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现代汉语词典》中,礼教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

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礼是指 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英译

[the Confucian or feudal ethical code]

引证解释

指礼仪教化。

《孔子家语·贤君》:“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三国 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都人士女,服习礼教。”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江 表虽远,密迩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馀载矣。”鲁迅《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几年来,报章上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但为了这些,便来开口或动笔的人是很少的。”叶圣陶倪焕之》二十:“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要算往常号称‘国粹’的纲常礼教了。”

基本概念

礼教即 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 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 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孔子家语》称“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凌廷堪说:“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魏晋时“名教”泛指整个社会人伦秩序。宋人袁燮《又乞归田里第一奏》:“公论弗容,士友交谪,皆以为名教罪人,臣实惧也。”

僭越就是指做出超越自身阶级应有的行为,儒家认为这样会破坏名教系统。

最经典也最常见诸典籍的“僭越”就是指颠覆国家政权正统,自立为皇帝的人,比如王莽和曹丕等人。

其他具体的僭越行为有拥有大量兵马刀甲(不符合身份或诏命者)、私造皇宫和皇帝用品(车乘、冠服、称号)等。

中国历史中把商人置放“士农工商”之末也是防止僭越行为的产生。商人的钱和权再大,也不能超越皇家,为皇家服务的士大夫地位最高,而把“投机者”的商人置于农民及工匠之下。所以贵族通常不会与商人家庭通婚。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颁令,商人只许穿布衣,不得穿绫罗绸缎。

●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

圣王治世的目标,是建立大同世界,这是见诸于礼记的。圣贤教民,是要让百姓懂得礼、遵守礼。淩氏的见解,非常的精到.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 《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

1919年11月1日,吴虞在《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了《吃人与礼教》一文,他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把吃人和礼教这两者直接画了等号。在此后的近百年当中,“礼”不断被人泼脏水,“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于是,礼教变成了上自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无人不晓的贬义词。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每每简称为礼。如果吴虞的说法得以成立,则中华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如此野蛮的国家,岂能加以 “文明古国”的桂冠?因此,对于礼的认识,事关对于中华文明的基本评价,不可等闲视之,我们不可不明辨之。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远罪 吴质 叶圣陶 倪焕之 礼乐文化 僭越 凌廷堪 袁燮 诏命 工匠 明太祖 积毁销骨 众口铄金 引车卖浆 文明古国 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