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答辩是一个汉语语,汉语拼音为dá biàn,基本意思是应答别人的提问,进行辩解。同时,答辩也是一个法律术语,特指在法庭上为答复一种陈述、告发或起诉所作的辩护。答辩相对起诉而言的,是被告针对原告起诉的事实和理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的答复和辩解。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语】:答辩

基本解释

1. [reply;make open answer;reply in argument]∶应答别人的提问,进行辩解。

进行论文答辩

2. [plead]∶特指在法庭上为答复一种陈述、告发或起诉所作的辩护。

①对别人的责难进行辩解:律师在法庭上为他答辩。②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论文进行解释并答复专家等的提问:论文答辩。③诉讼法上指被告人或被上诉人对原告人或上诉人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和理由所作的回答或辩解。如果被告人或被上诉人不作答辩,法院仍可审理,并作出判决。④对自己的论述进行订正,以及相关的证实而做的一种形式,如毕业论文的答辩。

引证解释

指答复别人的指责、控告、问难等;为个人的行为或论点辩护。

唐刘肃《大唐新语·惩戒》:“ 周矩殿中侍御史,大夫苏味道待之甚薄,屡言其不了事, 矩 深以为恨。后 味道 下狱,勅 矩 推之, 矩 谓 味道 曰:‘尝责 矩 不了事,今日了公事也。好答辩。’ 味道 由是坐诛。”《旧唐书·杨慎矜传》:“先令 卢铉 收太府少卿 张瑄 於会昌驿 ,系而推之, 瑄 不肯答辩。”瞿秋白《鬼脸的辩护》:“当你只会喊几声‘切西瓜’的时候,就要被敌人看做没有能力在理论上来答辩了。”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若稍说到正题,他不是冷着脸不答辩,便是避开正面的话锋,做侧面的嘲讽了。”

法律术语

答辩,是指民事(包括刑事附带的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被告人或被上诉人,针对原告人或上诉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起诉状或上诉状中提出的问题,依据事实和法律所进行的辩驳。被告人和被上诉人提出答辩,这是民事、经济和行政诉讼中的必经程序,也是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应当保证他们能正确地行使这一权利,使当事人在诉讼中权利平等。至于当事人拒绝答辩,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依法审理。

教育术语

要点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步骤

(1)首先阐述个人的毕业设计简介。

(2)边演示边结合论文进行讲解,如功能、设计方法、使用了何种技术、取得了哪些成果等。

(3)回答老师的问题,一般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是15分钟,最后5分钟老师提问(老师可能在任何时候提问,不一定会到最后才问)。

学生应结合以上的步骤,采取很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4)充满自信。增加自信的方法只有自己看熟论文、搞懂设计的原理和步骤。

(5)预先设想老师会问的问题。在答辩前总结自己的毕业设计,回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自己的论文,提出10~15个问题(一般提问数量在3~6个问题),模拟答辩现场进行演练,最重要的是准备好这些问题的答案。软件项目的答辩问题通常围绕以下问题:某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使用了怎样的技术?采用了何种数据结构?哪些是自己编写?哪些是由构件完成的?这个项目的意义是什么?对实际工作有哪些指导和价值?

(6)最后,学生必须注意礼貌,上台要向答辩小组问好。征求老师同意后再开始讲述。答辩结束后,无论获得怎样的评价都要感谢各位老师。给各位老师留下一个礼貌自信的形象是非常有好处的!还有,克服紧张的心理,保持轻松和镇静。

常见问题

答辩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相关资料

哈佛博士如何答辩

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一般至少要四年。美国的博士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修课,各种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分必须修满,课程学完后是博士资格考试。考试淘汰率挺高,我就读的哈佛大学,下面一级的学弟学妹们50%没有通过。第二阶段是做论文,这比修课困难多了。

考试的淘汰、外面世界的诱惑使博士路上“逃兵”不断涌现。我在读的博士班最初有十个人,五年后,我是班上第一个答辩的,那时已经有五位同学中断了学习,剩下的四位难兄难弟熬到第六年才答辩。

论文委员会成员大都是懂行的教授。我当时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有一位是论文指导老师,另外两位是主要评判,还有两位是阅读者。此外,论文委员会还必须请外系的老师做主席,他不必懂相关专业,作用是保证答辩公正地进行,如果有什么争执,可以作为外人进行调停。主席通常由学生自己选,在和其他老师发生矛盾时,可以保证有人帮助处于“弱势”的学生与老师沟通。

我当年是六月初进行答辩的。答辩前一天,导师和我预演了一遍,让我不要紧张。

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我的论文写的是关于美国财税体制改革对老人健康保险项目的影响。按照惯例,我首先用二十分钟陈述了论文的要点,介绍了做这个题目的意义,以前的相关研究和我的研究的独到之处。然后我介绍了理论模型,和基于这个模型上的假设。

最后是实际数据的结果,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每个要点都用幻灯片加以说明。

接着,主席宣布开始提问,真正的答辩开始。第一个提问者是阅读者,他是专门做经济统计的,我以为他会问一些有关数据处理的问题。

可出乎意料,那天他对我的理论模型发生兴趣,问我,如果改变一个基本理论假设,数据的结果会如何。而这个基本假设是“经典”,从来没有学生对它提出过疑问。我只好结结巴巴地实话实说,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假设会不成立。我看着我的导师,用目光求援。

我的导师是公共财政领域的权威,他看到我的窘态,赶紧接过话头。他谈了这个假设的历史,它的优缺点等,表示假设不成立是个很大的理论问题,我以后的研究中不妨探讨这个问题。我赶紧点头同意,总算是体面地过了这一关。

接下来的问题都是关于论文的细节的,比较容易回答。听众们看上去都非常满意我的回答。我舒了口气:总算有了出色的表现。

还有一位教授问我,这个研究结果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改变现有的税制。我听出了“圈套”所在,赶紧表示,我的研究建立在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上,这个模型完全不能代表现实生活,研究结果只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不是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正确答案。听了我的回答,他很高兴,说我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等教授们提完问题,答辩主席宣布其他听众也可以发问,同学和朋友们没有人想再为难我。于是,答辩主席要求所有听众退场,他们留下来讨论我是否可以通过答辩。

一会儿,主席让我们进了会议室,她笑容满面地宣布,经过讨论,全票通过我的论文答辩。

文学作品

基本信息

篇名:答辩

体裁:现代诗

作者:闻一多

原文

挂彩的荣华我当不起,

没有圆光往我头上箍,

旌旗铙鼓不是我的份,

我道上不许用黄土铺。

不许矜骄镀我成金身,

我拒绝“成功”见我一面;

双手掀住挣扎的纷忙,

我对着黎明,也不要看。

锦袍的庄严交给别人,

流汗的快乐得让给我。

上帝许我纯钢的意志,

要我锤出些惨淡的歌。

可是旌旗铙鼓我不要,

我道上不用黄土来铺,

挂彩的荣华我当不起,

哪有圆光往我头上箍?

赏析

《答辩》一诗,1928年4月10日发表于《新月》第一卷第二期,它是一首正规的新格律诗。虽属闻一多写诗生涯尾声时候的作品,仍免不了“豆腐干”体的通病。

1928年3月,闻一多偕同徐志摩、饶孟侃参加了《新月》杂志的创刊。由于他远在南京,编辑事务实际上由徐志摩主持。他发表创作的新诗有《答辩》、《回来》及一些译诗。但在《新月》杂志上,远不如在《诗镌》上活跃。他参加《新月》的初衷也和办《诗镌》一样,希望继续探讨新诗的创作问题,但是这个刊物后来的倾向与他的想法相左,他就日趋沉默,但也并不想表白。

据梁实秋说:新月社“一多是参加过的,但是他的印象不太好,因为一多是比较的富于‘拉丁区’趣味的文人,而新月社的绅士趣味重些”。(《秋实杂忆》)闻一多当时的心情是厌恶政治斗争,创办《新月》诗刊时,他认为写诗可以回避政治,所以在新月派中他的活动范围亦是在诗的领域。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只是在新诗形式的探索方面,有共同的爱好,就诗的领域而言,他们总的倾向也是不同的。但是,闻一多当时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对鲁迅为首的左翼文艺运动,并不理解,对当时左翼作家批判新月派的斗争,虽已感到有所震动,也并不理解,可以说当时他的心境是极其矛盾而又复杂的。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发表了《答辩》一诗,类似于一个学者的“宣言”,说明自己只愿流汗耕耘,黾勉所业而安贫乐道,绝不愿营营役役以博取俗世的荣誉和地位。“挂彩的荣华”、“旌旗铙鼓”都不属于“我”,头上也没有象征荣誉的“圆光”,诗人严于律己,“不许矜骄镀我成金身,我拒绝‘成功’见我一面”;只希望“双手揿住挣扎的纷忙”,乐意将“锦袍的庄严交给别人,流汗的快乐得让给我”。只愿意默默地耕耘,辛勤的劳作以锤炼自己“纯钢的意志”,耕耘劳顿之余再“锤出些惨淡的歌”以告慰自己的心灵。

回避尘世的纷纭斗争,退归田园山水之中以分享牧歌式闲暇生活。实际上,这首诗所表现的只是诗人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一时迷惘的情绪,并非真正的要“退隐”。诗人既失望于国家主义者的政治喧嚣,不满于新月派诸人的“纯艺术”论,又不理解共产主义运动及左翼文艺,在彷徨之中无所适从,因而只愿以“纷忙”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首诗正是他复杂心境的一种表现。

就诗歌形式而言,《答辩》一首有为求格律而格律、为堆砌求整齐所显示出来的瑕疵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第一节第四行和末节第二行相比,较为典型,“我”字之多,节节皆然,帧有千斤重压之感。另外,从诗的结构而言,首末两节的意思几乎一样,只是在次序和文字上稍加调整,这种前后涵盖、呼应的手法,突出全诗的主旨,反复咏唱,效果斐然。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辩解 毕业论文 周矩 殿中侍御史 苏味道 原告人 上诉状 毕业设计 哈佛大学 格律 饶孟侃 新月社 闻一多 新月派 领导的革命 营营役役 铙鼓 国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