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与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汉中市镇巴县毗邻。

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3万人,汉阴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县城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

汉阴县境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316国道和阳安铁路穿境而过。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月河、观音河、洞河等,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

汉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阮家坝、杨家坝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大“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汉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历史沿革

汉阴县域,明代始见于万历十三年(1585)《汉阴县志》。以前只能据现存史料追溯。县域变迁由大而小。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秦末(前312~前206)西城县东界旬阳,西界成固。辖地约今石泉、汉阴、安康、紫阳、岚皋、平利、镇坪7县及宁陕部分地区。

汉初至建安十二年(前206~207)安阳县系西城与成固各裁一部合并而成。据《水经注》载:“县治在城固县东”。又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通志》载:“三国时黄金县(今洋县、佛坪一带)分安阳县地设立”。可见安阳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两县及洋县、佛坪、西乡、宁陕等县的部分地区。

魏黄初二年至东晋建武一年(221~317)魏文帝重设的安阳县,由于当时石泉以西为蜀占据,另设黄金县,因此辖地缩小,只今汉阴、石泉两县及紫阳西北部、宁陕东南部。晋太康元年(280),安阳县改名安康县,辖地未变。

东晋建武一年至梁天监三年(317~504)东晋元帝时,安康县西部分设长乐县,医而辖地缩小,只包括今汉阴县及石泉东南部、紫阳西北部。南朝宋、齐、梁3代将安康县分为宁都、安康两县,区域未变。

梁天监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05~551)梁州被北魏占据后,分安康县地,设直城县(今池河)、汉阳县(今汉王城)。此时安康、宁都两县只辖今汉阴县及石泉南部。以后两县合为安康县,又改名宁都县,而辖区未变。

西魏废帝一年至唐大历六年(552~771)西魏撤销广城、汉阳两县,辖地并入宁都县。此时区域为今紫阳、汉阴两县及石泉南部。以后宁都县改名安康县,又改名汉阴县,辖地未变。

唐大历六年至永贞一年(771~805)石泉县因人口稀少撤销并入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紫阳3县。

唐永贞一年至南宋末(805~1279)石泉分出复设,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紫阳两县。直至元初汉阴县撤销,辖地并入金州。

元至正二年至明洪武十年(1342~1377)汉阴县恢复,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两县。明洪武十年(1377)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

明永乐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1512)复设汉阴县,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县。

明正德七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512~1782)分汉阴之东南隅设紫阳县后,汉阴县辖境,据明万历《汉阴县志》载:东西110里,南北420里。从县治东至越梅铺交兴安州界75里。东南至园潭子交紫阳县界120里。南至紫阳县界80里。微西南至猪(鳌)头山交西乡县蜡溪地界210里。西至草(槽)沟交石泉县池河界40里。西北至长安县界200里。北至离恨坡交镇安县界310里。东北至兴安州界80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1951年汉阴从安康分出设厅后,辖地较前缩小。将越梅铺(又名梅子铺、越岭塘)划归安康县(原界越岭关)。据嘉庆《汉阴厅志》、民国《汉阴县志》载:县域东西105里,南北470里,东南距西北380里,西南距东北460里。从县城东至双乳交安康梅子铺界65里。东南及南至擂鼓台、汉王城、鳌头山等地交紫阳县之漆园河界160里,交鞍子界220里。西南至汉阳南交西乡县之两河界200里。西至高梁西交石泉县之池河界40里。西北至龙王沟交宁陕县之长坪界230里。又至龙王沟之火镰确交宁陕县之丁家梁界205里。北至铁龙东交镇安县手扳岩界250里。东北至铜钱窖交安康之叶家坪界260里。

汉阴县名,始于唐至德二年(757),时治所设汉江南岸,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今汉阴县地,西周属庸国,秦隶西城县,西汉置安阳县,东汉归汉宁郡、西城郡,西晋为安康县,南北朝时部分地区划归宁都县,唐时又划部分地区置广德县,唐至德二年(757)安康县改名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县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县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销县制,设汉阴巡检司,隶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设汉阴厅,民国复设汉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汉阴县,隶安康行政公署。

1954年3月,汉阴县梓龙乡与紫阳县松河乡之间地界又作了一次小的调整。

1956年6月~1987年1956年6月1日,汉阴县将白龙乡划归石泉县;将龙王乡、铁炉乡划归宁陕县。划后面积为1391.04平方公里(2086560亩)。同年6月17日,汉阴县将凤江乡之双河、凤岗两个农业社48户、255人划归紫阳县汉王乡。划后汉阴县的面积为134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汉阴县。

行政区划

1991年,汉阴县面积1347平方千米,辖5区1镇,40个乡镇,9个居委会、262个行政村,37个居民小组、1737个村民小组,共8.81万户、27.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41万人。

1995年,汉阴县面积1347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3镇38乡:城关镇、蒲溪镇、涧池镇、平梁乡、高粱乡、红星乡、三河乡、酒店乡、药王乡、八庙乡、天星乡、太平乡、月河乡、凤亭乡、永宁乡、小街乡、双乳乡、安良乡、龙太乡、田禾乡、清明寨乡、金花乡、水田乡、双河口乡、黄龙乡、龙垭乡、三清乡、鹿鸣乡、石条街乡、铜钱乡、堰坪乡、凤江乡、杜家垭乡、塔岭乡、上七乡、梓龙乡、汉阳乡、渭溪乡、黎明乡、双坪乡、天池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1996年,撤销平梁区、蒲溪区、铁佛区、漩涡区、汉阳区等5个区公所的建制;撤销太平乡、月河乡、天星乡并入城关镇,撤销金花乡、清明寨乡并入涧池镇,同时将三清乡的东风、中清2个村委会划归涧池镇,撤销小街乡、龙太乡并入蒲溪镇,撤销平梁乡、红星乡、高梁乡、三河乡合并设立平梁镇,撤销双乳乡、安良乡合并设立双乳镇,撤销水田乡、鹿鸣乡、三清乡合并设立铁佛寺镇(除三清乡的两个村委会外),撤销龙垭乡、黄龙乡合并设立龙垭镇,撤销堰坪乡、杜家垭乡、梓龙乡合并设立漩涡镇,撤销汉阳乡、天池乡、黎明乡合并设立汉阳镇,撤销酒店乡设立酒店镇,撤销双河口乡设立双河口镇,撤销上七乡设立上七镇,撤销八庙乡并入药王乡,撤销凤亭乡并入永宁乡。调整后,汉阴县辖12个镇、9个乡。

地理

气候

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年径流量5.1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9721.82万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10060.16万千瓦,水面3.1万亩,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地貌

汉阴县境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316国道和阳安铁路穿境而过。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境内最高处凤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处漩涡镇,海拔290米。县城位于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月河、观音河、洞河等,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在境内流长21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258天,降水量782毫米,日照1876小时。

资源

矿资源

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炭等1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全县有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1.05亩。矿产资源有脉金、砂金、瓦板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煤炭、铀矿等,矿藏储量大,品质优。

物种

境内有种子植物3000余种。野生动物400多种,有天然草场68万亩。农作物有30余种,经济作物有20余种,林木有108科300余种。经济林主要是桑、茶、桐、漆、柑橘、板栗、青竹等,珍稀树种有银杏、樟、楠、三尖松等。

药材

中药材有金银花、天麻、丹皮、杜仲、板兰根、黄精、桔梗等250余种。

水资源

2005年,地下水资源理论藏量为9721.82万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10060.15万千瓦,水面3.1万亩,可供养殖水面近万亩。

交通

汉阴交通便利,阳安铁路、十天高速、316国道穿境而过,通乡公路四通八达。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复盖全县18个乡镇。旅游风景区主要有:观音河水库、龙寨沟奇石景区、两合崖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建设亮点频出,新修改扩建街道10余条,先后建成了龙岗园林、大木坝森林公园、凤凰广场、县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园林城市标志性建筑,县城北城街改造后被省市众多新闻媒体誉为“陕南县城第一街”。

经济

农业

民国以前,大部生产资料归少数人所有,生产工具原始落后,水田重秋轻夏,坡地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到1949年,每个农业人口生产粮食247.4公斤,每农户饲养大家畜0.37头、猪0.9头。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占84%,其中粮食产值占71.1%。

解放以后,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推广应用良种、化肥、农药,逐步使用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显着,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增长,1987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28倍,粮食总产量增长1.65倍,每个农业人口生产粮食增长30.15%,油料总产量增长56.5倍,大家畜饲养量增长1.4倍,生猪饲养量增长6.3倍。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到61.1%,其中粮食产值占43.28%。

1987年平均亩产仅162公斤;农业经济结构不完全合理,商品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尚有1.26%的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

截至2008年,汉阴县粮食产量达10.78万吨(其中秋粮预产8.53万吨),油料产量达1.87万吨(其中秋油预产0.105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长27.7%、6.25%,属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之后第一丰收年。

养殖业

饲养量

汉阴县饲养的畜禽,以牛、猪、羊、鸡为主。

牛:民国时期,只有地主、富农和自耕中农饲养有耕牛,而贫雇农无力购买饲养。据档案资料载,民国30年(1941),全县有3574头,34年(1945)有3849头,到1949年,全县有耕牛9445头,平均2.7农户1头牛。解放后,经反霸减租、土地改革,耕牛发展较快,到1955年已增长到17316头,比1949年增长83.33%,每1.9农户1头牛。此后10余年,耕牛发展缓慢,大体保持在1.7万头左右。1966年,发展到19105头,比1955年增长11.94%,每2.1农户1头牛。1970年,汉阴县对繁殖耕牛实行奖励政策,规定每繁殖1头小牛奖励布票5尺,生产队给饲养户奖工分100分,现金10元。同年耕牛增至22576头,比1966年增长18.17%。1973年发展到24050头,比1970年净增1474头,创历史最高水平。1979年以后,耕牛从单一的役用向役肉兼用发展,每年屠宰一批菜牛,出境一部分耕牛,城镇人口稠密处还饲养奶牛。据统计,1980年即屠宰菜牛416头,1983年出境耕牛3000头,1985年末存栏22736头,每2.4农户1头牛,出栏菜牛322头。

猪:是农家饲养的主要家畜,为传统的家庭副业,亦为农家一宝,“种田不养猪,困在屋里输”。1949年饲养23080头,平均每农户饲养0.89头。反霸减租、土地改革后,生猪发展较快,1955年饲养量达到56004头,比1949年增长142.65%,平均每农户饲养1.68头。“大跃进”时期,各地大办集体养猪场,1958、1959年,饲养量分别达73339头、74816头,其后两年由于猪场管理不善,饲料供应不足,逐步解体,加之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生猪饲养量连年下降,1961年仅饲养35524头,比1959年下降52.52%。1962~1969年,一直是回升两年,下降两年。1970年,提倡“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并实行奖励政策,规定:农户每向国家交售1头生猪,60公斤以下奖励布票2尺、平价饲料粮20公斤;超过60公斤部分斤猪奖斤粮,生产队还另给交猪户奖励一定的粮食或现金。1971年生猪饲养量达97497头,户均2.3头;上交国家9600头,社员自宰自食24145头,年末存栏63752头,超过以往水平。此后生猪饲养量均保持在10万头上下,户均养猪两头左右。1979年,养猪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生猪饲养量达131260头,比1971年增长34.63%;上交国家肥猪17682头,农民自食肥猪40783头,年末存栏72795头,比1971年增长14.18%。1987年生猪饲养量为167809头,户均2.8头,出栏肉猪58766头,年末存栏109043头,分别是1949年的7.27、3.15、6.46、7.8倍。还有年出栏肥猪10~20头、产肉1250~2000公斤的养猪专业户。

羊:1949年饲养800只,1955年发展到1753只,比1949年增长119.12%。1960年发展到5883只,比1955年增长225.6%。1963年达11308只,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由于山区限制饲养,川道禁止饲养,数量连年下降,多数年份在7000只以下。1979年开始回升,增长到8436只,1983年上升到10435只。1987年饲养量达15829只,是1949年的19.8倍。

鸡:1980年以前,年饲养13万只左右,平均每农户2.5只。1983年大规模推广养鸡,并从高陵县调入莱航、罗七、罗八、星杂288等良种鸡9万只,当年饲养量猛增到26万只,达人均1只鸡。还有养鸡专业户11家,养鸡最多的一家达2400只。后因配合饲料、防疫等跟不上,经济效益不显着,养鸡大户逐渐减少。1987年饲养25.2万只,平均每农户饲养4只多。

蜂:农民年养1000~2000箱,产蜜1500~3000公斤。1985年养2442箱,产蜜3157.5公斤。1987年养1822箱,产蜜7745公斤。

此外,驴、马、兔、鸭、鹅、鸽亦有少量饲养。

饲养管理

养牛,以白天自然牧放为主,辅以夜添草料、饮水。春

季草木转青,一般清早与下午放牧;秋后草木枯黄,中午放牧,早晚圈饲水、草。农耕季节,多为圈饲嫩草、精饲料。养牛农户都修有独间牛舍,用以圈牛,储贮饲草,经常保持圈干、通风、避寒。

驴、马等饲养少,以舍饲为主,辅以自然放牧。

养羊亦以自然放牧为主,催肥时加喂精饲料,一般与牛同圈舍,同放牧。

养猪多为圈饲,农户猪圈多为人厕合一,下为粪池,上复石板、水泥板或木板,用栅栏隔开,半为猪圈,半为厕所。“架子猪”多半喂青饲草,肥猪多半喂精料,也有半草半料“一条龙”饲养的。

养鸡、鸭、鹅等通常早晨喂一遍粮食,而后放出自由觅食,黄昏唤回关笼,养鸡专业户都建有鸡舍、围栏,饲喂配方混合饲料。

饲料

有麦草、稻草、苞谷秆、苞谷壳、苞谷芯、豆秆、豆壳等粗饲草和红苕藤、洋芋苗、萝卜缨、瓜叶、构(楮)叶、水葫莲、聚合草等青饲草,年产约325万吨。还有大麦、高粱、红苕、麸皮、细米糠、秕谷、萝卜、南瓜、洋芋、酒糟、糖渣、醋渣、粉渣、豆腐渣、油菜籽饼、芝麻饼、漆籽饼等细、精饲料,年约1557.5吨。粮食秸秆多作为牛羊越冬饲草,脚粮、渣、糟、糠等多作猪饲草。

从1982年起,汉阴县粮食部门开始生产猪、鸡配合饲料,年生产500吨左右。1987年,汉阴县全年青贮饲料总量达到农业部规定的先进县标准,受到农业部的表彰奖励。

工业

汉阴县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汉阴即有原始手工制品,如磨光石器、陶鬲、瓮、钵等。秦汉时期,已有冶炼业。汉晋时期,家庭缫丝、织绢较为普遍。唐代,月川(河)手盆淘金盛行,并贡麸金。宋元以后,榨油、制茶、酿造、铁业、土陶等有一定发展。明清时代,已采掘石炭,制造火纸、草纸、皮纸,纺线织布,生产土靛。民国时期,大量开采石膏,制作粉笔,熬硝配药,制做鞭炮。民国34年(1945)全县有手工业者2404人,36年(1947)增至6197人(均包括12岁以上未成年者在内)。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鄙视工商,民多务农,县内除1家规模很小的纺织厂外,其余皆为手工小作坊或手工业者,产品以土纸、土布、土丝、丝织品、砖瓦为主,年产值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甚微。

汉阴县解放后,地方国营和集体工业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50年代初期,全县个体手工业者,1950年有个体手工业户1498家,年产值65.41万元。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建立丝棉、铁业、雨伞、土陶、硝炸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20个(全民1个,集体22个,城镇个体97个),年产值172.99万元。在1958年“大跃进”浪潮中,掀起大办集体工业热,当年新建工业企业25个(全民两个,集体23个),产值223.42万元。由于一哄而起,盲目建厂,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而采取“一平二调”,土法上马,所出产品多为废品,造成劳民伤财。60年代初,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大跃进”中兴办的纸厂、糖厂、硫磺矿等一批国营和社办集体企业先后停办。到1962年,汉阴县一些较有基础的工厂经过整顿和设备更新、改造,生产有所发展。是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7个(全民5个,集体22个),产值286.91万元,比1958年增长28.42%。“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工厂关门停产“闹革命”,批判所谓管、卡、压,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给生产带来损失。

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8.30万元,比1962年减少23.91%。70年代,开展工业学大庆,兴办“五小”工业(小农机、小煤窑、小水泥、小钢铁、小水电),农机、化工、丝织等工厂相继建立,全县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由1970年的24个(全民6个,集体18个),发展到1979年的74个(全民20个,集体54个),增长2.1倍,工业总产值由1970年的267.30万元,上升到1979年的1192.30万元,增长3.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45%,比1970年上升13.60%。80年代以来,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不断深化改革,又新建成几个国营厂矿投产,一批乡镇工业企业、城镇个体工业、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应运而生;在挖潜、革新、改造中,把计量器、化工、丝织、染织厂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四大骨干企业,使本县工业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1987年有全民工业17个,其中非独立核算4个,集体工业48个(县属11个),城镇个体、村及村以下工业241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816.40万元,比1979年增长1.3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48%,比1979年上升10.03%。

习俗

陕南汉阴县,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县城居民多是明、清两代的湘鄂粤闽赣皖移民,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独特的端午节习俗。

打露水

端午节黎明起床后不洗脸,大人便带小孩争相出城,到郊外水草茂盛、干净的地方打露水,用干毛巾在青草上吸露水,再以吸湿露水的毛巾洗脸、擦头,据说可以养颜、护发。

拔百草

传说端午节这天的一些中草药药效最好,打完露水之后,男人们便到河畔、塘渠边、田坎和坡沟拔水菖蒲、石菖蒲、艾蒿、车前草、海金莎、铜钱草、一支箭、路边姜、金银花藤、鱼腥草、柴苏、野薄荷、水灯芯、茵陈、野茄子蔸等中草药,带回家晾干,放通风处,作家庭防病治病的备用品。

挂菖蒲艾枝

端午这天,家家门前都有挂菖蒲、艾枝的习俗。传说菖蒲是屈原的佩剑化成的,插菖蒲是为纪念屈原;插艾枝与唐末黄巢的故事有关,是为怀念黄巢打富济贫、关爱百姓。插菖蒲、艾枝,更有避虫、祛病之意。

佩香包

香包是以甘松、山奈、白芷、川归、麝香等药材碾细的粉为原料,配以五色花线和五色绫子绣制而成,其式样有人物、十二生肖、花卉等。端午这天,给小孩佩带香包于胸前背后,姑娘、少妇也会将香包佩带在显眼处。姑娘们还会把自己精心制做的香包送给心上人,或作定情之物。端午节这天,也是妇女们香包绣品的大展示,谁家女子做的香包上乘,便会赢得“心灵手巧”的美誉。

拴花绳

花绳是用五色线搓成的并用雄黄酒浸泡过,将其拴在小孩的手腕、中指根及脚腕处,意在驱邪避虫保平安。

插石榴花和栀子花

端午清早,城内大街小巷都有卖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各家女主人均要买一些拿回家,给已婚妇女头上插以石榴花,表示多子多福,给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插上栀子花,表示纯洁无瑕、芳香袭人。

祭屈原和吃粽子

端午这一天,各家都要包糯米粽子,糯米中搭配绿豆、红小豆或大枣,煮上一夜,端午清早将煮熟的粽子捞起,祭祀屈原后家人才能吃。祭祀屈原是很讲究的,专门摆香案,香案上点香蜡,供奉粽子、鸡蛋、蒸馍和水果,家人轮流向屈原跪拜祭酒,大人给小孩讲屈原的故事,颂扬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英雄气节。有的书香人家还要由主祭人朗读几段屈原作品。湖南、湖北移民及后裔,还到江河边抛投粽子,祭祀屈原。

回娘家

嫁出去的少姑娘,特意打扮一番之后,在丈夫的陪伴下,端午节中午饭前赶回娘家,向老人拜节请安,陪母亲说说悄悄话,并聆听父母的生活指点。

追节

端午节上午,已订亲未结婚的女婿大都要提上绿豆糕、鸡、鱼、蛋之类的礼品,到岳父岳母家追节,礼毕恭敬接受老丈人的问话。准丈夫还要趁此机会,偷偷看看未过门的媳妇,设法与其说说话,交换一下香包之类的纪念品。

六色午餐

端午节很重视午餐,午餐又讲究营养搭配、色香味俱全,摆在餐桌上的食品应有黄、紫、绿、红、黑、白六种颜色。黄,是指黄鳝烩鸡蛋汤、黄豆菜肴豆腐、豆芽、豆腐干;紫,系指紫菜海带排骨汤、煎紫茄子;红,是指红枣红小豆糯米粥、凉拌或炒苋菜;绿,系指绿豆糕、焖四季豆、炒豇豆、拌黄瓜;黑,是指黑木耳焖鸡块、蚂蚁上树(黑芝麻炒粉条);白,系指土豆、大蒜等。

洗百草汤澡

端午节下午,各家忙熬石菖蒲、艾蒿、紫苏、野茄子蔸、一支箭等草药汤,家人在晚上轮流用此百草汤沐浴,洗个痛过澡,去风、去寒、败毒和预防疾病。

油菜花节

油菜花节是该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油菜种植优势,沿316二级公路,在月河川道近10公里、10万亩油菜种植区域举行的一种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是该县探索专题节庆活动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方式,丰富旅游产品构成,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的重大举措。“陕西汉阴首届油菜花节”将于200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举行,活动时间半个月,活动主题为“观花海人家,赏民俗文化,游园林城市”。

特产

到了汉阴山城,不去品尝一下汉阴的小吃,就如同到西安没有去看兵马俑一样,是件憾事。不必说汉阴的餐馆林立,遍步大街小巷。单是那些小吃摊,就足以令人头晕目眩。油炸米饺、

油炸果子、油条、油饼、油糍、麻花、

抄手、炕炕馍、米糕馍、甜酒、糍粑、元宵、米面皮、凉粉

有荤有素、有米有面、有干有湿,甜咸酸辣,样样俱全;春夏秋冬,各有侧重。都说“汉阴人好吃”,此话不假。改革开放以来,汉阴小吃已走向全国。炕炕馍已落户西安,蕨粉皮子已安家塞外兰州和西宁,油炸米饺定居北京,供首都人民品尝。《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和《安康日报》等,都曾系统介绍过汉阴小吃。省旅游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们,曾来汉阴考察小吃,十分赞赏,拟建“汉阴小吃一条街”。

教育

汉阴自明代起,城乡相继建立县学、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戊戌变法”后,改书院、义学为学堂。民国初,再改学堂为学校。民国2年(1913),始有女子初级小学。16年(1927),有产者因种种原因,多愿捐产办学,出现民生凋敝而教育较快发展的畸形现象。之后,军匪混战,学校殆于停办,莘莘学子,大都失学。24年(1935),汉阴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县内始有中等教育。至38年(1949),全县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7所,学生3296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小学生251人。校舍破烂,设备简陋。

汉阴县解放后,各级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使全县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大跃进”的影响下,1958~1960年,中小学出现了大发展的浪潮。1961~1963年,对中小学进行压缩,纠正了前期工作中的失误,使教育事业比较健康地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校“停课闹革命”,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教师队伍受到摧残,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69年,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到生产大队,“工宣队”、“贫管会”进驻中、小学,参与管理。1971年,在“左”的路线指导下,社社办中学,队队办小学,各级学校不断拔高升级,教育质量显着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4次调整学校布点,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集资办学,全县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中学18所(初中14)、小学314所、农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级卫生职业中学1所,还有广播电视大学班和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95.2%,巩固率93.3%,小学毕业率88.6%、升学率56.4%。中小学在校学生37064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小学生1425人,比民国38年(1949)增加10倍多,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有779人参加了成人自修大学考试。全县农(市)民青壮年文盲占总人口比例也由85.51%下降到32.6%。尽管如此,全县的教育仍比较落后。

截至2013年,全县有公办中小学校152所,其中:小学120所,教学点14处,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5466人,其中:高中学生(含职中)4161人,初中学生11087人,小学学生20218人;有中小学教职工2785人,其中专任教师:小学1496人,初中735人,高中299人。有校舍建筑面积242102平方米,其中:小学131753平方米,初中54063平方米,高中56286平方米。

旅游

近代革命历史景点

位于汉阴县城北坡龙岗公园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碑于2010年动工修建,为汉白玉材质,高9.9米;军史浮雕高4米长10米,为花岗岩材质。纪念碑和浮雕与10年清明前正式竣工,已成为当地人民及青少年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基地。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命名并派人领导成立的一支人民军队。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所属的陕西警备第二旅沈玺亭部汉阴籍下级军官何振亚(继周)、沈启贤(继禹)、王展(武林)、罗少伟等领导的几次兵变起义人员组合而成的陕南游击队,1936年8月13日正式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自1935年冬至1937年春,这支革命队伍相继在秦岭南麓的安康、商洛和汉中结合部的10余县的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仿效红军打土豪、分财物、救穷人,为劳苦群众谋利益,写标语、发传单、宣传革命、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历经大小战斗二十余次。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交由中共中央代表罗瑞卿同志负责接收。1937年初,这支武装已经发展到千余人,奉命离开陕南,进驻甘肃庆阳驿马关,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何振亚任团长,李雪三任政委,沈启贤任参谋长),任弼时同志曾率领中央代表团前往慰问。“七 七”事变爆发后,该团主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中英勇杀敌。此后,这支部队的将士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其建制逐渐由营扩大为团、旅,最后扩大为师,成为第四野战军39军117师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部队39军117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39集团军117师。

该部队曾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湖北、湖南、广西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志愿军主力部队的三十九军117师,跨过鸭绿江后打响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斗”,全歼美军王牌骑一师第八联队,“大振军威,大振国威,震惊世界”,后又南下收复平壤,智渡临津江,攻克汉城。因战功卓着,该部队主要指战员何振亚、沈启贤1955年被授予少将,扬弃在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旅游景点

截至2013年,汉阴县已查明的旅游景点有40多处,除久负盛名的"汉阴八景"(月河环节、双乳对峙、三蜡直壁、卧龙盘踞、朝阳古洞、红崖古寺、两 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现存于明清年间的文峰塔、文庙大殿、明城墙等古建筑外,还有铁瓦殿、凤凰山庄、龙寨沟以及1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阮家坝、黄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遗址,2000多件馆藏文物与融合湘广、汉水文化为一体的汉阴民俗风情同秀丽的自然景观一起构成汉阴独特的旅游资源格局。

文峰塔(位于县城内)、菩萨泉(位于县城城北)、朝阳古洞(位于麒麟村)、双乳山、蜡烛山、擂鼓台、铁瓦殿、红崖寺、汉阴两合崖景区、龙寨沟天然奇石景区、大木坝森林公园、凤凰山庄、友岗园林等景点已初具规模。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汉阴根据地域特点、资源分布状况和开发难易程度,将开发的旅游资源确定为"三大旅游区"。一是凤凰山自然风貌观光区,主要由擂鼓台景区、大木坝景区、龙寨沟天然奇石景区和铁瓦殿景区组成;二是观音峡田园风光游憩区,主要由上段观音河库区和下段观音峡两部分组成,重点抓好水上游乐区、田园风光游憩区、水围寨探险区三部分建设;三是水河川道设施农业带游览区,分设旅游农业观赏区、蚕桑科技游览区、优质高效农业观赏区三部分。同时抓好两合崖景点、高家岭垂钓娱乐中心、友岗公园、月河城区段人工湖、凤凰山庄、文庙、明古建筑、"三沈"纪念馆、小吃一条街、陕西抗日第一军发祥地等十个旅游景点建设。

政治

中共汉阴县委
职位姓名
县委书记杜凤军
县委副书记周永鑫 ,刘飞霞
县委常委孙勇 ,史正林耿国泉聂永前, 王琳 ,张继盈黄邦平何友军
汉阴县人大常委会
职位姓名
人大主任朱前平
人大副主任沈兰群符清野谢继来, 刘晓琴
汉阴县人民政府
职位姓名
县长周永鑫
副县长孙勇王琳缪宏艳刘定东王昭
汉阴县政协主席 , 陈绪伟
副主席吴大秀, 张德军 ,廖灵君

乡土风情

汉阴人民勤劳朴实,厚道善

良,好客,重礼仪,重友情,平素简朴节俭,逢上喜庆节日则慷慨解囊。汉阴人民能歌善舞,秦巴老林,田间地头,薅锣鼓草,对薅秧歌,还打擂台,青年男女.每每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为乐。山歌成了山里人交流感情的娱乐方式。每年春节过罢,城乡人民载歌载舞,或玩彩船,或跑竹马,或玩龙灯,或耍狮子,唱花鼓,跳地蹦,欢度春节,街头巷尾,堂前屋下.鼓乐吭人,灯彩耀目, 处处洋溢着庆贺新春的欢乐气氛。

1、生活礼仪

汉阴人民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友好和善。热情好客。来客.先敬烟茶,再陈瓜果糖,殷勤招待:乡下贫困之家,更愿倾其所藏,必以“大腊肉”和“大碗洒”待客,从不吝啬。待客吃饭,要让客人、长辈先坐,而且必须坐上席(横木为上)。主人或晚辈要向客人、长辈敬酒,并不断劝餐,喊叫客人“拈菜”,有时主人向贵客“拈菜”。平日,都礼尚往来;家有喜,全村来贺。甲方送礼,乙方必还;此次错过,下次再补。宴客亦如此,你请我去,我请你来,互不推却,欣然赴宴。饮食习惯,汉阴人的主食有米饭、面条、浆粑、糊汤、麦儿粥、火烧馍。汉阴盛产蔬菜,以白菜、萝卜、莲藕、菠菜、豆角、黄瓜、茄子、豇豆、芹菜及豆制品等为正宗;精菜有木耳、黄花、香菇、鲜笋,粉条等。肉食有猪肉、羊肉、牛肉,鸡、鸭、鱼等。新中国建立后,汉阴城乡居民。每逢节日,改善生活,酒肉加餐,杯盘俱全,极尽丰盛。一般人都讲究色美味香,五味调和。

2.生产习俗

在平坝,插秧季节,农民繁忙,家无闲人,路无游客。有“秧把式”者,组成“插秧班子”,明码标价,四处揽活。插秧要求横竖成行,一快二好。先由技术熟练的下田“扯线”(即栽出样板),然后,按技术优劣,自占赛口,各显技艺,相互争先。中午歇息,汤元、甜酒打点,田坎上蹲着享用。一日四餐,酒肉招待,谓之“栽秧酒”。在山区,以中耕薅草最繁忙。主家设宴请客,如若“栽秧酒”。薅秧季节,以稻草束把,编成草龙,数人举把舞动,逐户玩耍,主人待以酒饭和小吃,称为“青苗龙”。

旧时,收割时农家互相帮助.直到收完为止。租户备好酒席,请来主家,殷勤招待,恳求减谢。有的还摆席宴客,办“土地会”,焚烛祭奠,唱戏助兴。新谷登场,脱粒尝新,馈赠亲友。

3、婚嫁风俗

在汉阴,媒人称作“红爷”多为男性充任,也可另

找一人作陪红,象征成红成对。提亲后,由媒人送“庚帖”,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然后择日、过礼。婚期前一日,男方将酒肉、离娘布或离娘帕子装入抬盒,送到女家。女方亲朋庆贺送礼,称为“填箱”。女方备筵款待,称为“花圆酒”,即庆贺花好月圆之意。上轿前,还要哭别父母,哥嫂、亲朋,谓之“哭嫁”。婚日,新郎不亲迎,请来亲友带上肉吊、瓶酒及四色水礼,前往女家迎亲。还有“下书先生”到女家“满门请”。姑娘上轿前,将原穿戴的衣鞋袜全部留下,换成新装后,拜祭家神,辞别父母,由兄弟背上,塞入轿中登程。一路上前呼后拥,热热闹闹。花轿到了男家,行结婚礼,“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互拜;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盖头,饮“交杯茶”。然后行“撒帐礼”,将枣子、核桃、花生等放在新床四角,祈求“早生贵子”。入夜,不分老小亲疏,前来“闹房”。即所谓“三天不分大小”,三日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家设宴款待。饭后要立即返回,时兴早去早归。这叫“回门”。有三天“回门”,还有十天“回门”的。

新中国成立后,汉阴婚礼多改旧习。婚期不请算命先生择日,多利用节假日或农闲时间。新娘不哭嫁,改坐轿为乘汽车。新娘不戴盖头,不举行拜客礼,提倡从简,新事新办。举行集体结婚,喜糖招待。1978年后,青年男女多愿举行旅游结婚。农村结婚,有的十分讲究排场,动辄摆上数十席,购置高档嫁妆,结婚费用较之旧习大大超过。

4.葬礼仪式

自古至今,汉阴县城乡群众十分重视丧葬礼俗。各地葬礼,大同小异。旧俗,老人年迈或年过半百,子女即着手准备棺木(又称“老料”)和寿衣。棺木油漆成外黑里红,讲究者于表面绘寿仙、龙虎图案。老人病危,亲属轮流守候,直到老人咽气。这叫“送终”。送终时,放声哀哭,烧纸轿、钱纸,谓之烧“倒头纸”。死者头蒙“盖头纸”,脚前点“七盏灯”。直系亲属披麻,带长孝(白布长孝缠头,披背),旁系亲属和亲朋发短孝布。家人守尸伴灵,子女还要向姻亲,邻里叩头“报丧”。多开追悼会,肯定死者功德,以示缅怀。礼物多为挽联、孝帐、花圈、鞭炮等。出殡时,挽联、花圈前行,送葬者胸戴小白花,或白布孝,尾随于后,排成长列,摆街游行。近年来提倡火葬,有送尸体到安康火化的,但绝大多数仍然实行土葬,火葬尚待大力倡行。

传统节日

春节 俗称“过年”。除夕,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夜晚。这大,家家除旧布新,贴对联,贴门神,挂红灯。全家吃“团年饭”,长者坐首席。下午赴祖坟祭扫,名曰“送亮”。团年饭后,家长给晚辈压岁钱。人夜,举家明烛,炉火红旺,老幼欢聚,坐以达旦,称为“守岁”。子夜,在家门前祭拜天地,鸣放鞭炮,称为“出天星”。是时,汉阴城乡鞭炮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当夜,还要包“抄手”(即水饺、又名扁食),还洗澡洁身换新装。俗话说:“三十晚上洗个澡,一年身体好。三十晚上洗个脚,一年有吃喝。”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人吃“抄手”。因为“抄手”形似元宝,取其“招财进宝”之意,吃了抄手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多进财得宝。新年逢人要说吉祥话,如“恭喜发财”、”步步高升”、“过年好”之类。拜年,是春节中的主要活动。汉阴素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初三、初四拜己亲和左右邻”之习。拜年还可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民间有“有心拜年,二月二不迟”之说。拜年必提四色水礼,主家还要盛情款待。饮酒猜拳为地方常习。有的在春节时宴请亲友,名为“请春客”。现在汉阴城乡群众过春节,迷信活动减少,传统习俗仍沿旧习。春节时,党政部门给烈、军属拜年,慰问离,退休老职工,召开各种座谈会,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狮子、龙灯、彩莲船、竹马等)。春节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灯节”。饭菜丰盛不亚于过年。汉阴俗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这一天晚上,家家要挂灯笼,每家间间房内都要点灯,一片通明。农家猪牛圈棚这夜都点灯。人们是夜要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元宵象征团圆吉祥和睦之意。汉阴习俗正月十一试灯(或谓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龙灯、狮舞、彩船、竹马、火盆架等,是夜进城比赛,热闹非凡。元宵节是春节娱乐的最后一天,有如一台戏的闭幕式,十五一过,春节就算结束了。

清明节 农历三月清明节。清明扫墓,由来已久。清明前几日,修补祖坟,嵌碑立石,扩修墓地。清明日,家家鸣炮焚香,烧纸钱,向祖坟叩头祭奠。同时在坟上压放白纸,插纸幡 (称清明吊)。农村中,有的按家族筹办“清明会”,祭祖续谱。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不动烟火,不能扫墓。现在,除了沿袭旧习,祭扫烧纸以外,有的学校机关。在清明节还组织学生,职工春游,祭奠烈士坟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阳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又称端五节、重五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汉阴城乡极为盛行。清晨,步行郊外,称为“打露水”。家家门前挂蒲悬艾。娃娃穿新衣,戴香包,有的在手腕上系上五色线(俗称“长命线”),认为可以驱邪祛疾,长命百岁。家家吃粽子,煮咸蛋,大蒜为食,并备以丰盛酒宴。还要饮雄磺酒(因雄磺有毒,今已不饮),酒中浸几枚独独蒜,涂抹于小孩额头、耳鼻或喷洒于墙脚床下,以驱除毒虫,避免疫病。端阳节,出嫁女儿要回娘家团聚,女婿要到丈人家以衣料或四色重礼相送“追节”。这一天,人们还以艾蒲及各种草药煎水沐浴,借以消毒杀菌。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上,置水果、月饼于庭中,祭拜月亮。家人围坐,分食月饼并赏月,以示团圆。节前,亲友之间赠送月饼、水果、鱼肉等。中午家家设酒宴,全家团聚。出嫁的姑娘均随同女婿回娘家,备送厚礼“追节”。在汉阴,民间把春节、端阳节、中秋节视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十分隆重。

退出贫困县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汉阴县脱贫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摘帽”。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秦巴山区 汉滨区 紫阳县 石泉县 宁陕县 汉中市 镇巴县 佛坪 宁都 石泉县 长江水系 凤凰山 花岗岩 柑橘 丝织 端午节 香包 炕炕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