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巡捕,旧时在中国租界区内行使警察权力的专职人员。中国的巡捕最早出现在租界,现在基本上是指旧时中国各租界中行使警察权力和职能的警务人员。而在中国政府管辖的地区的警务人员则叫巡警或警察。

中国最早的巡捕是出现在清末的租界内。而清朝管辖区内类似巡捕的部门则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成立的湖南保卫局,维新失败后便遭裁撤。清朝管辖区真正的巡捕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由袁世凯仿英国警察制度创立的,与当时中国租界区内的巡捕一样,只不过租界外的巡捕叫做巡警。

民国时期,各国租界仍然存在,中国政府管辖的区巡警逐渐改称警察,租界内行使警察权力专职人员仍称巡捕,二者并存于中国直至抗战胜利。

详细释义

一、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成立了湖南保卫局,维新失败便遭裁撤。这是中国最早的巡捕。

二、清旧制中,京师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所辖有巡捕营,掌分汛防守,巡逻纠察,维持治安。

三、清将军、总督、巡抚属员皆有巡捕,为随从官,并非近代意义上行使警察权力的巡捕。

四、清末列强在我国重要城市强行设立租界,其租界区行使警察职能的人员统称巡捕。

典故及由来

1.巡逻搜捕。《新唐书·食货志四》:“亭户冒法,私鬻不绝,巡捕之卒,遍于州县。”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楔子:“众小校听咱分付,今夜个该谁巡捕?黑地里悄语低言,不要您头藏尾露。遇官军须当杀退,若经商便将拏住。”《水浒传》第十三回:“今唤你等两个……一个出西门,一个出东门,分投巡捕。若有贼人,随即剿获申请,不可扰动乡民。”

2. 宋代试院中设巡捕,职掌巡查弹压,肃清场纪。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自知举至弥封、誊录、巡捕共一历,人皆见之,不容有私,人甚便之。是后遵以为法。”

3. 清初京师有巡捕三营, 乾隆 间增至五营,掌京师巡防治安事宜。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清史稿·兵志二》:“京师巡捕五营,设步军统领一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遥观巡捕卒,都是棒和鎗。”

4. 清代各省督抚等衙门有巡捕官,是督抚或将军的随从官,分文职武职,各司传宣与护卫。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姚毕二公胆识》:“藩臬出,令传巡捕进,谓曰:‘汝以我名柬请 张回子 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这位 钟雷溪 得了此信,便天天去结交督署的巡捕、戈什哈,求一箇消息灵通。”

5.旧时租界里的警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后来巡捕房招巡捕,他便去投充巡捕,果然选上了。” 田汉 《梅雨》:“越是大强盗,就越有巡捕哪包探哪去保护他!”

公共租界的巡捕

在公共租界里维持治安的警察被称为“巡捕”。“巡捕”一词取自“巡捕盗贼奸宄”之意,这是中国古代治安官吏的职责所在,清政府在京畿地区就设有“巡捕营”。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启蒙年代,将英语中的PoliceMan翻译作“巡捕”看来最为妥帖。尽管,后来国内组建了现代化的治安机构,并广泛使用“警察”的称谓,但公共租界却一直沿用了富于中国传统色彩的“巡捕”。

巡捕的发展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中国人最早见识到现代警察的形象便是清末租界内的巡捕。公共租界建立之初,只雇佣了几名中国更夫每晚击竹报更,兼以巡逻鸣警。1854年7月,工部局成立后,立即决定“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与清洁”,设立巡捕房,公开招募巡捕,并聘请香港资深警员克莱夫顿担任督察员,领导这一新的机构。公共租界的第一批巡捕共有32人,除克莱夫顿外,还有副督察员马西根及29名普通巡捕。他们的月薪按照级别从30元到150元不等。

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大,巡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到1935年,公共租界下辖中央捕房(现址为上海市公安局)、老闸捕房(现址为上海商业职校)等13个巡捕房,6000余名巡捕。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国人为主的西捕,1865年以后,相继出现了华捕、印捕、日捕和俄捕,其中又以华捕占了大半。

虽然,西捕的人数仅占巡捕总数的10%左右,但他们待遇相当优厚,巡捕房还开设图书馆、弹子房、游艇俱乐部专为他们服务。与之相比,华捕的薪金只有西捕最低月薪的七分之一。巡捕不仅负责维护公共租界内的社会治安,而且还为私人提供保安服务。1930年,工部局发出布告,对巡捕有偿服务明码标价。雇佣一个西捕,一天(按8小时计算)为20元,日捕10元,印捕8元,而华捕只有4元。

1905年,清政府设立仿西制设立巡警部,清政府管辖区内有了正式的巡警,民国时期改称警察,但租界区内的警察仍称巡捕,直到抗战胜利收回租界,巡捕的称谓才正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

巡捕的历史

在上海近代史上,公共租界的巡捕可谓臭名昭著。他们不但破坏中国革命,逮捕共产党员,并“引渡”给中国当局,使刘华、罗亦农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惨遭屠戮;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而且与黑社会沆瀣一气,扰乱一方平安。1934年春,一个扒窃团伙在公共租界的车站、戏院、百货公司频频作案,气焰嚣张,巡捕房却迟迟未能破案。原来,窃贼早就买通了巡捕,且多达65人。华捕中还有许多著名的帮会分子,如侦缉股督察长陆连奎、刘绍奎,特务股督察长谭绍良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关照”,常玉清、顾竹轩等青帮大亨在租界内得以横行。

说起“红头阿三”,老上海人都记忆犹新。这些身材魁梧、脚登皮靴、头缠红巾、巡逻在马路上的印度巡捕曾经是旧上海的街头一景。或许大多是骁勇善战的锡克人的缘故,“红头阿三”们执行起巡视任务来,颇为蛮横,不过,也会有碰钉子的时候。

20世纪初,京剧大师盖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的洋泾浜畔练功。当时的洋泾浜还未填浜筑路,一座座木桥横跨在两岸。一天,盖叫天练功后沿着洋泾浜走回家,边走又边练起“打飞腿”,还发出了“啪啪”的响声。一个印度巡捕见状,即以“扰乱治安”为名,要抓他去巡捕房。面对这蛮不讲理的“红头阿三”,年轻气盛的盖叫天飞起一个扫堂腿,冷不防将印捕摔了个狗啃泥,随后箭步穿过木桥,到了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气得那印捕望“浜”兴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进了公共租界,前后延续80多年的公共租界及其巡捕体系一起湮没于历史之中。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租界 警察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袁世凯 戈什哈 巡捕房 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