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读音

拼音:yòng nǎo

词语解释

动脑筋。 鲁迅 《彷徨·伤逝》:“虽然我因为终日坐在家里用脑,饭量已经比先前要减少得多。”

科学的使用脑

会用脑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大脑,大脑 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 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大脑来处理各种信息,你知道是你的左脑在工作,还是右脑在工作吗?下面有个测试,看右边的图片,舞蹈者是怎样旋转的,可以帮你了解你常用的是左脑,还是右脑。

示例: 舞蹈者逆时针旋转的时候更多是左脑型,看到舞蹈者顺时针旋转的时候更多是右脑型。

脑越用越灵,加强大脑的思维训练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持久性记忆与大脑神经细胞新的突触联系的建立有关。通过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的厚度大,而生活在简单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的厚度小;说明学习记忆活动多的大鼠,其大脑皮层发达,突触的联系多。在人的大脑内,神经细胞必须通过互相连接,组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网络(生物神经网络)才能够发挥它们的作用。脑内局部的小回路互相连接便形成了局部比较大的回路(局部大网络)。一般来说,这样大的局部回路已经具有一定的功能。在脑皮层上,这些局部大回路形成了许多功能区,如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记忆区、思维区。大脑内这些局部大回路借助长的神经纤维互相联系,把不同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大脑就可以以整体的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地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人脑每思考一个问题,就在大脑皮层上留下一个兴奋点,思考的问题越多,留下的兴奋点越多,最后由许许多多的兴奋点组成网络。遇到新问题时,只要触动一点,就会牵动整个网络,再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多用大脑思考,以便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更多的兴奋点,使大脑更加灵活,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能迅速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多用大脑思考,就是对大脑进行思维训练,使之思维更加敏捷,反应更快。经常地用大脑思考,加强大脑的思维训练,就能使脑细胞的细微结构发生变化,大脑储存信息,提取和控制信息的功能加强。有人说脑子用多就用坏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英国神经生理学家塞利斯和米勒经过研究证明:大脑训练越少,衰老越快,用脑越多,脑细胞衰老越慢。脑子越用越灵,所以在学习实践中,要多给大脑创造思考的机会,加强大脑的思维训练,这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还使脑细胞充满活力。课堂成为“大脑训练营”是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共识。

充足的睡眠有利用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肖恩说:”如果连续21小时不睡,你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和一个酒鬼没什么两样。“在睡眠时,你的大脑会处理新的记忆和技能,甚至还能解决问题。最著名的就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4个梦。

苯环结构的发现

第一个梦是凯库勒做的。自从苯在1825年被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之后,人们一直想知道它的结构。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第二个梦是门捷列夫做的。1869年2月,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他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周期表就这样戏剧性的出现了。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机制

第三个梦是洛伊做的。1921年复活节星期天之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的写了些东西,倒下去又睡着了。早上6点钟,他突然想到,昨夜自己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发现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结果,神经冲动化学传递机制就这样被发现了,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缝纫机针头的发明

第四个梦是埃利亚斯·豪做的。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威不能解决缝纫机的针头问题而困扰,某一天他梦见一帮野蛮人要砍掉他的头。豪拼命得想躲过砍刀,但被野蛮人用长矛恐吓,就在这时他看到长矛的矛头上开着孔。这个梦使他决定放弃手工缝纫中把针孔开在针尾的方法,设计了针孔开在针尖的缝纫机专用针。读完这几个科学家的故事,如果你还在为某事烦恼的话,就不要在苦思冥想了,先睡一觉再说,梦醒之后作不定就有解决方法了。“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更好的工作”。

合理安排用脑学习的时间

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大脑的功能状态是不同的,这样就有一个怎样选择最佳时间用脑学习的问题。人的大脑每天有四个记忆高峰期。 第一个是早晨起床后: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对头一天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整理。早晨醒后没有新的信息干扰,这时记东西会印象清晰。第二个高峰期是在上午8点到10点:这时精力上升到旺盛期,处理识记效率高,记忆量增大。第三个高峰期是在下午6到8点:这是一天中记忆最佳期。 第四个是临睡前1小时左右:这时识记材料后就入睡,不再有新信息输入,所以没有相互抑制的影响。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上午8点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点思考能力最敏捷,但推理能力则在白天12小时内递减。根据这些测试,我们在早晨最好安排些严谨周密的工作,下午做一些需要快速完成的工作,晚上则做些需要加深记忆的工作。

我们应该顺应大脑的这些"脾气"和"秉性" ,扬长避短,合理安排工作学习,让大脑更好、更愉快地为我们工作。根据大脑记忆功能这一变化规律,选择恰当的时间记忆学习的内容,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同样道理,根据其它脑功能变化规律,选择最佳的用脑时间,学习不同方面的课程,再结合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那么,在学习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左右脑交替使用原则

当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具有高级的认识功能,只是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左脑善于分析、抽象和计算,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重视步骤顺序、动作语言表达,根据逻辑思维作出合理的结论,因而形成了语言的、分析的、数字的、程序的、符号的、直线性的思维模式。而右脑则不同,人们用右脑来想象、虚构、感受、创造新的意念,形成另一种非语言的、综合的、具体的、形象的、直觉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不同,工作方式及效率也不同:左半脑按先后顺序进行活动,运行速度较慢,易疲劳;右半脑是同步同时进行活动,高效迅速,不知疲倦,隐性潜意识支配。

左右脑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应根据学习性质,交替使用左右脑,有张有弛。多种活动互相轮换,可以使易疲劳的左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轮流得到休息,借以保证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常常借助读外文和演算数学题来驱散疲劳作为休息。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通过转换一下活动来消除脑疲劳,如阅读课外书籍、听音乐等,使疲劳的脑区得以喘息。如同土地的交叉轮作一般,合理地运用大脑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做到“思考与阅读相结合”,“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学习与游戏相结合”。

顺应大脑保护性抑制

大脑皮层在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后,由于脑细胞赖以工作的血流量和氧的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工作能力下降,便产生了疲劳。这时如果强制大脑继续工作,就可能超过了大脑工作能力的限度,大脑便会“罢工”,完全处于休息状态,不再做任何工作,以便加速恢复自己的功能。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大脑疲劳时就及时休息,不要强制大脑继续工作,通过散步、游戏等活动方式休息。

科学研究证明,高密度、高节奏、高难度的教学不利于甚至有害学生的大脑健康,特别是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指导学生科学用脑,促使学生大脑健康发育,在教学中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大脑有足够的休闲时间。首先,严格执行课程课时计划,严格执行各项减负政策,切实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减下来,各学科不加班加点,不赶进度、抢时间。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有张有弛,在紧张的思维活动后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轻松一下,切忌连珠炮般提问,分秒必争地讲练。第三,课后作业量要大大减少,质要大大提高,作业做到有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层次性、选择性,使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去研究性地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有一定的时间休闲、娱乐或自主选择地看书学习。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一段时间后,可以做做体育运动,也可以换一些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与学习。那么多长时间进行一次交替为好呢?一般以一个小时为佳,当然这也因人而异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还可以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听听音乐,不仅使大脑得到休息,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也有的专家认为边听音乐,边用脑思考问题,这样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据说爱因斯坦就是在聆听贝多芬的著名《命运交响曲》时,发明了相对论的著名公式。

利用大脑的优势法则,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有关的大脑皮层区域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若某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就是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灶,即大脑皮层几个有关的神经细胞形成一个同步的兴奋优势,它可以将大脑皮层其它部位的兴奋性吸引过采,加强自己的兴奋度,同时使其它部位呈现抑制现象,这就是大脑皮层的优势法则。如一个专心看书的人,往往烟头烧到手指头还不觉得。处于优势兴奋灶的区域,具有最好的反应能力。那么我们在学习上如何利用它呢?优势兴奋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生物个体后天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势兴奋灶与人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往往就会做得很出色。作为学生,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多寻求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大脑皮层中容易形成更多的优势兴奋灶,使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最佳的反应能力,使之能更好地参与指挥我们的学习活动。

解动力定型的原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刺激依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也就是说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制区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做出的反应越来越恒定和精确,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依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称为动力定型,即通常所说的习惯。如做体操时,开始必须听口令一节节地做,训练时间太长了,建立了动力定型,形成了习惯,不需听口令,也能连续地做下去。知道了习惯形成的过程,我们在学习实践中就遵循这一原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学生的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大脑更会工作自动化,在大脑皮层细胞消耗能量最少的条件下,完成最大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在实际的学习中,逐渐调整自己,持之以恒,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学习习惯的定型。

容易伤脑的生活习惯

脑袋是我们人体比较重要的部位,脑袋是否健康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关专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恶习会对我们的大脑健康造成影响,比如说蒙头睡觉,一些人就是喜欢蒙着被子睡觉,随着被子中二氧化碳的升高,就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1、蒙头睡觉

随着棉被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长时间吸进潮湿空气,对大脑危害是极大的。

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甜食过量: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

3、少言寡语

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应该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是逻辑性的话。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并不一定就聪明。

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是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5、长期吸烟

德国医学家的研究表明,常年吸烟使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萎缩,易患老年性痴呆。因为长期吸烟可引起脑动脉硬化,日久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发生病变,继而发生脑萎缩

6、空气污染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气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工作环境的空气卫生

7、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要是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人们在对待饮食的量上,“吃要吃饱”仍是相当多的人的饮食要求,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饮者大有人在,毫无节制的饮食使人的胃、肠等消化系统时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各内脏器官也被超负荷利用而无法保养。

8、嗜酒、嗜甜食

酒精会使中枢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抑制,所以过量饮酒后人会觉得头重脚轻、举步不稳、反应迟钝等。酗酒对大脑的损伤尤其严重。

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人体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

9、带病用脑

在身体不适或患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给大脑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在生病时,不妨轻松自在地休息一下。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大脑半球 生物神经网络 神经纤维 人脑 脑子 凯库勒 神经冲动 化学传递 左脑 脑疲劳 大脑皮层 学习习惯 学习效率 脑细胞 脑动脉硬化 脑萎缩 空气卫生 细胞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