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英语:Mikhail Illarionovich Kutuzov;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俄罗斯帝国元帅、军事家。参加过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战功卓著。受伤后到外国治疗。回国后晋升极快。

写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战术方法。1792年曾任驻奥斯曼帝国大使。1805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因为与拿破仑作战失败被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免职。拿破仑一世于1812年发动对俄战争时,重任俄军总司令,指挥博罗迪诺战役和塔鲁丁诺战役。

1813年率领俄罗斯军队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但不久便去世,并未参加改变欧洲未来命运的莱比锡会战

简介

库图佐夫1745年 9月27日生于圣彼得堡,1759年毕业于炮兵学校,同年入伍。1774年在阿卢什塔同土耳其军队作战时,头负重伤,失去右眼,故有“独目将军”之称。1790年,在攻取土耳其的伊兹密尔要塞时,战功卓著。1794年起任士官学校校长、驻芬兰俄军司令和立陶宛、彼得堡省长。1805年,在第三次反法联盟对拿破仑一世战争中,任驻奥地利俄军总司令,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累斯顿挫败法军,但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败给法军。1811~1812年率军击溃土耳其军队,迫使土耳其签订《布加勒斯特合约》。在1812年拿破仑一世发动对俄战争时被任命为总司令。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消耗法军实力之后,制定“焦土战术”,坚壁清野,主动放弃莫斯科,经过充分准备,进行反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年12月获斯摩棱斯克公爵衔。1813年4月28日,库图佐夫在追击拿破仑一世途中病死于德国的博莱斯瓦维茨城。库图佐夫吸取了俄国优秀的军事思想和艺术,考察过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逐步形成了一套先进的军事思想体系,如: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攻方向;积极组建和使用预备队;注意鼓励和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尤其重要的是创造了战略防御思想。

人物经历

战火成长

库图佐夫1745年生于圣彼得堡,毕业于炮兵学校,1761年晋为准尉,并根据本人请求调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连长。任职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绩。1762年起任雷瓦尔总督的副官,同年晋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队服役,库图佐夫在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两位统帅指挥下,在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土战争中所积累的作战经验,对他成长为军事长官具有重要意义。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库图佐夫任队列军官和参谋,曾参加在坑凹墓地、拉尔加河及卡古尔河等地的决战,表现英勇刚毅、积极主动。因作战有功晋为少校。任军作战部长(参谋长)时,是军长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战有功晋为中校。

1772年调到克里木第2团。1774年7月在阿卢什塔以北舒马村(今库图佐夫卡)附近的战斗中,当时任营长的库图佐夫鬓角和右眼受重伤,遂赴国外治疗,先后到过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回国后,1776年起于克里木在苏沃洛夫属下工作近6年,苏沃洛夫委之以组织保卫克里木沿岸这一重任。1777年晋为上校,任卢甘斯克长枪团团长,后任马里乌波尔轻骑兵团团长。1782年晋为准将,1784年晋为少将。1785年起任由他组建的布格猎骑兵军军长。他在任该军长和训练猎骑兵期间,为这支部队制定了新的战术方法,并写成专门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战争初期,库图佐夫受命保卫沿布格河的俄国西南边境。1788年夏率领猎骑兵军参加了奥恰科夫作战,再次负伤。后指挥不同的兵团在阿克尔曼、考沙内、宾杰里等地作过战。1790年12月指挥第6纵队强攻并占领伊兹梅尔,战功卓著。苏沃洛夫对库图佐夫部队的战斗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库图佐夫在攻占伊兹梅尔(参见伊兹梅尔之战)后升为中将,并任该要塞司令。在多次击退企图夺取伊兹梅尔的土军后,于1791年6月15日发起出敌不意的突击,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2、3万土军。在默钦交战(1791)中,库图佐夫极其巧妙地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给土军以毁灭性打击(他根据战场地形和土耳其军防御情况,把部队列为五个方阵。将骑兵置于左翼,猛烈的向土军右翼高地进攻。当土军反冲击时,库图佐夫又将五个方阵列为一直线,置于他的左翼,击退了土军的反冲击。战斗将近结束之际,库图佐夫又以骑兵迂回到土军阵营之后,发动突然袭击打得土军大败而逃)。库图佐夫由于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到十八世纪末已成为最有名望的俄国军事长官之一。他和苏沃洛夫一样,坚决摒弃那些丝毫不能发挥下级积极性的过时而死板的线式战术方法。非常重视在战斗中坚决、灵活、主动、广泛地利用机动等战术原则。他在军事学术方面素来敢于大胆创新。

库图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决了一系列有利于俄国的重要问题,并使两国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年任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努力改善军官的训练工作:增设战术、军事历史等课程,重视培养未来军官的军人责任感、无畏精神和主动性。1795年起任驻芬兰部队司令和监察员。1798年晋为步兵上将。他还胜利完成了在普鲁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仅逗留两个月,就把普鲁士争取到俄国一边反对法国。曾任立陶宛督军(1799—1801)和彼得堡督军(1801—1802)。1802年失宠,被免去军职,在自己的庄园闲居。

1806年

1804年俄国参加了反对拿破仑一世侵略的同盟,1805年俄国政府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库图佐夫任其中一支军队的总司令。1805年8月他指挥的5万俄军向奥地利开进,但奥军尚未来得及同俄军会师就在乌尔姆被拿破仑击溃(参见乌尔姆战役)。因而形成库图佐夫军队单独面对具有极大优势兵力敌人的局面。库图佐夫为了保存军队,于1805年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尔米茨的著名的退却机动行军,并在阿姆施泰滕战败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战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俄国军事学术史册。库图佐夫原拟将军队从奥尔米茨(今奥洛穆茨)撤至俄国边界,以便在俄国援军和来自北意大利的奥军到达后,转入坚决反攻。但盟军不顾库图佐夫的意见,在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催促下,尚未集结完毕,就转入了进攻。12月2日开始了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国元帅尼古拉·苏尔特突击布拉赞高地的时候他在中部指挥1.7万俄军进行防御。虽然法军有奇袭的优势,但人数并不比他多,在2个小时库图佐夫就被打的溃不成军。而苏尔特这一战后被称为欧洲第一战术家。战后亚历山大一世认为他是失败的主因。1806年9月降任基辅督军。1808年3月被派往摩尔达维亚军队任军长。因和总司令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在有关继续作战的问题上发生分歧,1809年6月调任立陶宛督军。

南方战线

从1806年到1811年,俄军先后调换了几个总司令都未能取得胜利。此时,拿破仑正在加紧准备侵犯俄罗斯,形势对俄罗斯十分不利,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任命库图佐夫对土作战的总司令官。库图佐夫到任后,俄军又抽调五个师到西部边境防御拿破仑,他手里实际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当时,俄军战线长达1000公里,因此,库图佐夫认为:“欲使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在每点上都有充分的实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决定放弃一条直线全面防守的警备隈形,把俄军集中一地,准备在一点上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此时,土军占据着坚固的舒姆拉要塞。库图佐夫了解到要攻克这个要塞“既不可能,亦属无效”,即命令他的部队撤到鲁什丘克地区,背临多瑙河,诱敌出巢。土军见俄军撤退,便离开舒姆拉要塞进行追击。俄军在鲁什丘克以逸待劳,把奥斯曼帝国军6万之众打败。此时,库图佐夫不但没有让俄军追击,反而将这里的炮台和工事炸毁,继续后退,由多瑙河南岸撤到北岸。这种作法使一些军官不能理解,他解释说:“我们如果追击土军,也许一直追到舒姆拉,但是我们接着又将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回军,和去年的情形相同......,比这样好得多的是鼓舞一个我的朋友阿哈买拜(奥斯曼帝国首相),那么,他便要再落入我们的手中了”果然不出其所料,土耳其首相阿哈买拜在拿破仑的鼓动下,将兵力增加到7万,以5万人渡过多瑙河进攻俄军,还有2万人留在南岸。此时,库图佐夫认为整个局势彻底改变了。他的策略将获得成功,立即组成一支7000人的轻装部队迅速迂回到多瑙河南岸,突袭土军军营,然后从多瑙河南、北两岸包围土军,大获全胜。接着和土耳其签订了有利于俄罗斯的布加勒斯特和约。这项条约保证了俄罗斯西南边界的安全,并使土耳其不能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远征。这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改善了俄国在1812年卫国战争开始前的战略形势。虽然俄军在对土战争中战绩辉煌,但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怀有恶感,再次撤销了他在军队的领导职务。

1812年

1812年卫国战争初期,库图佐夫于7月先后当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后,由于军事局势紧张以及军队和人民的坚决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于8月20日任命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8月29日库图佐夫重返军队。他的使命就是和拿破仑决战,博罗迪诺战役于9月7日开始。距离亚回部队不到10天。拿破仑企图在这次交战中消灭俄军,打开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国投降并接受和约条件,但他未能达到目的。库图佐夫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为保存俄军的战斗力,决定放弃博罗季诺阵地,随后又放弃了莫斯科。

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隐蔽地实施了翼侧塔鲁季诺机动(1812年),使军队避开法军突击,集中在塔鲁季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短期内顺利地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数量上形成了对拿破仑军队的优势。俄军得到后备军和义勇军的加强后,便积极行动,在所有的敌占区广泛展开游击活动。拿破仑军队不断被俄军和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所削弱,精疲力竭,离开了基地,缺乏粮食和冬装,士气大为低落。

库图佐夫在塔鲁季诺的活动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挥部队,管理宣布为战时状态的各省,组织后备军补充军队,开展游击运动和统一游击队活动,用正规部队加强游击队。

拿破仑与俄国订立和约的企图失败后,于10月19日开始从莫斯科撤退。他原拟挥师南下,取道有粮秣储备的卡卢加地区。但在10月18日的切尔尼什尼亚河战斗和10月24日小雅罗斯拉韦茨的激战中失利,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使拿破仑军队不断遭受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打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库图佐夫由于1812年对俄军指挥有方,被封为斯摩棱斯克公爵并荣获最高战功勋章——一级乔治勋章(1812.12.12)。

俄军于1813年1月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库图佐夫由于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这次远征未能参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亚的一个小城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去世,他的遗体作防腐处理后运回彼得堡,葬于喀山大教堂

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

库图佐夫渡过了50余年戎马生涯,军事知识渊博。他虽贪酒,贪食,贪色,加贪睡,往好了讲算懂生活,不误什么大事。他是当时西方最有学问的人之一,精通法、德、英、波兰和土耳其语。库图佐夫把俄国军事学术提到崭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为了对付拿破仑总决战的战略,库图佐夫采取了在较长的时间和较广阔的区域内,围绕统一的战略意图进行一系列交战和战役,去夺取胜利。他的战略特点是:行动坚决,力争全歼敌人,作战形式多样,机动广泛大胆,并考虑取胜的实际可能,他是胜利的最伟大的组织者,善于及时准备好消灭敌人所需的一切条件,全力以赴达到主要目的。1812年卫国战争中实施的反攻,是他统帅艺术的卓越范例。库图佐夫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的进步观点在命令和教令中都有反映。卫国战争时期苏联设有一级、二级(1942.7.29)和三级(1943.2.8)库图佐夫勋章。约7000人和许多团、旅、师、军事院校获得这一勋章。为纪念俄军战胜拿破仑侵略军,1973年在莫斯科建立了库图佐夫纪念碑。

各国评价

各国对库图佐夫的评价不一。我国可能因为前苏联时代的资料较多,加上《战争与和平》的作用,普遍评价较高。在西方,不少评价则相当低,如Napoleonguide上的评分中,库图佐夫比同时代俄军将领,诸如“俄罗斯帝国之鹰”苏沃洛夫,巴克莱,“铁血军魂”巴格拉季昂等都低,比乌尔姆的败将马克·冯·莱贝里希高得有限。 俄国(包括苏联)本国历史上对其评价也是几起几落,俄国皇室张嘴闭嘴“伟大的苏沃洛夫时代”,对库图佐夫评价一般;参加一战后,他才摇身一变成为兵圣;十月革命后再次被打成“地主资本家走狗”;二战开始重新翻案成为民族英雄,连出身都变成农奴;直到苏联解体后俄国学者才开始全面评价这个人物。网上很多朋友把他列为拿破仑战争第二名将基本是对威灵顿公爵的偏见和对奥地利名将卡尔大公的不了解。拿破仑和威灵顿公爵均认为卡尔大公才是反法联盟的第一猛将。

对法战役

库图佐夫对法军打过大约6次战役:杜伦斯坦,奥斯特利茨,博罗迪诺,小雅罗斯拉维茨,克拉斯内,别列津纳。这些战役的资料也矛盾不少,杜伦斯坦主要战场指挥是米哈伊尔·安德烈伊奇·米罗拉多维奇和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多赫图罗夫(外号铁将军),结果有说法军胜,有说俄军胜。奥斯特利茨失败,库图佐夫责任说法也不是很统一。博罗迪诺的布置不错,打得也很顽强,但说不上指挥多精采。连法军的主攻反向都判断失误,损失4万多部队,还失去了名将巴格拉季昂,炮兵天才库泰索夫是在率步兵刺刀冲锋时阵亡的,这个损失是威灵顿在半岛战争几十次战役损失的总和了,最重要的是俄军在占据有利地形,兵力优势且有完备的防御工事的条件下依然在防御战中被全线击退,战术层面是实实在在的失败了。小雅罗斯拉维茨其实也是多赫图罗夫打的,库图佐夫主要作用就是最后下令撤退。克拉斯内是俄军的战术胜利,虽也有点争议,但会战前期是老将指挥最精彩的一次,拦腰斩断行军长蛇阵很漂亮,重创了法军各部,不过在拿破仑率近卫军进入战场后便在指挥上落了下风,最终也没能在会战中击败拿破仑反而让其救出法军各部安全撤离。至于别列津纳,库图佐夫只是最后一天露个面而已。

卫国战争

战略上造成拿破仑孤军深入很多是巴克莱的功劳,恩格斯就认为苏格兰裔俄国元帅巴克莱是俄法1812年战争最好的俄军将领。也可能普希金认为他太象外国人而有意不提他。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任职时,顿河哥萨克不但袭击运输队,在法军塞巴斯第亚尼师落单时,将一个整师打残。1812年斯摩棱斯克战役也让达武付出很大代价,名将古丁阵亡。加上后勤不济伤病逃亡,库图佐夫接任时法军中路兵团已只剩一半左右部队,获胜难度已不是太大。他8月31日回到军队,9月7日打博罗迪诺,再1周后撤出莫斯科也不全是主动的,12万人损4万4,守也守不住。相比之一倒是巴克莱放弃斯莫棱斯克是在战场上不太占劣势下,主动退的,当然这成了丢乌纱帽的重要原因。以后法军没有再大规模前进了。两周的后退算不了持久战,损兵1/3以上撤出莫斯科也是任何有点头脑的将领该作的决定。他撤退时镇住整支部队不难,巴格拉季昂已经在博罗迪诺战役中牺牲,巴克莱刚降职,其他人能说上话的不多(可能也就莱昂蒂·莱昂蒂耶维奇·本尼格森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政治人物 俄罗斯帝国 军事家 奥斯曼帝国 战术 亚历山大一世 拿破仑一世 博罗迪诺战役 欧洲 莱比锡会战 预备队 克里木 普鲁士 荷兰 准将 俄土战争 布格河 宾杰里 伊兹梅尔 巴巴达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