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知足不辱出自《道德经》,指侯王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译

名与身孰亲?

名:名声;名望。《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身:一生;生命。《陟江》:“固将重昏而终身。”《五人墓碑记》:“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身与货孰多?

身:一生;生命。《陟江》:“固将重昏而终身。”《五人墓碑记》:“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货:物品;货物。《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促织》:“昂其直,居为奇货。”

多:称赞;赞美。《五蠹》:“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得与亡孰病?

得: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

亡: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病:担忧;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得到与失去哪个更应该担忧?

甚爱必大费

甚:很;非常。《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糜之者甚多。”

爱:爱惜.《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结合前文,此处指爱惜名誉)

费:花费资财;耗费。《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多藏必厚亡

多:数量大。《登泰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论语>十则》:“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藏:收藏;保存;贮藏。《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伶官传序》:“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结合前文,此处指贮藏财货)

厚:多;重。《荆轲刺秦王》:“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亡: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足: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

辱:辱没;受屈辱。《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止:中止。《〈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殆:危险。《论语》:“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名望和生命谁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货谁更值得赞美呢?得到与失去谁给值得担忧呢?过分爱惜名声就要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一旦损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道家哲学

据统计,在《老子》中,“知足”凡4见,分布于3章中。

第二十二章:“知足者富。”其前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后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这单所说的“富”,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是否“富”,既有客观标准,又有卞观感受,而目一者都有相对性。在这种意义上说,如果自己不知足,永远也不会感到富,所以“知足者富”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子这样说,是否要人们不求进取呢?如果情况果真如此,他为什么还称许“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和“死而不亡者”呢?就拿“死而不亡者”来说,什么样的人才够格呢?老子说的“死而不亡者”是指那些能为历史留下高尚道德、杰出功勋或旷世思想学说等,从而能长久活在后人心中的人,亦即名垂青史的人。要做一个这样的人谈何容易!只能终生弹精竭虑,奋斗不止永远不“知足”,方有可能实现。所以,老子这单说的“知足”绝不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意思。

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此文的前一句是“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什么样的人“甚爱”即爱则如命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厚藏”即囤积则物呢?只能是帝王将相、贪官污吏、奴隶主、新兴地主等。这些人敲骨吸髓、横征暴敛,到头来必然逼得人民挺而走险。他们的下场不仅将受“辱”,甚至会人头落地。所以,老子在此劝诫他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甚欲,咎莫潜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这里出现了两个“知足”。本章共分两段,其上段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两段连起来看,其下段当是对侵伐战争原因的揭示,主要是因为“无道”的侯土等统治者“甚欲,和“不知足”。所以,这单说的“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是用以劝诫侯王等统治者的。

从以上两章来看,老子要他们“知足”的是统治者和剥削者,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相反,老子对当时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饥寒交迫的人民大众寄予极大的同情,并反映了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在第二章,他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要“实其腹”、“强其骨”;在第七十一章,他要求统治者对人民“无种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在第八十章,他把“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作为治国的理想目标。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陈情表 宦达 五人墓碑记 沛公 鱼我所欲也 垓下之战 论积贮疏 指南录后序 过秦论 登泰山记 中庶子 奴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