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石碑,是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竖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碑是立在宫殿陵墓寺庙中记事的石块。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

基本简介

石碑: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一般以文字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龟趺。遗物中有名的,有汉碑“孔庙碑”(在山东曲阜,廷熹七年(164)年建);六朝有梁忠武王碑(在南京附近)等。

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竖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 <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 汉 郑玄 注:“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后汉书·儒林传序》:“ 熹平 四年, 灵帝 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魏土地记》曰: 梁山 北有 龙门山 , 大禹 所凿,岸上竝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 太和 中立。”

唐 李嘉祐 《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诗:“ 秦家故事随流水, 汉 代高坟对石碑。”《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又立一道石碑,详纪 保安 弃家赎友之事,使往来读碑者,尽知其善。”

何小平等《兰圃天香》:“一转身,在一块形象美丽的石碑上,却有一首 朱德 同志赞美兰花的诗。”

南朝石刻艺术

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竖石”。大约在周代,碑便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但它与现在的碑功能不同。宫廷中的碑是用来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变化,推算时间的;宗庙中的碑则是作为拴系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柱子。

史载:“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窆(音贬,意为埋葬)用木。”(《仪礼.聘礼》郑玄注)碑还有一种用途,就是用作举行葬礼的葬具。

由于当时贵族官僚墓穴很深,棺停运到墓旁边时,往往在墓的四角设碑。《礼记.擅弓下》记载:“公室视丰碑。”汉代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停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即辘轳),下棺以缕(粗绳索)绕,天子六缕四碑。”

唐朝孔颖达疏:“下棺以缕绕者,缕即绋也。以绋之一头系棺缄,以一头绕鹿卢。”用今天的话来说,“丰碑”是砍大木头做成的,形同石碑。棺停下葬 时,在墓穴四角各设置一个,碑上有圆形穿孔,孔中系绳,绳子一头绕在轱辘上,一头系在棺停上,将棺停平稳地放人墓穴之中,殡仪结束后,这种木碑往往就埋葬在墓穴中。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记载:“天子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绳索,悬棺而下,取其安市。事毕,因闭矿中。”这里的“下棺之柱”指的也就是木碑。据说在陕西凤翔发掘的秦公大墓,墓矿四周还有残存的这种木柱。应该说,是先有带穿孔的木柱,后才有石制带穿孔的石碑。

墓碑便起源于古代用作牵引棺停下葬用的“丰碑”。最初是木质,没有文字,后来人们为缅怀逝者生前的业绩,利用现成的木碑,在上面书写逝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歌功颂德之辞,碑首中间仍凿有圆孔,叫“穿”,这样,墓碑便正式形成了。

刘熙《释名.释典艺》对于墓碑的起源和演变是这样描述的:“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 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应为物故)建于道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东汉之前的墓碑大多为木质,腐烂无存,所以北宋欧阳修《集古录》感叹道:“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碑碣,卒不可得。”但东汉以前的石碑也有少量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墓碑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镳孝禹碑》 碑文写道:“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里镳孝禹”。该碑是清代同治九年(870年)在山东发现的。碑高1.45米,表面粗糙,未经磨光。

东汉时期,重视厚葬,墓碑风行。前面曾引《宋书.礼志》的记载:“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南朝梁时刘勰《文心雕 龙》也写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不仅王公贵族墓前树碑,就连一般的庶民百姓乃至童孩墓前也树碑,如<隶释>卷9有《故民吴仲山碑》,《蔡邕集》有《童幼胡根碑》。这一时期墓碑已由木质发展到石质,而且铭有碑文,制作精致,大多经过磨光。碑首尖的叫“圭首”,圆的叫“晕首”,碑首中间有圆形穿孔。有 的碑有“穿”,如江苏南京溧水东汉《校官碑》;有的碑首还浮雕出龙纹,如东汉晚期四川雅安《高颐碑》;有的碑侧刻有花纹,如东汉晚期的《乙瑛碑》。

三国两晋时期,一改东汉的厚葬之风,崇尚薄葬,禁碑之风盛行。帝王陵墓之前不设石碑。门阀土族经过皇帝特许,方可在墓前树碑,如王导、温峤。郗 鉴、谢安等人均树有石碑。在<全晋文>中,仅东晋著名文士孙绰书写的碑文就保存有7篇,它们是:《丞相王导碑》、《太宰郗鉴碑》、《太尉庾亮碑》。《太傅褚褒碑》、《司空瘐冰碑》、《颖川府君碑》和《桓玄城碑》。遗憾的是,这些墓碑无一遗存。到了南朝,虽有碑禁,但已成一纸空文。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中,石碑 与石柱、石兽均成对出现,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

南朝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龟跌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呈圆形,碑身呈长方形,碑座为角趺形,又称龟趺座。碑首顶部圆脊上,两侧各浮雕着相互 交结成辫状的双龙;碑首正中有一长方形额,额内刻有与墓主有关的朝代。官衔、谥号之类的文字;额下有圆形穿孔,穿孔为古制的孑遗,已无实用价值,仅起装饰作用,南朝以后不复有此;额四周线刻龙、凤、火焰。云气。莲花等纹饰。碑身正反面均刻有文字,文字四周饰以卷草纹之类的纹饰;碑身侧面有的饰以浮雕图案及 线刻画。碑座为一角趺,龟趺又名敝屣(音必戏)。

古人认为龟是灵物,耐饥渴,有很长的寿命,所以用它托碑。五代以后,我国开始流传“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并且根据每个龙子不同性格、爱好等特点,把它们装饰在不同的器物上。

它们是:敝屣,善于负重,形象是驮石碑状;鸱吻,喜欢眺望,装饰在屋檐上;饕餮,习性贪馋,装饰在食具上;睚眦,性凶恶,喜杀戮,装饰在兵器 上;狴犴,憎恨犯罪,装饰在监狱门上;狻猊,喜好烟火,装饰在香炉盖上;叭夏,喜欢水,装饰在桥栏杆上;椒图,讨厌生人,装饰在大门口;蒲牢,爱好音乐,装饰在钟纽上。明代杨慎《升庵集》也有此说法。

龟的名声,到宋以后才逐渐不雅了。南朝陵墓石碑的碑座刻物,可以理解为龙子之一。其形状似一只大乌龟,凸目昂首,一足前迈,作负重匍匐爬行的姿 态。元代翰林传讲学士袁桷曾参与朝廷很多勋臣碑铭的撰作,他有诗咏道:“龟跌负穹石,浮语极褒多。”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石碑的碑首。碑身为一块整石雕琢而成,碑座是用另一块巨石雕琢而成,两者之间以神卯结构相连,浑然一体。

南朝陵墓石碑与神道石柱一样,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变小变窄,但肉眼是无法观察出这种微小变化的。“收分”既增加了石碑的稳定性能,又增加了整个石碑的美感。

南朝陵墓石碑,今天所能见到的唯有梁代石碑,但这并不是说宋、齐、陈没有石碑。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便着录有《齐宣帝陵碑》,齐宣帝萧承之 为齐高帝萧道成之父,死后被谥为皇帝。清代袁枚《梁武帝疑陵诗》(实指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写道:‘富有穹碑无文字,万万蝇书记某吏。”足见至清代陈武帝陵前还有石碑遗存,只是由于时代递迁,多数帝王陵寝石碑湮没无闻罢了。现存梁代石碑,多数剥蚀严重,文字磨灭。

梁始兴忠武王萧谵墓石碑

南宋曾极《金陵百咏.没字碑》咏叹道:“漫漫荒地浸绿芜,残碑一丈载龟跌。当年刻画书勋伐,雨打风吹字已无。”可见,早在南宋时期,墓碑已面目 全非。目前,梁代陵墓石碑共有12通,4通石碑较为完整,全部在南京境内;8通石碑仅剩龟跃座,其中6个角跌座在南京,2个龟跃座在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前。这些现存的梁代石碑中,以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碑数量最多,以梁始兴忠武王萧谵墓石碑文字最为完整,以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碑雕刻纹饰最为精致华美。今 人歌咏六朝石碑形象地写道:“六百座碑,胜迹犹堪论兴废;三千行字,遗迹自可作文章。”

百年石碑

棋盘山风景区满堂乡中水泉村季艳打来电话:“我家房东侧埋着一个石碑。村里要动迁,请记者协调文物部门保护这个石碑吧!”赶赴中水泉村,寻找查看这甬石碑。

全家多年护石碑

季艳是村民白立伟的妻子。见到记者赶来后,白立伟妈妈和儿子、儿媳一道,热心指点石碑的埋藏处所。

在白家住房东山墙外,漫起的土堆上露出了“螭首龟趺”碑座上端。距此东面约30米处的柳树下,“螭首龟趺”的脖颈挤压在拆迁砖头下面。

白立伟夫妇介绍说,这甬石碑、“螭首龟趺”碑座,在此间已有很多年了。因为临近道旁,他们担心破坏石碑,便将石碑、碑座掩埋起来,上面还经常堆放着玉米秸,以免别人置放重物压坏石碑。听说中水泉村要拆迁,白家生怕破土动工后破坏石碑、碑座,便给记者打电话求助,以便妥善保护石碑、碑座。

百年古碑重见天

当天下午,经白立伟妈妈指点,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人员找到石碑,“螭首龟趺”碑座,也显出美丽纹饰。

经测量,“螭首龟趺”碑座正中座台长94厘米、宽31厘米,榫卯方孔长37厘米、宽21厘米,此处为立放石碑部位。石碑边框高浮雕海水、二龙戏珠图案,雕工十分精美。此外,在白家门口,记者还看到一个40厘米见方、正中圆形的建筑构件“柱础石”,可见附近曾有寺庙之类的建筑物。

石碑记载老祖先

尽管该石碑已残缺,但残留的碑文仍清晰可辨:“……三世祖(讳)都力吉,四世祖(讳)禅察都督,五世祖(讳)阿古都督,六世祖(讳)达格,……迄今二百余年,无有陨越,其间祠宇朽漏,众族集资随时修葺,更未敢少有缺如……”

考古人员将石碑撬起,隐约可辨碑阴文字:“正白旗国戚舅氏子孙章京品级族长泽亲……十五代孙左领常庆……”足见碑阴均为立碑人的名字、官职等。

专家看重古石碑

当天下午,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史学家佟悦介绍说,这甬石碑应为满族“喜他拉氏”家族的家庙石碑。根据该石碑碑文“光绪元年”,“章京品级”、“左领”等官职,以及“十五代孙”、“十六代孙”记载推断,该石碑应为光绪年间重修“喜他拉氏”家庙时竖立,距今达100多年。

碑文记载的“五世祖阿古都督”,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姥爷,阿古都督的女儿,便是努尔哈赤的妈妈。努尔哈赤妈妈为“喜他拉氏”;其“六世祖达格”,即为努尔哈赤的舅舅。该石碑碑文记载的“喜他拉氏”先人,都是努尔哈赤的长辈或祖先。

佟悦介绍说,根据碑文“正白旗国戚舅氏子孙”记载,努尔哈赤母亲、舅舅辈的“喜他拉氏”,并未随同清军入关,而是祖辈居住于此,其职责专门看守福陵。因为满堂乡中水泉村与福陵,仅仅南北相距约两公里之遥。

佟悦认为,该石碑虽然残缺,但明确记载了“喜他拉氏”的世系渊源,并且上溯久远,十分难得。根据碑文分析,这座“喜他拉氏”家庙,可能是当年专门修建的,也可能是他们赞助修缮了当时的某座庙宇,然后作为家庙。该石碑碑文与清代守陵制度、“喜他拉氏”家庙完全吻合,是具有珍贵史学价值的文物实物,希望文物部门能够妥善保护。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镌刻 宫殿 陵墓 寺庙 碑首 碑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