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一市镇隶属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南部,东濒象山港,南畔三门湾,西连三门县,北邻宁海城区,三面环山,面临大海,是宁海县的南大门。国土面积108平方千米(2017年),辖2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人口15630人(2017年)。一市镇政府驻地距宁海县城约11公里,距宁波市区约75公里。

历史沿革

一市镇前身官岭乡自1949年建国初,期间共经历了八次演变,从1949年至1950年称茂林乡,属一市区。l950年开始,撤消了旧的乡建制,改称官岭乡,属一市区管辖。1956年2月小乡并大乡,由原来的官岭以及三小乡的部份自治村,岭头乡(里朱、外朱、发洪坑、山上方),武岙乡(牛台),前岙乡合并为官岭乡,属一市区。l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合作化时,宁海、象山并县,官岭乡改为生产单位。先称 生产单位,后称官岭管理区,其中山下、新山、兰头、前岙、白岐 划给南庄管理区,隶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11月撤消了区级公社,由南庄管理区山下、新山、兰头、白岐、前岙划回官岭管理区,成立了官岭公社,直至1968年10月,同时成立了官岭公社委员会。1981年3月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官岭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5月开始实行政社分开,恢复官岭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随之改为行政村,并且建立村民委员会,均隶 属一市区管辖。 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一市镇。1992年5月撤扩并后旗门乡划归一市镇。

行政区划

辖一市、山上方、周祥村、上陈庄、寺前、官塘周、曹家、里朱、外朱、里岙、外岙、孙家、箬岙、山下、牛台、白屿、新山、前岙、缆头、东岙王、东岙渔业、褚家、街下、山头螺、蒋公祠、黄旗山、下洋陈、中央郑、杜公染、山皇岙、西刘、新岭脚、横路山、墙里林、上怅、西泮、董家、武岙李、武岙黄、行者山、跳头吕、小河塘43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一市镇以驻地得名,由原官岭乡、旗门乡合并而成。一市镇位于宁海县南部。镇政府驻茂林路19号。 一市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风向春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天气凉爽,冬秋季多为西北风。一市镇由于西面环山,处于温和之地,冬暖夏凉,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有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

人口

全镇总人口22848人(2016)。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一市镇党委、政府坚持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一市实际,务实奋进,开拓进取,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宁海县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按照“围绕主导产品抓落实,依靠科技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抓好山海资源的深度开发。截止2004年底,全镇海水养殖面积达3.6万亩,其中内塘养殖面积1.2万亩,外海滩涂养殖面积2.4万亩,水产品总量18000余吨,总价值突破2亿元,海洋大镇创建已初具规模。同时,全镇以枇杷、柑橘、血李、黄花梨为主导的万亩小水果基地已初步建成,其中全县十大主导农产品之一的枇杷累计种植面积已突破5000亩,投产达1500余亩近10万公斤。为形成一市枇杷的产业化优势,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开发上倡导规模化经营之路,在苗种培育上以形成白砂为主,多种品种共存的局面,在市场流通上统一打出“白荔枝”品牌;另外,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还对一市“天马名茶”、“箬岙酒”等特产外包装不断加以改进设计,并引导技术改造,拓展了销售渠道。工业上,一市镇充分克服地理环境等严重制约因素,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不求所有,但求发展”的工业发展思路,突出“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两个重点,台商企业乐斯博电子、冠威健身器、金海湾机械相继落户一市,二棉、卫汉生物等骨干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已逐步向实力型、潜力型企业靠拢。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市镇海水养殖面积达3.6万亩,其中内塘养殖面积1.2万亩,外海滩涂养殖面积2.4万亩,水产品总量18000余吨,总价值突破2亿元,海洋大镇创建已初具规模。

一市镇以枇杷、柑橘、血李、黄花梨为主导的万亩小水果基地已初步建成,其中宁海县十大主导农产品之一的枇杷累计种植面积已突破5000亩,投产达1500余亩近10万公斤。为形成一市枇杷的产业化优势,一市镇党委、政府在开发上倡导规模化经营之路,在苗种培育上以形成白砂为主,多种品种共存的局面,在市场流通上统一打出“白荔枝”品牌;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还对一市“天马名茶”、“箬岙酒”等特产外包装不断加以改进。台商企业乐斯博电子、冠威健身器、金海湾机械相继落户一市镇,二棉、卫信生物等骨干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已逐步向实力型、潜力型企业靠拢。一市镇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市镇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做好水产养殖文章,并投入较大的精力和物力帮助养殖户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一市镇水产养殖新品种新增近10种,水产养殖收入达2亿多元,进一步促进了一市镇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一市镇对虾内塘养殖面积约1万亩,基本上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放养密度高,少的每亩2万多只,多的每亩达5万只。一市镇十分适宜南美白对虾生长,对虾平均体长9至10厘米,每80只可达1公斤。一市镇对虾产量将达到3000吨,产值达6000万元。

一市镇对持续高温、放养密度大、进排水困难等原因,造成对虾缺氧现象进行专题商讨,采取了应急对策,号召广大养殖户合理交叉用电,增购增氧泵,有序管理进排水。联村干部深入第一线,摸清情况,做实工作,全力打好对虾防缺氧这一仗,确保对虾养殖增产增收。宁海县一市镇出台三大举措,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升级增效。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新模式。加大与大专院校和科技部门的产学研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培育低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模式,全面推进有机化养殖。

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养殖。一市港经过近两年的内塘改造后,已发展成近5000亩的对虾养殖基地。东岙旗门塘经过基础设施改造,已建设成为有机青蟹的养殖基地。这些基地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合作社建设,形成规模效益。一市镇已成立10多家水产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合作社在产、购、销方面的优势,加大土地流转,降低养殖成本,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海洋经济朝集约化方向发展。

社会事业

一市镇下属部门单位齐全,医院、派出所、邮电、邮政、信用社等都有派出机构,同时拥有一所中学、两所完小

一市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广大农民的意见,并将其贯穿到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去,让农民自己作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市镇有众多的山村,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一市镇新农村建设成了一项需要精打细算的、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市镇党委、政府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的同时,也把发动农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来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新山村的村班子带领群众在一市镇率先搞起塘田改虾塘,在其中尝到了甜头并找到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好路子。村集体从虾塘承包款中掘到了第一桶金,村民则依靠海水养殖告别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效益递增10倍以上,彻底告别了贫困。新山村85%以上的村民从事海水养殖。新山村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国家级星火科技项目“新山白枇杷生产基地”,产出白枇杷约2万余斤,市场销售火爆,为集体经济创收40余万元,同时还吸收了村里的妇女、老人等闲散劳动力,每年支付管理工资10多万元。村班子还大胆采用联户担保方式引进水产养殖资金,解决村民资金困难,成为一市镇首批信用村。在党支部的牵头下,20余户村民集资500万元,赴江苏响水新建水产养殖基地3500亩,掀起了新山人新一轮致富的热潮。

村民富裕了,生活滋润了,新山到处是别墅,老百姓家家有摩托,户户有大件。村里富裕了,各项公共事业也上去了。新山村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进行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硬化,拆除露天粪坑、兴建卫生公厕、实施旧村拆迁、接通自来水、改造老虾塘、建造了集办公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综合大楼。富裕的新山村,处处洋溢着和谐新风尚。现在的新山村形成了“少有教、学有奖、老有养、病有保”的保障体系。新山村无因贫失学,无论党员还是群众凡考取高等院校、函授党校,村里都有配套奖励;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五保户、困难户得到妥善安置照顾;村里承担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部费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新山村为村民盖起了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房,文化中心、活动中心等也一应俱全,整个村庄建设看上去井井有条。

风景名胜

灵泉寺

灵泉寺旧称摘星庵,在宁海县城南11公里一市新岭头海拔300米的山上。寺院东北角有灵泉,井深不到1公尺,井水常年不竭,足够饮用,故名。宋咸淳年间(1265—2374),绝崖居士汪垠结庵。宋德佑元年(1275)重修殿宇。后兴废无考。民国35年(1946)重修大殿。盛期拥有僧人99人,还有数目可观的塘田、山林、田园。土改后,寺产架空,寺院衰落。1956年寺院里办过林校;林校停办,又办集体畜牧场。

灵泉古井保存完整,立有石碑。原有的大殿和厢房作简易修整,并新建东厢房。寺前地域宽广,景致颇佳。步出灵泉寺后门,沿着山路,过一山塘水库,就是灵泉公墓。墓地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四周松竹,前有泉水,是块风水宝地。墓地依山建筑,犹如阶梯,墓穴小巧玲珑,每穴占地约1平方米,墓碑墓面是大理石。公路可直通墓地。

灵泉寺东边相距2里处,是山上方村。传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4),方孝孺遭罹灭族之祸,其家大佳何溪上方被毁,方克浩之妻郑氏腹中怀胎,借揣饭蒸掩饰逃出村外,匿居于此。生有一子,改姓为郑,蔑作为生。人们得知山有方姓隐居,遂起村名为山藏方,后人简写为山上方。到清康熙30年(1691)郑姓复改为方。此后,繁衍后代,村里又建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也很有特色。内有鸡笼顶戏台,石板明堂,两侧是供村人看戏的两楼厢房,大厅安置方孝孺和方氏祖宗牌位。与众不同的是大殿后楼,有四根特大的露头椽,象征方氏总有出头的日子。

特产美食

“宁海白”枇杷系宁海县科技人员历经十五年选育出的大果优质白砂新品种,产地在宁海县一市镇。该枇杷具有果大,含糖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酸甜适口,香气浓郁,皮薄且易剥离,种子少且小,可食率高,树势中庸,分枝力和抗逆性强,丰产等特点,品质综合指标居中国领先水平。进一步通过SSR和AFLP分子标记的DNA指纹研究表明,本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宁海白”枇杷采用全光雾苗床、容器实生苗繁育技术,苗木生长快,质量高,出圃快,出圃率高,快繁苗木一级苗率(苗粗≥1.0Cm,高≥40Cm)90%以上。其特级、一级果单果重标准比国家标准相应指标高出10克。“宁海白”枇杷采用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使产量达800公斤/亩以上,单果重达54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以上,可食率74%以上。

一市镇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白枇杷产业基地,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到位。“宁海白”枇杷的推介和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市场价格远超同类产品,等级品供不应求,一些宾馆甚至隔年预订。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批发商和超市也纷纷来电要求订购。建国、九龙、望海、新山等“宁海白”枇杷生产基地,每株平均收入都突破了百元大关。“宁海白”枇杷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山林土地经营权的有效流转,使一市镇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就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一部分行政村通过山林发包和建成新的枇杷基地,开辟了新的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进一步推动了基础设施和村庄的环境建设。

一市镇将坚持走“宁海白”枇杷规模化、产业化和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一市镇通过科技示范带头、专业合作社牵头、政府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优化管理,使“宁海白”枇杷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稳步的增长。一市镇建立和扶持专业的购销队伍和运输、加工企业,加强“宁海白”枇杷品牌的创建力度,将“宁海白”枇杷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