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光疗法即利用光线的辐射能治疗疾病的理疗法。光疗主要有紫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红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

发展

光疗就是应用日光、人造光源中的可见光线和不可见光线防治疾病的方法。光疗始于日光疗法,早在公元2世纪就有了日光疗法的记载。人工光源始于18世界末,至19世纪中,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相继形成,随后于临床治疗的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发展。

分类

  光疗主要有紫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红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

  红外线作用于人体主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镇痛、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及干燥渗出性病变。

  紫外线作用于人体,光能量引起一系列化学反应,有消炎、止痛、抗佝偻病的作用,常用以治疗皮肤化脓性炎症和其他皮炎、疼痛症候群、佝偻病或软骨病等;波长310-313nm范围的紫外线称之谓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集中了紫外线中生物活性最强的部分直接作用皮肤患处,同时过滤掉对皮肤有害的不良波段紫外线,副作用小,作用于皮肤角质层,起效时间短,见效快。已在各大医院广泛用于银屑病、白癜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掌跖脓疱病、玫瑰糠疹、斑秃、副银屑病、皮肤慢性溃疡、蕈样肉芽肿等疾病的治疗。

  可见光就是人眼能看到的光线。用可见光治疗疾病的方法为可见光疗法。主要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及多光谱疗法。红光具有兴奋作用;黄光、绿光与红光作用相反;蓝紫光可用于治疗核黄疸。

  激光为受激辐射光放大产生的光,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点,具有热效应、机械效应、电磁效应。可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治 。

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的波长为760 nm~50μm,属不可见光。红外线的主要作用基础为热效应。根据生物学特点,红外线可分为两段,其一是长波红外线,波长1.5~15μm,又称远红外线。其二是短波红外线,波长760 nm~1.5μm,又称近红外线。红外线的光量子能量低,主要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而无光化学作用。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是吸收红外线的主要区域,由于皮肤表皮各区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吸收率是不同的,长波红外线只能达到0.05~1mm深度,短波红外线可深达 1~10mm,皮肤经红外线照射后出现充血,表现为境界不清颜色不均匀的红色的热红斑。停止照射后,约1~2小时红斑完全消退。反复多次照射后皮肤上可出现不均匀色素沉着。其特点为沿皮肤血管的网状花斑,形状如大理石纹。

  皮肤及表皮下组织将吸收红外线能量转变成热,热可以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增强,血液淋巴循环的加速,促进了组织中异常产物的吸收和消除。红外线的温热作用降低了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了痛阈,故红外线疗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神经痛)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热可使肌梭中γ传出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降低,牵张反射减弱,致使肌张力下降,肌肉松弛,如在胃肠平滑肌痉挛时,可使胃肠蠕动减弱,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消除;又能使组织内血循环加快,渗出增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周围出现白细胞移行浸润,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抗体形成增多。由于免疫力增强,故对浅层组织的慢性炎症有吸收作用。

  红外线治疗的适应征广泛,主要用于缓解肌痉挛,改善血运,止痛。例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肌腱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经炎、皮肤溃疡、挛缩的瘢痕等。禁忌症为高热患者、出血倾向者、活动性肺结核及重症动脉硬化等。

  红外线辐射器主要为红外线灯、石英红外线(钨丝伸入充气的石英管中构成)、光浴箱 。

光动力疗法

即以长波紫外线与某些光敏性药物结合治疗皮肤病,或称黑光疗法或光化学疗法。可口服光敏性药物如8-甲氧基补骨脂素、三甲基补骨脂素(TMP),药物分子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其能量而被激活,并与细胞内DNA链上的两个胸腺嘧啶发生共价结合,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通过光加成效应,光敏剂与胸腺嘧啶碱形成C4-环丁型光加成物,致细胞损伤、受抑或死亡。

可见光疗法

  可见光能引起视网膜的光感,其波长为760~400nm,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光线组成。可见光的疗法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及多光谱疗法。可见光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热作用和光化学热效应。可见光能引起视觉。人和动物的昼夜节律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功能节律与自然界的照明节律(日夜交替)有密切的联系。红色、橙色、黄色光能使呼吸加快加深,使脉率增加;绿色、蓝色、紫色光可引起呼吸减慢变浅及脉率减慢;蓝光和紫光则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红光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有刺激作用。同时可见光还有加强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加强垂体功能、提高脑皮层功能、加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1970年代以来,可见光用治疗新生儿核黄疸。胆红素对波长400~500nm左右的光线吸收最强,最大吸收波段为420~460nm ,属蓝紫光段。胆红素吸收蓝紫光后,经分解成为一系列的转化物,逐渐变成淡黄色的低分子水溶性化合物,迅速从尿液排出。光照时皮肤血流可增加224%,这有利于将体内深部的胆红素带到皮肤浅层组织处接受照射。经蓝光照射后患儿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排出绿色和深棕色的稀粪。

  可见光疗法的适应征和禁忌征基本同红外线疗法。需要作用较深、范围较大切较均匀的热效应是主选可见光。

  临床应用的可见光光源主要是钨丝白炽灯,光谱约为4.8%为可见光,95%%为红外线。若做单色光照射,可在灯头下加一滤光板 。

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是光谱中位于紫光之外、波长小于紫光的不可见光线,其波长为400~180nm。光量子能量高,有明显的光化学效应。

  医用紫外线分为三段:①长波紫外线(400~320nm);②中波紫外线(320~250nm);③短波紫外线(250~180nm)。太阳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线,但大气层几乎将短波紫外线吸收殆尽,故辐射到地面的只有长、中波紫外线。短波紫外线可靠人工光源获得。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

  ①红斑反应:即以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经过一定时间,照射皮肤上呈现的边界清楚、均匀的充血反应。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与其波长有关。紫外线波长越短,透入皮肤深度越浅,因此,短波紫外线和中长波紫外线大部分被皮肤角质层和棘细胞层吸收。紫外线照射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出现红斑反应,这段时间即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紫外线的波长有关。长波紫外线红斑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4~6小时,短波紫外线红斑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5~2小时,红斑反应于12~24小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退。紫外线红斑的本质是一种光化性皮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紫外线产生红斑的机理有4种学说:一是组胺说。紫外线对组织蛋白质的变性分解作用,使组织内的组氨酸分解,形成组胺,组胺的释放,引起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表现为皮肤充血,出现红斑反应。但红斑的形成非单纯的组胺作用;紫外线作用于棘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出水解酶等多种酶,使蛋白分解,血管扩张形成红斑;前列腺素是引起紫外线红斑重要活性物质,而激肽、组织胺是辅助因素;紫外线使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导致激肽产生,出现红斑。

  红斑处血管扩张,血压降低,白细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强,明显提高免疫能力。因而紫外线照射具有消炎、止痛、镇痛及抗感染的作用;又能加速组织再生,可用于伤口不愈的慢性溃疡。对肌肉和神经的风湿性炎症或表浅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的效果,但对结核性炎症可加剧病灶扩散,因而不宜采用。

  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长波紫外线照射后黑色素沉着强,短波紫外线照射后色素沉着弱。黑色素可与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光化学过程产生的自由电子和其他化学自由基结合,防止它们对机体的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的机理是:紫外线可作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加强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的分泌,从而促使黑色素细胞(表皮与真皮间的分泌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从还原状态变成氧化状态,加强表皮细胞对黑色素颗粒的吞噬作用,使皮肤色素沉着加强。利用紫外线的色素沉着作用,可以治疗白癜风,尤其是长波紫外线与光敏剂配合。

  ② 对钙磷代谢的影响。紫外线可以使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具有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及骨组织钙化作用。可以治疗小儿佝偻病和成人软骨病。另外,钙离子对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和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反应,是紫外线脱敏的机制之一。

  ③ 调整和改善神经、内分泌、消化、循环、呼吸、血液、免疫等系统的功能。

  ④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内,是细胞繁殖、发育、生长的核心。DNA对中、短波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故波长220~300nm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可以消毒清洁创面,治疗皮肤、粘膜、伤口、窦道、瘘管等的各种感染。

  大剂量的紫外线可以引起RNA破坏、蛋白质分解和蛋白变性,与对DNA的破坏一致,是紫外线杀菌消毒、清洁创面的机制之一。利用光敏剂加强紫外线对DNA、RNA的抑制作用,可以治疗牛皮癣等增殖性皮肤疾病。

  另外紫外线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破坏组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等,这些氨基酸都是酶的活性中心,一旦被破坏导致酶功能丧失,从而影响细胞功能,这也是紫外线杀菌机制之一。

  ⑤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常受多种因素(季节、年龄、肤色、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等)的影响。春季机体对紫外线敏感性较高,夏季最低。常在室外劳动的人、运动员、农民、学生、军人对紫外线敏感性低,在室内、坑道等处工作的人员敏感性高。青春期对紫外线敏感性高,幼儿及老人敏感性低。皮肤色素淡者敏感性高,肤色深者敏感性低。女性月经前敏感性高,经后敏感性低。妊娠期敏感性高而分娩后敏感性低。机体营养佳者敏感性高,差者敏感性低。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湿疹、红斑狼疮、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恶性肿瘤、卟啉症、烟酸缺乏症等的患者对紫外线敏感性升高;而慢性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系统损伤患者敏感性低下。服用不同药物后对紫外线敏感性亦不同。如维生素B1、磺胺药物、氯丙嗪、异丙嗪、灰黄霉素、四环素、双氢氯噻嗪等可增加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身体各部位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也不同,躯干、胸腹敏感性高、颜面、颈部、手足背部敏感性较低。

紫外线的病理作用

有致癌(皮肤癌)和光过敏作用(体内的光过敏剂与光线共同作用,损伤机体组织)。因此紫外线工作者应保护眼和皮肤,采用光防护剂(如苯酚类物质)或戴手套和防护眼镜。

紫外线的临床应用

分预防应用及治疗应用。在感冒、流感、百日咳、猩红热、白喉、风湿热等流行期,病人照射紫外线可使症状减轻,健康人尤其是小儿照射有预防作用。紫外线照射又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多用氩气水银石英灯管进行紫外线治疗。

治疗应用的适应症为

①内科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和肺结核病等。对肺结核患者剂量要小,逐步增加,体温超过37.5℃或咯血时即停止照射。

②外科疾病,如创伤、烧伤、皮下化脓性炎症、手术后感染、淋巴结炎、乳腺炎、丹毒等。

③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症等均可采用亚红斑量或红斑量治疗。

④皮肤科疾症,如皮肤化脓症、银屑病、玫瑰糠疹、斑秃、湿疹、白癜风等。另带状疱疹经紫外线照射后, 组织中酶的活性升高, 物质代谢增强, 炎性渗出吸收, 疱疹消退, 具有镇痛及预防继发感染的作用。

⑤妇科疾病,如附件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⑥儿科疾病,支气管炎、肺炎、佝偻病等。

⑦五官科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外耳道炎等。

禁忌证为

重症心肾疾病者、活动性结核病、光敏性疾病、中毒伴发热、急性肿瘤的局部。

  紫外线照射剂量常用生物剂量测定法计量(紫外线照射皮肤产生最小红斑所需时间为一个生物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分全身照射和局部照射,局部照射剂量常用亚红斑量(无肉眼可见红斑反应)、红斑量(有肉眼可见红斑反应)等计算。

激光疗法

  激光为受激辐射光,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点,具有热效应、机械效应、电磁效应。可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治。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热作用:主要是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的激光所引起的。热作用引起组织升温随激光能量的上升而上升。在临床治疗中利用激光热效应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激光能量。

  压强作用:激光的能量密度极高,产生的压力很大。利用激光压强治病如纹身的去除、泌尿系统结石也可用激光的压力将之击碎而排出。

  光化作用:生物大分子吸收激光光子的能量而被激活,产生受激原子、分子和自由基,引起机体内一系列的化学改变,叫做光化反应。光化反应可导致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降低或失活。

  电磁作用:激光是电磁波,其电场强度很高,可用于治疗肿瘤。

  生物刺激作用:低强度的激光照射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适当剂量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红细胞合成,加强肠绒毛运动,促进毛发生长,加速伤口和溃疡的愈合,促进骨折的骨痂生长,加速愈合,对神经组织损伤能加速修复作用,增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蛋白质的活性等。

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高强度的激光

  高强度的激光是指激光作用于生物组织后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其输出功率在瓦极以上。在临床中主要是用强激光使受照组织凝固、止血、融合和气化,或者将病变组织切除掉。

  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如食管疾患、胃肠吻合术、需手术的肝胆疾患、烧伤的切痂治疗、尿道狭窄、前列腺癌、甲状腺手术、乳房手术、颅内肿瘤手术、各种肛门手术等,以及各种皮肤科疾患如疣及疣状痦、血管病变、皮肤恶性肿瘤等。

低强度的激光

  低强度的激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加速溃疡和伤口愈合、加速骨折愈合、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且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脾的造血功能以及调节内分泌系统。

  应用于带状疱疹、酒渣鼻、多形红斑、荨麻疹等皮肤疾病,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关节周围炎、肌纤维织炎、急慢性损伤、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支气管哮喘、关节炎、宫颈糜烂、慢性盆腔炎、面神经麻痹、血管性头痛、神经痛、外耳道湿疹、过敏性鼻炎、咽炎等。

激光防护

  输出功率在500mV以上的高功率激光器对人体损伤程度较大,其可见光和近红外区的漫反射光也是危险的。

眼的防护

  眼的防护主要使用防护镜(反射式、吸收式、变色式、警告式)

皮肤的防护

  对超过阈值的激光,穿上白色工作服、戴手套,不能让激光直射皮肤,防止反射、散射光照射皮肤

  激光工作者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联合应用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后,DNA 和 RNA 的合成先被抑制而后合成加速,可以促进肉芽、上皮组织的生长和伤口的愈合。用于治疗各期压疮均有较好疗效。此外,紫外线照射还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营养,提高

  机体免疫功能。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已表明,低能量激光照射,具有良好的抗炎和组织修复功能,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携氧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肉芽组织的新生,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近几年,外学者研究发现半导体激光抗炎抗感染作用优于其他低能量激光,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炎症的渗出、充血、水肿,通过激活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力,起到抗炎、抗感染的作用,激光照射促进了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生长,并使细胞内核糖核酸及糖原的含量增加,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生长,导致新生上皮组织再生,半导体激光还能使细胞浆内 RNA 及细胞核中 DNA 含量平衡增加,促使蛋白质合成,从而刺激创面愈合。紫外线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褥疮,抗菌消炎作用好,能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且不易反复,对褥疮治疗确切有效,且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结合应用。但对于轻中度褥疮治愈率更高,治愈时间更快,提示临床护理应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科学 医学 疗法 紫外线 红外线 激光 紫外线疗法 电磁效应 不可见光 红外线灯 灰黄霉素 猩红热 风湿热 银屑病 宫颈炎 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