢七之日均给死者烧冥袱。首七至四七,均在前一天焚化,称为“望七烧纸”。 “五·七”则在第三十五天焚化。冥袱数量有一定之规,旧习以死者年龄为准,每岁一个;现在为首七7个(7×1), “二·七”14个(7×2)……“五·七”35个(7×5)。

复三:安葬第三日下午(现在改在葬后第二天,称为“复二”),孝属到坟前烧化纸钱,鸣放鞭炮。焚化死者生前生活用品,必带去一装有少量茶水的土壶,绕坟三圈淋水(表示亡魂喝茶之后少喝或不喝迷魂汤)后摔碎土壶。之后,孝眷人等当日不再进丧户家(族家不限)。

孝子、孝孙,自死者安葬之日起,到烧“五·七”袱包前,不得理发,修面。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镇境又兴请道士为死者开路、明路及为丧户安神。部分居民为先人立碑;立碑之日一般选在逝世“五·七”之日,或周年忌日,或清明节,或“腊八日“。

近年来,建国前只有富豪之家请哭丧女的习俗进入寻常百姓家。哭丧女及其男伴多为自动上门哭丧,以死者子女辈自称,孝子孝女则施以钱币,以示慰劳。或逝世无亲生女,祭主延请哭丧女代哭,以示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旧俗,凡富豪或有名望的人去世,在出殡前一天晚上举行“点主”仪式。此俗未继。

岁时习俗

一、民间传统节日

(一)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谓 “小年“。《湖北通志》载,是日“先以竹枝扫屋宇,弃其尘垢于道旁”。镇境居民户户用竹杆绑上竹枝,扫除居室的积尘蛛网,谓之“扫扬尘”。傍晚敬灶神(俗称“司命菩萨”),将道士或和尚送来的灶疏填上户主及全家人的姓名,在灶前敬香、升表、焚疏,送灶神上天,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扫扬尘传统习俗未变,敬灶神不焚疏文,唯焚香化表以示敬神之仪。

镇境居民,在过小年的前一日傍晚,焚化冥袱,给逝去的先辈送年礼,供其“冥中受用”。

(二)过大年

腊月三十日(月小则二十九日),镇境居民谓之“过大年”,晚上为“除夕”。

是日,各家换门神,贴对联,部分居民挂灯笼,气象更新,爽心悦目。凡在外之人,均赶回家吃年饭,俗称“团年”。吃“团年饭”前,鸣放鞭炮,以示庆贺。

团年后,家长带晚辈上祖辈坟前烧香化纸,鸣放鞭炮,给祖辈拜年。此习沿袭至今。

除夕夜,旧有全家守岁和出行拜年之习俗,即正月初一凌晨敬神,四礼八拜后鸣放鞭炮,一家老幼互致恭贺;清晨则通村互送恭贺,作发财揖,恭祝新年万事大吉。此习俗自农业合作化时期已破。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守岁为享受央视大餐代替,午夜鸣放鞭炮以示出行之意;通村拜年未继,近年代之以电话或手机短信拜年。

(三)上九日。正月初九为“上九日”。相传此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此日清晨,各家到所属寺庙敬香拜神,求签卜卦,以问吉凶。龙灯、狮子清晨进庙敬神后开始玩耍。建国后此习已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镇境部分寺庙重建,部分居民于此日到寺庙敬香拜神,抽签卜卦。

(四)元霄节。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旧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家家忙过节日。镇境之杨越片及珠玑片的横堤拐、四合、珠玑寺、闵台等村,有吃“米团子”的习俗,深江片和珠玑片的梁城、别湾、文庙、杨场、南洪等村,都有吃“汤圆”(亦称“元宵”)之习。此二者均取“团圆”之意。下午,合家“团年”,鸣放鞭炮,以示庆贺,如同过大年。团年后,带上鞭炮、香纸到祖辈坟前给祖辈“拜年”。晚上,旧有扯高灯、赛灯之习,建国后此习淡化;儿童提着内燃蜡烛的灯笼玩耍,现在为放烟花、焰火代替。

(五)土地会。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菩萨生日。镇境有做“土地会”之习俗,是日,同一堂土地的村民凑钱,购买香表菜肴,在供奉土地的东家聚餐,以求土地保佑风调雨顺,人口安康。做“土地会”有“迎土地”一节,即抬着土地菩萨偶像,敲锣打鼓游行。村民在土地偶像游到自家门前时,焚香化表、鸣放鞭炮。此习在文化革命期间破除,近年又兴起,且在迎土地时不用人抬,而用车载,“让土地爹过过现代化的瘾”。

(六)清明节。三月初三日为清明节,亦称上已节、踏青,镇境居民,凡嫁出之女,必回娘家吊念逝去的长辈(父母、祖父母),在其坟前烧香化纸,鸣放鞭炮,挂“清明吊子”,称之为“吊亲”。毛嘴镇境有“前七后八”之说,即以三月三日为界,前7天后8天共15天为吊亲之期。此俗一直未变。近年来,坟前摆放花篮、花盆正逐步取代挂清明吊子。

旧习,是日各族各房运用族款做“清明会”,聚餐后抬三牲、祭礼上坟祭祖,名曰:“扫墓”。聚餐只许男性入席。建国后此习淡化。近年,少数姓氏又兴做清明会。资金来源为参会者交纳“会钱”。餐后上坟祭祖,免抬三牲,仅焚香纸冥币。

(七)端午节。俗称“过端阳”。五月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分别称为小端阳、大端阳、末端阳。镇境居民以小端阳为重,过大端阳者鲜,基本不重视“末端阳”。是日,居家必备油炸食品、鲜鱼、粽子、米酒、鸡蛋聚餐。旧有在门前悬挂艾蒿、喝雄黄酒之习,认为可驱蚊除邪。近年来,喝雄黄酒之习不继,挂艾蒿亦日渐减少。

端午节前2至3天,未婚女婿或新婚女婿送礼到岳家,谓之“送端阳”。

镇境旧有龙舟竞渡活动。1957年在通顺河毛嘴镇老街地段举行后停止。

(八)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过月半”。此习自古流传,相沿至今。《光绪沔阳州志》有“中元备馔祭祖先”之语。旧习俗:七月七日焚化冥袱,接已亡的爹婆回家,七月十四日焚化冥袱将爹婆送走。从接回之日起到送走之日止,每日早晚烧香化纸。如有新亡老人,宜在十二、十三日送走。送爹婆不能超过十五日。据说七月十五日鬼门关闭,若送迟了,亡魂进不了鬼门,则会延长转轮之期,多遭地狱之罪,后人犯有得罪祖先之罪。建国至今,此习虽存,但观念淡化,形式简化,“接爹婆”基本停止,仅存“送爹婆”一节。即写冥袱,内装冥币、黄钱,寄给逝去的亲人,供其“冥中受用,托化升天”。

旧习,镇境寺庙,均做“盂兰会”超度亡魂。赈济孤魂野鬼。此习自农业合作化起破除,近年在少数寺庙兴起。

(九)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赏月”历来只是富家、文人的雅趣,寻常百姓均购月饼以示过中秋。镇境、未婚女婿必送礼到岳家“送中秋”。此习已日渐淡化。

(十)腊八日。腊月初八为腊八日。迷信传说,此日凶神恶煞回避,百事不忌。故镇境居民多以此日为修坟、迁坟、立碑之期。

旧俗尚有“烧门神纸”(正月初三日),做“文昌会”(二月初四),做“花朝会”(二月十五日)、“磨刀会”(五月十三日)、过“重阳节”(九月初九日)等习俗。镇境居民对这些习俗素来不以为重。

二、现代法定节日

节日公历日期
元旦1月1日
国际妇女节3月8日
植树节3月12日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中国青年节5月4日
国际儿童节6月1日
中国共产党生日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建军节8月1日
中国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

上述法定节日,镇境居民较熟知并以“节”为庆的只有元旦节、国庆节,其余节日只是相关单位组织庆贺。

其他习俗

一、男到女家改名换姓

毛嘴镇境男婚女嫁,多为女嫁男娶,也不乏女娶男嫁之事。女招婿,称为“吃老米饭”,男则称为“上门女婿”。旧习,男到女家必须改名换姓,即男改为妻家之姓,且按女家族谱排辈改名,以继“香火”;女则改为夫家之姓。其后辈则须有一人“归宗”,即使用父之本姓。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观念更新,对是否改名换姓不甚重视,悉由新婚夫妇自主决定。

二、过继改口

镇境过继改口之习俗,由来已久。分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有人无子嗣,从亲族中过继一子,则过继之人对生父母的称呼改变,不称爸爸妈妈,改称伯父、叔父、伯母、婶娘之类。而对其养父母则以父母相称。

二是小儿出生后,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若父子(或母子)命运相尅,则改口不以父母相称,以示“过继”之意。此习世代相传,农村尤甚。

三、择吉

旧习,镇境居民凡建房(动土、竖柱、上梁)、嫁娶(迎亲)、丧葬等大事,均请僧、道或算命先生选择黄道吉日。此习俗一直未彻底破除。近年来部分居民择吉观念淡化,婚嫁“选日不如撞日”,多用新兴法定节日办喜事;建房动土、上梁,丧葬择吉者众,尤以农村为甚。

四、谢屋土

旧习,镇境居民凡新建住房竣工后,请僧道“谢屋土”(亦称“谢土神”),请历代宗祖进新居安住,请“司土六神”“镇守华堂”。此习自农业合作化起废止,近年又兴。

五、舞龙灯、玩狮子、划采莲船

春节期间,镇境有舞龙灯、玩狮子、划采莲船等习俗),玩者走乡串村,给村民“拜年”;村民施之以糖果、点心,以示酬谢。自农业合作化开始,俱停。近年来,舞龙灯、玩狮子未兴,划采莲船者甚多。

第六节 禁 忌

禁忌,是老百姓希望避免灾祸,获得吉祥心理的体现,一部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一部分脱去迷信色彩转为规范社会生活的礼俗。

一、人名禁忌

镇境居民取名需“避讳”。“避讳”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讳”是指帝王、圣人、长官及长辈的名字。毛嘴镇境,取名“避讳”主要是不能与长辈同名,或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认为是“犯讳”,是“欺祖”行为。

二、服饰禁忌

男子不戴绿头由、绿帽子。沿自《中国娼妓史》云:“……后人又呼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戴绿帽子。”此习历久未变。

忌反穿衣。因为寿衣给死者穿之前由孝男反穿后才脱下正穿在死者身上。

忌穿白衣、戴白帽。《礼记、曲礼》云:“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礼记、郊特牲》云:“素服,以送终也。”故镇境居民,凡父母存者,忌从头到脚纯白。

三、住房禁忌

镇境居民建房选址,主要避讳两种地方:一是大路直冲房子大门的地主,叫“路箭”;二是河道、沟渠直冲房子大门的地方,叫“水箭”。箭能射杀人,在这种地方建房,易遭不测之祸,是不吉利的。此习历久未变。

四、寿诞禁忌

男忌做三十岁,女忌做四十岁,即“男不做三、女不做四”。原因为“三”与“散”谐音,“四”与“死”谐音。“散”与“死”均为不吉之言。

五、婚嫁禁忌

禁忌同姓通婚,自古如此。俗语“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迎亲忌走重路。指迎亲回来时,不能照取亲时的原路走。如果只有一条大道,则在将到新郎家时选另一小道或巷道,以表示女不重嫁,男不重娶。

六、丧葬禁忌

死人不走重路。指送骨灰盒到坟地安葬后不能照去时的原路走回。如只有一条大路,必须设法绕道避开其中的一段路,表示丧去不再来。

忌坟墓建在屋后。俗语有“不怕前边一大堆,就怕后边鬼来推。”

七、饮食禁忌

“民以食为天”,反映了民族重视饮食的习尚。人们赋予饮食种种文化内涵,饮食禁忌即为其中的一部分。毛嘴镇境之饮食禁忌甚多,择其主要记之:

忌用手抓饭吃。《礼记、曲礼上》云:“共饭不泽手”。故忌之。此忌至今为人们遵守。

忌用一只筷子吃饭。因为只有在丧俗中出丧时才用单筷,谓鬼用单筷吃饭。

忌吃饭时说“捧饭”。因为只有人死后做七时,祭请亡灵吃饭叫“捧饭”。

忌饭前用筷子敲碗;忌用手攥碗的两边。俗以为“穷气”,因为乞丐要饭时才这样做。

忌把筷子一端搭在饭碗上,或把筷子插在盛好的饭上。因为叫亡魂吃饭时才这样做。

忌把筷子横放在碗上。因为这是供奉死人的放法。

忌把一双筷子分放在碗或杯的两边。因为“筷(快)分开了”,不吉利。

忌使用一长一短的筷子。认为“三长两短”,不吉利。

忌饭后把碗倒扣在桌上。因为生病的人喝完药后才把碗倒扣在桌上。

八、行为禁忌

忌用竹扫帚打扫房间、厅堂。因为丧家才用竹扫把在死者“下榻”之处“除秽”。

忌戴孝帽,穿孝衣进他人家门(族家不计)。

孕妇忌横跨绳索,特别是不能横跨牛绳。恐胎儿脐带绕脖或难产,或怀孕月份过长(牛孕产期为12个月)而难产。

孕妇产后坐月子期间,不能进别人家门。若误入他人家门,则须为人家改换门、梁。

正月初一,忌条凳倒地。因为出殡前棺材停在两条长凳上,出殡起棺时踢倒条凳才起步。一般说来,小儿无忌。有的家长于正月初一清晨用干净卫生纸揩小孩嘴巴,意思是“擦屁股”,即使说了不好听的话,也权当“放屁”,不算犯忌。

九、其他禁忌

外出行旅,“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即逢“七”的日子不可启程,逢“八”的日子不可归家,宁可延期。十三日忌出远门,因为“十三”与“失散”谐音。

忌小儿夜啼。视小儿夜啼为不祥之兆,讳莫如深,不使人知,自己写一张帖子,贴在大路边的墙壁上或树上(不具名):“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生意人忌说“舌”。因“舌”与“蚀本”同音,故把猪舌头称为“赚头”,把“蛇皮袋子”(编织袋)叫“赚皮袋子”。店家打扫店堂,忌往外扫,认为是把财宝扫出门;须往里扫,意即扫进金银财宝。

药店、棺木铺、卖花圈者,送客时忌讳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否则,顾客以为是在诅咒人家“再得病”,“再死人”,就事与愿违了。

演戏忌演过月戏,即戏期从这月到下月。演过月戏会遭至村子不太平。故安排演出必须在月底结束。

人文教育

毛嘴的教育.有两所初中、一所小学和一所高中,毛嘴高中实行封闭式教育,在仙桃境内很有名,后来两所初中变成小学,高中变成初中,因此毛嘴便再无高中教学了,全部转入了仙桃境内高中。以往多年高考不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大清华等一线大学的学生。

美食

毛嘴美食。毛嘴卤鸡闻名全国,并在各地开了毛嘴卤鸡分店,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此外炒粉、水煮干子也是名冠荆楚。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乡镇 毛咀 人民公社 毛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