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最新定义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名称探源

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的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摒弃?生态旅游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响应。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详细介绍

生态旅游(ecotourism) 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 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 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物件。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攸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於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著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三 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 )”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发展存在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国家标准

多样性

1、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应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态过程等方面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设。

  2、保持生态系统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保护古树名木和原生的乡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态环境退化。

  3、重视生物多样性,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示范区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专职人员及咨询专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的生境类型众多。物种保护措施有效,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能得到重点保护。

  5、示范区内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出售野生动物制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产品采伐规模。保护区内物种的生存环境,结合示范区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进行适宜生境的扩大设计。

  6、调查、记录和监测国家重点保护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境。识别野生动物活动廊道,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廊道设计。在野生动物栖息区内的人工设施,控制夜间照明和噪声,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不应对夜行动物造成明显的干扰。

丰富性

旅游资源结构合理,规模较大,丰度较好。

独特性

1、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或较高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或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景观价值较高;

  2、生态资源游憩价值较高。示范区内的人为干扰较少,大部分为自然区域。

  3、特定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市场上形成较大影响。

历史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 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MCED)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告并提出人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来迎接人来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全球的100多个国家首脑共同签署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未来环境与发展的行动纲领,将可持续发展有概念转变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共识的基础上的发展战略。这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第一,人类要发展;第二,发展要有限度。所以虽然可持续发展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不同的侧面理解,但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改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的发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及基础,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只有关心世代之间的平等,地区之间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才能从主观上为可持续发展的事实、实现提供可能;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是资源的可持续问题,资源是基础,没有资源,没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就体现在发展过程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当世界上许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臭氧空洞等,只有得到全球的广泛合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进步,人类才可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两大内涵

生态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主要目标

关于生态旅游的争论很多,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主要包括:第一,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第三,给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第四,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经济获益;第五,增强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认识自然基本规律内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基本特征

(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总要求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与要求: 一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由于生态系统的对象主要是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成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系统主要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即生命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即非生命的系统,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无机物等等,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成为组成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良好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容不得任何耗竭性的消费,因此,无论是经营开发者、管理决策者,还是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生态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必须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生态环境保护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循环稳定的维护,同时也包括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系统的维护,即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这种对旅游对象尊重与保护的责任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基本目的

促进生态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具体表现在旅游地居民个体层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层次两个层次上。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从经济方面,这样的参与使得他们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的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方面,旅游业在当地的发展与渗透使得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的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方面,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与影响比旅游者更为直接。总之,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在科学、经济、技术上对资源实施保护又了客观的可能。在整体层上,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资金;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相应措施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

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就制定了《环境基本法》。1923年芬兰颁布了《自然保护法》。

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

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就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其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进行旅游环保宣传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重视当地人利益

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 。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国际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归自然,并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复合观景、度假休闲及专项旅游,使世界的生态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业已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游客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分,如肯尼亚,赞比亚,台湾,不丹,日本等。但是,与热潮澎湃的大众旅游相比,我省的自然保护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却几乎依然保持“静养深闺”的状态。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森林旅游以其良好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已成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典型案例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如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虽然大幅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

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

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

洪湖规划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电影《洪湖赤卫队》的公映,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响大江南北,其悠扬婉转的旋律,自然唯美的描绘,一幅鱼米之乡的美好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打开。洪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的美好印象,天堂般的生活让多少人心生向往,洪湖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知名品牌。2008年初,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更是让洪湖开始走向国际成为世界级的资源。

  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确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洪湖环湖地区整合成为完整的旅游区,把该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迫在眉睫,为此“湿地生态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工程位于湖北省荆州洪湖市境内,洪湖湿地生态区,洪湖之滨,长江北岸。规划用地现状为鱼塘、藕田、淤泥滩,基本以水体为主。

为此,规划紧扣当前机遇,抓住用地现状特征,突出“水”这一主题,主打“湿地”品牌,以“生态湿地”为核心竞争力,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水科学,落实水上高端度假项目,充分挖掘水景观,丰富湿地水体验,促进水产业增值,缔造融高端休闲度假及大众休闲游览的湿地生态时尚休闲度假区。

规划目标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工程,其定位是区域内的第一生态品牌,是一个良性自循环的复合式生态系统——洪湖生态圈一号。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发展方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修复、保护和发展湿地环境;低能耗、高效益的低碳经济性;以及多元、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综合复合体。

  根据这一发展方向,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是:

中国—洪湖国际大湿地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区

规划结构

本案延续上位规划对该区块的总体定位,结合本案处于洪湖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洪湖湿地生态区,濒临洪湖大湖的区位特点,在整体结构上提出“承湖启城、分层渐进”的发展模式和“一体两翼、隔而不离”的空间格局。

(一)“承湖启城、分层渐进”的发展模式

本案所处的空间区位决定其空间价值在于发挥“承湖启城”的城市功能。空间上将洪湖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东西向的景观生态廊道引入城市;同时将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形态延续过来,形成良好的城市展示面。区域影响上,借本案的规划发展,带动周边的土地升值,带动区域城市气氛的蓬勃发展,促使项目运营转向城市运营,最大化的整合资源创造价值。

对于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问题上,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作为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控制,以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本案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案从规划用地的湖城关系入手,采用分层渐进“层叠式”的开发模式,控制靠近湖边(湿地保护区)的区域开发,同时保证临近城市新区(洪湖湿地生态区)的区域在空间形态和土地性质上呼应城市主题,形成由湖至城渐强发展的空间开发模式,并在规划用地北侧预留一片由湖至城连贯延续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大众亲湖、科普、休闲、体验的主题园区,进一步拉动湖城关系。

(二)“一体两翼、隔而不离”的空间格局1.一体两翼

本案将规划用地视为一个整体,使其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介于城市新区与洪湖大湖之间的关键结合点;并通过规划用地中央反S型的生态水域,促使空间自然形成两侧“高端商务”和“生态休闲”两翼的空间格局。

高端商务组团位于规划用地西南侧,靠近洪湖大湖,私密性和景观效果较好,适合低密度开发项目,主推生态环保理念,采用科技、节能、环保技术,是旅游发展与湿地生态保护的结合点,建成后将成为洪湖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成功结合的示范区。

生态休闲组团位于规划用地东北侧,临近洪湖围堤,是缝合湖区与城市新区的良好接壤点,该区在功能设置上既要满足大众生态旅游需求,又需承担部分城市功能,为此在项目策划上主要围绕大众休闲和娱乐配套进行展开,包括休闲水街和水上音乐厅及配套游憩码头。

2.隔而不离

在一体两翼的大结构下,将规划用地合理的分为四大功能区,包括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和湿地生态区。各区功能互异互补、相互独立、相互分隔,同时又巧妙的通过处于中央区域反S形的“湿地生态区”网络围绕其周围的其它三个功能区,形成四区共同的结合点,使相邻各功能区之间产生交集,相互渗透浑然一体,进而达到隔而不离的效果。

规划思路

本案包括金湾河西侧2200亩场地和东侧130亩场地。规划充分考虑到两个相距较远的场地之间在景观形式和功能配置上如何相互呼应和衔接,在功能上将整体分为五个区,包括2200亩用地内的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湿地生态区和130亩地内的集散服务区,各分区在功能是互异互补、错位联动。空间形态设计上则采用“岛中岛”、“园中园”、“湖中湖”、“水中水”等空间模式,设计语言统一而富有变化。

根据当地政府提出的功能需求,规划需要在2200亩的用地范围内出现服务于重要国宾、高端商客的高端接待区,又要有服务于普通游客的游览、观光休闲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级的空间需要,一方面高端接待需要一个宁静淡雅能够享受和品位洪湖美景,相对私密的高品质独立空间;而大众游览更多的是对游客容量和大众功能的考虑,要求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让更多的人能够身处其中,体验滨水休闲所带来的乐趣,是一种相对较闹的大众空间。

为此,本案在空间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各功能区之间的分隔和联系,将湿地生态区设置在地块中央,以反“S”的形态进行布局,使空间形成亲湖、亲城两大组团,每个组团都有独立的湖城连接点,通过这样一种交合状的软分隔,以达到可分可和,可静可闹的效果,进而满足不同的功能定位。

在场地设计上根据规划用地多为鱼塘、藕田的场地现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多保留水的空间以减少土方量,强调湿地和水的主题,采用“水中水”、“湖中湖”的设计思维,更好的契合洪湖湿地环境,以形成对洪湖生态的保护和提升,并衍生出岛的元素,形成“岛中岛”的空间模式,既有效地区分开高端与大众空间,保证其各自在活动上互不干扰,又有利于空间变化发展,形成大园之中有小园这样一种“园中园”的功能布局。

实现了高端接待及大众人群共享洪湖大湿地良好愿景,最终形成功能上分离;景观、生态、水系和游览路线上联通的大空间形态,避免了因分离设置而造成的区域自我隔离和生态封闭。

项目策划

在落实当地政府提出的功能需求,同时满足上位规划对本案整体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位和文化主题,针对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湿地生态区四个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赋予各功能空间相应的项目内容。从体现湖城联动的思路上,我们策划了洪湖水里、水上音乐厅等能够亲近城市文化,补充城市功能的大众空间;从生态体验的角度出发,在湿地生态区策划了湿地创意园、胜迹园等提供大众休闲、体验的生态空间;从探索和寻求理想栖居模式的角度上,我们又策划了产权酒店(生态别墅);而在文化传承方面则以洪湖传统的红色旋律为魂,策划出能够契合并传承这一旋律的金湾酒店、酒店别墅等项目。

洪湖水里:休闲水街取名洪湖水里,是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提取传统徽派建筑符号,以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通过“里”这一中国民居的基本单元,传达“生长线”的设计概念。休闲水街内设置各种概念店、精美淘宝店、地方风物展示店、特色饭庄等餐饮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吃、游、购、娱、休闲体验等多元需求,形成区域内富有活力的动感时尚中心。

水上音乐厅:音乐厅位于洪湖水里和金湾酒店之间,依水而立呈半岛状伸入内湖湖面,与新区次干道隔水相望,有利于形成洪湖新区良好的城市界面,同时在文化功能上与酒店和城市新区互补互通。音乐厅采用钢结构球体形状,东西两瓣分别采用钛金属板和透明玻璃两种材质,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仿佛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

湿地创意园:位于湿地生态区及整个地块的西北角。是大众亲湖,体验大湖视野的综合休闲场地。园中以大地艺术的创作和展示为亮点,将生态环境、湿地观光、大众休闲与艺术体验融合于一体,最西端的观湖广场是地块中人文活动展示场,也是欣赏大湖的最佳空间。

胜迹园:位于高端商务接待区北侧,与湿地生态观光区和生态休闲区相邻。以湿地生态景观为背景,以名人、领导人留墨题词等为亮点,具有露天展馆功能。从中远期发展考虑,也可作为发展备用地。

产权式酒店:产权酒店因高端、私密性的需要,选取了紧邻大湖,远离大众游客的西侧地块,各建筑组团用若干相对独立的水面分离,通过微地形创造背山面水的建筑布局,前台后院边泳池,别墅北侧为私家种植园,以体现社区农业这一时尚理念;南侧向阳面为阳光露台,拾级而下可直抵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和私家码头;每个建筑在一侧设专用泳池,通过种植设计遮挡视线、形成私密空间。在生态方面,别墅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手法和材质,方寸之地汇集太阳能、地源热泵、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厨余垃圾处理、社区农业等先进的生态技术和理念。

金湾酒店:金湾酒店位于高端商务区,面向城市新区,临水而筑,与洪湖围堤隔水相望,共享湖面的音乐喷泉,是该区乃至全园的核心建筑。酒店通过其衍生出来的三条轴线,分别呼应周边的三大景观空间,从而形成视觉焦点,是整个规划用地的地标性建筑。其周边景观以缓坡地形为主,小型节点序列满足了观赏游乐需求,同时通过岛中岛布局模式的设计,保证其相对的私密性。

金湾酒店别墅:金湾别墅部分的设计以岛为元素,区内水系纵横,便于组织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必要时通过两侧入口的管制可形成封闭式的独立运营空间。别墅或依浓荫之下,或傍小桥流水,周围有一定面积的私家花园,园区环境清幽雅致,区内水榭竹径,连廊叠石,步移景异,处处体现中国园林之精妙。

通过本案对项目用地的控制规划,促使该区由原来养殖鱼塘、淤泥滩等污染性用地,转化为紧扣时代脉搏,融高端休闲度假及大众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生态湿地时尚休闲度假区。成为缝合洪湖新区(洪湖湿地生态区)与洪湖大湖的良好接壤点;是该区体现城市文化与湿地自然环境融合互通的城市生态示范区;是进一步提升该区空间品位和城市价值的增长极。

功能定位

对于岛屿生态旅游策划项目的功能定位的问题,来自巅峰智业的旅游规划专家吴月湖说:“当今休闲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需求,双休日的休闲度假也越来越普遍,生态岛屿景区的旅游策划的优势和地域优势较为明显。”

梁子湖度假区是湖北地区第二大的天然湖泊,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资源的垄断性,又临近大型城市,且交通方便,正好符合都市人选择城郊度短假的旅游需求。

综合“梁子岛<激情园>”景区的资源、景观、地域、交通及目标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建议“梁子岛<激情园>”的主题功能应定位为:

高品位的生态湖岛休闲观光胜地,多功能的水上运动基地,推出周末新生活功能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高品位”意味着:在项目设置、环境建设、活动组织、设施、服务、管理等诸方面都要坚持高标准,达到高水准。“生态湖岛”意味着: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体现生态休闲的价值观念。

本旅游策划项目的功能定位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突破梁子岛以前给人们主要是短时间观光为主的概念,给人以长期体验的“郊外花园”和“激情周末”的印象(周末来,则可以经常来),并为开发商树立具有永续发展的目标。这种高品位与休闲的意境,将在每处旅游点和每个细节中充分、极致的体现。通过规划建设与开发运营,梁子岛<激情园>旅游区将成为一个:

以自然生态湖岛景观与水上运动为资源基础,以水上运动及亲水、戏水、水趣、水景和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体形式的水岛旅游景区,以城郊游憩、水上运动、文化休闲和特色度假为主体功能,兼顾观光、娱乐、购物、生态教育功能的湖岛文化体验旅游区。高品位的都市周末休闲胜地,争取将梁子岛<激情园>旅游区打造成:中国知名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湖岛、绿色休闲文化体验度假区,华中地区游憩带中的“精品”项目。

文化生态旅游规划如何进行项目定位

金沙滩度假村是淇河文化生态旅游风光带的导入区是鹤壁城市建设延伸部分,也是城市郊区景观组成部分以及城市郊区休闲健身、特色餐饮的经典范例和动感地带,旅游景区设计注重与《鹤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淇河风景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在考虑项目自身特色定位的同时,注意项目与整个淇河文化生态旅游风光带的关系,作为风光带的窗口与其它景区共同打造淇河生态文化旅游带,项目定位为淇河生态文化观光带的窗口景点,鹤壁城市郊区休闲主要目的地。功能定位为时尚水上运动与特色餐饮的休闲娱乐场所。主要服务对象为当地休闲餐饮客源,以及来鹤壁的观光游客、商务客人。

淇河是鹤壁人民的母亲河。淇河流域拥有光辉灿烂的诗歌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淇河旅游开发的重要部分、窗口景点,处于城郊的优越位置。其项目开发的基础是设计的出发点、基础。根据鹤壁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项目基础条件特点,结合整个淇河流域的旅游市场定位,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有利于淇河流域旅游开发和鹤壁郊区城市建设为开发前提,以鹤壁娱乐休闲市场和豫北旅游网络为市场依托,利用城市化全面推进和淇河流域开发的有利契机。发挥项目区位优越、文化内涵丰富等有利条件,运用现代旅游理念,通过建设水上世界,展现淇河特色餐饮文化、休闲文化以及现代都市文化,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与活动中体验淇河人文、生态、环境的亲和与深厚。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术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主要 生态体验 生态教育 IUCN 绿色运动 绿色旅游 发展中国家 野生动物园 世界旅游组织 旅游交通 旅游管理 工业文明 挪威 全球变暖 生态旅游资源 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