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砚屏,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屏风。形制与独扇式座屏相同,但形体较小,常置几案上,是用作陈列、摆设的观赏性小型屏风,故江南又称台屏。屏心常见的有大理石、嵌瓷片等。置于砚端以障风尘之屏,多以玉、石、漆木为之,与立于案头之小屏风类似。

砚屏,文房四宝衍生品。一种跟枕屏非常类似的屏。风,叫“砚屏”,只是尺寸比较小。砚屏是搁在桌子上使用的。古人过去研墨写字,墨得自己磨。

起源

说起文房用具,自然会联想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笔洗 、笔架、笔筒、墨床、镇纸、水盂、砚滴、印章、臂搁等器物,但很少有人知道有砚屏。屏者,屏风也。《说文》云:“屏、敝也,从尸,并声”。《淮南子·时则》云:“授车以级皆正设于屏外”。屏风乃敝障之物,砚之有屏,旨在挡风,蔽日,装饰也。

传砚屏始于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因日光或烛光投射墨汁之余光甚伤目,故制砚屏以挡之。宋朝人认为是苏东坡、黄庭坚发明了砚屏。宋代文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说:“古无砚屏……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山谷,就是黄庭坚。我发现好事一定记在名人头上。其实砚屏不一定是苏东坡、黄庭坚这样的大人物发明的,但宋代一定就有了。

演变

砚屏搁在桌子上的时间长了以后,逐渐变换了角色。一开始,它是强调功能性的家具,当功能性不是很重要时,它的陈设性就出现了。此时,砚屏上的装饰开始增多,慢慢演化成桌屏。桌屏后来就不搁在需要研墨的画桌或画案上了,而是直接搁在条案上,就是为了让人欣赏。

明代雕石砚屏

明代雕石砚屏名称是“携琴听桐图”,高20.5厘米,宽13.5厘米

。砚屏底板紫红,面层以牙黄石色巧雕梧桐二棵。高低、前后错落有致,寥寥数叶,生机盎然。桐荫下雕一主一仆,主人头戴双缨帽,脚登粉底靴,身穿长袍,拱手合袖侧耳听桐,悠然自得;侧有一仆,躬身携琴,憨态可掬。人物衣带临风;线条流畅,刀法洗练。远处山峦,树木苍葱,一幅携琴听桐图跃入眼帘砚屏在实际用途中作用并不太大,其观赏性似超过其实用性多多。

香港曾拍卖一座砚屏,易水石所制(河北易县终南山所产,相传为唐代易州奚朝父子于此山中伐木制墨时所得,遂制成砚)。紫底、绿纹,上雕一束幽兰,十分可爱。友人以汉镜与六舟和尚[即释达受(1791~1858年),浙江海宁人。耽翰墨,精鉴古器碑版,阮元以金石僧呼之]易砚屏,六舟随即在屏上刻下“以镜易屏”之铭(大意如此),成交价达三十多万港币。

此砚屏不是湖南祈阳石,而是湖南的明山石屏(古称黎溪石,沅州石),祈阳石石质的坚密度和石品花纹美艳均不如明山石好,明山石制砚和砚屏,据史载始于南宋,明清时被列为贡品。因砚石产于湖南古沅州的明山(今芷江桐族自治县城城北约二十里)而得名。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砚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砚论》、文震亨《长物志》、清人黄本骥《湖南方物志》等均有记载。明山石属粘板岩、结构均匀、石质细腻,清雅莹润,色调绚美。有紫、红、黄(牙黄)、黑、绿等天然色彩和多色层叠的色带纹理。是以巧色制砚(屏)的理想石材。(而祈阳石大多为红、绿二色,俗称红绿端,并无牙黄色层)好多人(包括湖南人)把明山石和祈阳石混为一谈。

清代砚屏

这个砚屏是由清朝皇帝光绪所拥有,是由和田白玉和酸枝制 作而成。屏风正面和反面分别写着汉文和满文,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制约,论功进爵等。

兰石图砚屏

名称: 兰石图 砚屏

年代: 明

具体年代: 崇祯癸未春日

尺寸: 长19.8cm、宽15.3cm、厚1.2cm

质地: 黎溪石

作者: 仲谦 砚屏以黎溪石所制,石出湖广。常德、辰州二界。款识曰:“崇祯癸未春日法守真画兰石。仲谦制。守真为明代名妓马守真。善画兰,仲谦者濮澄,复姓濮阳,字仲谦,南京人。与金陵派竹刻开山李耀齐名。砚屏右分别有“雨生右竟(镜)易石”、“燕庭观”、和“曾在六舟处”。分别说明汤贻芬(雨生)、刘喜海(燕亭)、达受(六舟)与此砚屏关系。

砚屏长19.8、宽15.3、厚1.2公分(不含座)。此砚屏以留石皮法刻兰、石,兰叶摇曳多姿,奇石瘦漏玲珑,是一件上佳的艺术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研墨 黄庭坚 赵希鹄 明代 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