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福音派(Evangelical)一词始于十六世纪,当时的宗教改教者以此名称呼表明反对罗马天主教的立场,它不是一个宗派。福音派也指随着宗教改革而来的属灵运动,例如:敬虔主义、清教徒主义等,在内容上也包括了个人经历福音的必要性。 1817年路德宗和德国改革宗联合教会称为福音教会,今天美国路德会仍冠福音在其中以美国人数最多的信义宗(EvangelicalLutheranChurchofAmerica简称ELCA)。在BiographicalDictionaryofEvangelicals此书把路德,加尔文,清教徒,卫斯理,大苏醒领袖JonathanEdwards,(1703-58)列入福音派。

简介

19世纪慕迪奋兴布道成功后教会大复兴,很多人成为基督徒,由于所传之道多为最后审判,倾向较保守的信仰。 总而言之,福音派并非近代新兴宗派,因其神学渊源可追溯到教父时代(甚至初代教会)、中世纪,特别是改教时期的思想。

由来

“福音派”一词,源自希腊文“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原无派别之意。整体来说,福音派是恪守传统教义,重视《圣经》权威和学术研究,而不予人视为固执无知。福音派喜欢定位为“强调教义的宗派”,比基要派更愿听取不同方面的观点。

例如,福音派会与不同的教会合作,但也认为应该限制教会对政治决策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甚至容纳不强调《圣经》是完美的观点。另外,福音派的内部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意见依然存在分歧,但福音派教会仍有相当的参与。

沿革

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跟随者,自称为福音派,是福音的传扬者。当时,这个字词大概表明是改革派或复原派的意思。

在其后的各个宗教改革运动中,如18世纪在德国的敬虔主义(Pietism)、英国的循道主义(Methodism)和在美国的大苏醒(The Great Awakening)复兴运动都一再引起福音派的觉醒(Evangelical Awakening)。其中大觉醒复兴运动的领导人,如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德韦特(Timothy Dwight)、布道家芬尼(Charles Finney)和慕迪(D.L.Moody)等人,都视为福音派的重要人物。19世纪,自由主义兴起,使正兴起的福音派一度衰落。

从1940年开始,福音派主义在基要主义中兴起。基要主义慢慢分化出正式的基要派和福音派。到1940-50年代,主要透过不同的传播媒体、布道大会、神学院及著作,使此势力再度掀起新浪潮,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后期,福音派稳定增长。葛培理布道团更积极倡办国际福音会议。

于1966年在西柏林举行的国际福音会议中,发表了福音派宣言,划定福音派立场。在1974年,在洛桑举行的国际福音会议中,福音派融合基要派,成为了美国的主流教派。

基要信仰

圣公会著名神学家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曾指出基本信念:

·圣经的至高地位

·耶稣基督的荣美

·圣灵的主权

·得救的必要性

·布道的优先

·团契的重要

反对观点

由于福音派听取不同的观点,一些宗教人士认为这失去了自身立场。从福音派领袖与天主教的合作的事例便可见一班。

在1994年3月29日美国举行的一个宗教会议中,福音派领袖公开地说:“我们借着共同的认知共聚一堂﹔这认知是所有在基督耶稣里的弟兄姊妹,借着神的恩典真实地相信耶稣基督是救主与主的。”他们公开地宣称天主教徒为“弟兄”,更和天主教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书《福音教派与大公教合一》,当中同意停止改变对方接受己方信仰。福音派的领袖认为这是时势所趋的作法,用包容的手段接纳了福音派原先所反对的异端教义。

这引起其它基督教派与内部人士的争议,有的更视之为离经叛道的事。由于福音派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成为美国生活的主流教派,而福音派信仰却强调信徒个人跟基督之关系,至令福音派信仰只有少许可辨认或必需的神学元素。神学院教授大卫·韦尔斯(David Wells)在《真理无立足之地》中,曾将情况形容为“福音主义的衰落现象”。

福音派

福音派有“早期福音派”与“新福音派”之分“福音派”顾名思义,是注重传福音,宣扬基督救恩,坚固信徒的信仰。早期为复原派(抗罗宗);但信仰是属于保守派,相信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绝对无误的。

此派与非福音派的抗罗宗主义,或基督教的旁门是不同的。他们注重圣经神学及正确的解经,并相信历史的三位一体论。但如今多人自称是福音派,对信仰却未必完全一致。

新福音派

“新福音派”的名称是由奥根奇博士(Harold J. Ockenga)于一九四八年在富勒神学院演讲时所起的。主要是呼吁“福音派”人士反对“基要派”的立场而起的名称。其实“新福音派”的神学与“基要派”的基本观点差别并不大,但其中仍有不同:

1、 为驳斥现代派,他们注重学术研究。

2、 为群策群力传福音,强调各宗派合作,反对分离主义。

3、 为传福音放下信仰立场,广推教会合一运动。(按:其中会有副作用)

4、 他们对启示的本质注入新的解释,于是不坚持圣经无误论。

5、 注重社会关怀及政治。

6、 强调人身体的需要;社会的责任;生活的改良;理性与社会福利。

7、 对末世论观点不一致,其学者有“无千禧年派”,有“灾后被提”,也有其它观点。

此派著名的神学家有卡内尔(E.J. Carnell 1920-1927)、奥根奇(Harold J. Ockenga)、卡尔亨利(Carl F. Henry)与班纳蓝姆(Bernard)等。

卡尔亨利(Carl F. Henry)

卡尔.亨利被形容为:一位以「合一、教育、传扬福音、和关怀社会伦理的理想,仍坚持捍卫正统基督信仰所持守的绝对真理」的神学家。他对时代的响应是主动的,一生的贡献主要是透过文字工作、和演讲,朝多个向度:如神学、杂志期刊出版、在教会和大学中领会等,发表其洞见,发挥其影响力。

一、他联合一群有相同意念的福音派神学家,抗衡基要派和上述的各种思潮,在1942创办了国家福音联盟(NAE),既强调信守传统基督教对圣经的默示与权威;同时,也弃绝基要派在文化社会议题上边缘化的作法。呼吁教会要关怀社会,发挥基督徒为神作盐作光的功用。

二、他非常关怀时代需要,积极与基要派、教会、和社会群体开启对话的途径。目睹现代道德伦理走下坡,社会问题丛生,在1947年,他在《现代基要派的良心不安》(The Uneasy Conscience ofModern Fundamentalism)中,在责备基要派对社会危机漠视的同时,他也指出危机的根源不在政治、经济或社会上,乃是在信仰上,只有福音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但福音的传扬却与现代人所处的政治、经济或社会体系挂钩。换言之,基督教要正视社会的不公义,敢于发言,甚至倡议或推动社会改革,否则,福音派教会对整体社会有「爱的亏欠」。但他并不赞成以教会为名来推动激烈的社会改革,他强调教会无权奉基督的名去认可或管辖任何政治立法、战争策略、或经济行动之事情,认为圣经的教导已为政府和教会的职权设限,政府是维护社会公义和次序,而教会则是承担道德和灵性上的责任。但他鼓励个别基督徒尽上公民的本分去参与社会改革。

三、对百家争鸣的现代神学思潮的回应,卡尔.亨利在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中任主编(1956-1967),代表福音派不遗余力地捍卫正统基督信仰的真理,与另一自由派神学杂志《基督教世纪》抗衡,被誉为对他对福音派最大的贡献。此外,他的钜着《神、启示、权威》(1976-1983)也是尝试与现代神学思潮对话的著作,]他坚持圣经是「关于神本性和旨意的权威记录和解释」,而唯有圣灵才能监管神启示的传递;他坚持圣经是无误的,虽然只有圣经原典是神的默示,但神以其大能保守传递的工作,使圣经的权威不会因抄本有误而受损。

教义是建立在圣经中神的启示上,而启示表明神的确在自然及人世间作工,若否定圣经的权威就会带来教义上的混乱。所以,他坚持唯有回到圣经的启示去肯定超越之神的观点,才能克服现代神学思潮的挑战。在他的《福音派对现代神学的责任》(Evangelical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Theology)一书中,他除了重申福音派的天职乃是持守圣经真理,呼吁众人回归圣经神学,摒弃宗派间的分歧,追求圣灵里的合一,宣讲基督得胜的佳音,鼓励信徒在每一范畴活出基督至上的生活,见证神!此外,还特别提出要正视科学的价值和功能,因科学与圣经的启示并无冲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