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三爱,缩略语,一般指佛教经典中的“三爱”。具体指代说法不一,其中几种常见的说法是:(1)欲爱,有爱和非有爱;(2)欲爱、色爱、无色爱。另外“三爱”还可以指古代文人三爱--琴、酒、诗。

说法一

(一)指欲爱、色爱、无色爱∶《俱舍论》卷九(大正29·51b)∶‘从此三受引生三爱。谓由苦逼有于乐受发生欲爱,或有于乐、非苦乐受发生色爱,或有唯于非苦乐受生无色爱。’

依《集异门足论》卷四所载,诸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为欲爱;诸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为色爱;无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谓无色爱。该书另载欲爱、有爱、无有爱等三爱。即于诸欲中诸贪等贪是欲爱;于色无色界诸贪等贪为有爱;欣无有者,于无有中诸贪等贪是为无有爱。

(二)指爱欲未断之人,临终时所起的三种爱着心∶即(1)自体爱∶临终时对自己身体及生命起现有爱。(2)境界爱∶临终时对眷属及田宅等资生之业起贪喜俱行爱。(3)当生爱∶临终时对当来生处起后有爱。此三种爱流动于临终者之心,因此,其心生愁恼,命将尽时身生极苦,如风刀解脉、千苦相逼。前二为助润生,后一为正润生。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描述润生的相状,曾提及自体、境界二爱。此即(大正43·759c)∶‘临终有心,必定起爱,(中略),润中有,起自体爱;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起自体爱;于中有位,见生处,故起境界爱。’

说法二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四》(问分四圣谛品第四)中有“苦集圣谛三爱。欲爱有爱非有爱。是名苦集。”又有“云何欲爱。欲界法中欲染重欲染怜不逆乐乐欲可重可究竟可不足不满着重着津漏亲近爱支网能生苦根希望渴宅耽忍能广创爱。是名欲爱。云何有爱。色界无色界法中欲染。乃至广创爱。是名有爱。云何非有爱。若有人强言有我若杖怖苦病等逼便希望我断坏非有。彼法中欲染乃至广创爱。是名非有爱。”的论述。

《南传法句经》中有言“彼具三十六(爱)流(2),势强奔流向欲境,是则彼具邪见人,为欲思惟漂荡去。”(爱欲有三重:一、欲爱(Kamatanha),二、有爱(Bhavatanha--与常见有关之爱),三、非有爱(Vibhavatanha--与断见有关之爱)。如是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爱及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爱合为十二;欲爱十二,有爱十二,非有爱十二,合为三十六。)

有爱(bhavata hā)是对存在(bhava)的贪爱。由于对有之欲求与对禅之欣求,而生起之伴随常见之对色(界)有与无色(界)有的贪求。

非有爱(vibhavata hā),是对于非有(vibhava)的贪爱。是伴随着断见的贪着。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苦逼 资生 四圣谛 六尘 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