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列宁(俄语:Ле 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 мир Ильи ч Улья нов),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 ,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学生时代

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

1887年6月底,列宁全家移居喀山,秋天列宁中学毕业后,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反对警察制度而被学校开除,并被禁止在喀山居住。

1888年,列宁回到喀山后,在那里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

1889年5月,列宁全家迁往萨马拉城。

1891年,21岁的列宁以校外生的资格通过了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并被授予优等生毕业文凭。

成立组织

1892年,他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 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1893年8月,列宁移居彼得堡。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1894年写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对民粹派的经济政治理论、特别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全面批判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2月,他再次被捕入狱。

1897年2月,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

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从而彻底清算了 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赴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然后又到斯图加特、慕尼黑、莱比锡、布拉格、维也纳、曼彻斯特和伦敦,从事反政府的职业政治活动。在德国慕尼黑他与马尔托夫合作创办了第一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报纸《火星报》,然后先后在莱比锡、伦敦出版。期间他使用过很多别名,最终以“列宁”作为正式名。

1901—1902年,撰写了日后在俄国革命中极具影响力的《怎么办?》一书。该书明确表示反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批评党内的“经济派”路线,认为落后群体应接受先进群体的领导,要求把党建设成一个以“职业革命家”为先锋核心、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机构(即民主集中制)。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武装起义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 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906年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主席团。

1907年12月,革命失败后,列宁离开俄国,流亡在西欧的巴黎等地,在相对贫困的条件下坚持从事政治写作。为回应对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争论,他在1909年完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日后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他忙于参加欧 洲各地的社会主义集会活动,如1912年的布拉格代表会议。列宁曾在巴黎与社会主义革命者依涅莎·阿尔曼德相识,两人建立了秘密的情人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批评那些支持本国战争的社会民主党,声称第二国际已经死亡,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战争期间,他居住在奥地利波罗宁镇时,曾被当局短暂扣押。随后他于1914年搬到中立国瑞士的伯尔尼,后来又搬到了苏黎世。并且在1915年8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能取得胜利。

1915年9月,他在瑞士参加了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列宁作为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领导人,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而会议中的多数派否决了他的主张,认为应把会议纲领限制和平主义的范围之内。在第二次于瑞士的召开的反战会议中,他率领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重申主张,但最后只得到了一个妥协的宣言。

1916年春,在苏黎世完成了另一部理论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批判论敌考茨基的同时,也普及了后者在19世纪的正确观点。

二月革命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 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被彻底推翻,成立了以社会革命党和立宪民主党为主的各党派联盟俄国临时政府。同时彼得格勒也成立一个苏维埃。此时尚在中立国瑞士的列宁深知自己需要马上返回俄国,但由于邻国陷入了一战无法直接通行。尽管如此,瑞士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普拉廷积极与德国当局协商,德国也希望能利用列宁缓解同俄国在东线的战事,于是同意协助列宁乘坐由德国安排的“密封列车”回国。列宁穿越德境后乘船到达瑞典,在瑞典社会民主党人奥托·格日姆伦、图雷·尼曼等人的帮助下,他顺利经过斯堪的纳维亚,于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车到达彼得格勒的芬兰站。

列宁归国后迅速成为革命运动的领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抗议其故意拖延立宪会议选举,并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起初由于他政治上的左倾使党陷入了孤立,然而后来他的不妥协立场却使所有不信任临时政府的人把布尔什维克视为自己的盟友。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社会革命党领导人克伦斯基等则污蔑列宁是德国派来的间谍。

十月革命

1917年7月,彼得格勒发生了“七月流血事件”,俄国临时政府镇压了布尔什维克所支持的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并宣布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暂时放弃了武力夺权的想法。他潜伏至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革命斗争,8月9日离开俄国本土到达芬兰(当时处于半独立的处境),在此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9月7日,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旨在推翻临时政府的政变,后者不得不向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求援。政变最终被粉碎,而布尔什维克也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宁分析了新的形势后,9月12-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夺权的方案,并于同年10月7日从芬兰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于1917年10月24日夜间到达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起义。

革命胜利

1917年11月7日,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拥护布尔什维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于次日凌晨2点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人民委员会,并表示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立宪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即“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1917年11月8日,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统一权力

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表示立即召开立宪会议,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同时打击资产阶级反对派报刊,打压立宪民主党。但由于占当时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普遍支持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党(而大城市的工人则普遍投票给布尔什维克),结果社会革命党在立宪会议选举中以明显的优势 击败布尔什维克胜出。列宁不愿看到革命果实丧失,表示“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记步枪”,于1918年1月5日解散了在彼得格勒塔夫利达宫召开的立宪会议,并派军队驱散了反对解散立宪会议的示威者,随后称“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是反革命的口号,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立宪民主党等党派的激烈反对。

为维护苏维埃政权打击反对阵营势力,1917年12月20日,列宁提议组建了一个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任命捷尔任斯基为契卡主席。

1918年2月,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人民委员会告俄国劳动人民书》,列宁在《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中,亲手加入“资产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应编入挖壕营,受赤卫队负监视,反抗者枪毙。……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等内容,赋予契卡机关拥有不经审判便可执行枪决的权力。

1918年9月,列宁公开声称要制造一场针对资产阶级反革命的“红色恐怖”,给社会带来了恐慌。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从1917年到1922年间,被契卡绞死和枪决的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人。受打击者不仅仅是反对派的成员,还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民。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也于此时被枪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及社会民主党人纷纷谴责列宁,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派”领袖考茨基称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为“恐怖统治”,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后成为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也称列宁“成为新的罗伯斯庇尔”。

1918年1月14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完成一次演讲后,和瑞士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普拉廷共同乘坐一辆汽车,在经过一座桥上时,突然遭遇12名不明身份的枪手猛烈射击。普拉廷急忙将列宁的头部按在座位下,而他自己掩护列宁的手却被打得鲜血直流。事后契卡人员未能抓获枪击者,也未能确定杀手的身份。据后来移居国外的行刺者透露,组织这一行动的是沙科夫斯基公爵,他为这次行动赞助了50万卢布。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一位女性上前与其交谈,正在列宁回答她时,一支握勃朗宁手枪的手在三步远的近距离伸了出来,接着响起了三声枪响。第一发子弹击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他谈话的女性。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恢复意识后他拒绝前往医院治疗,因为他认为可能会有下一次暗杀等待着他,遂被迅速带往克里姆林宫。第二发子弹的位置很危险,医生无法将其取出。子弹没有刺穿左肺,但由于血液流入肺脏,情况仍很紧急。而列宁依然继续工作,身体状况

逐渐恢复。但此次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风与此有关。卡普兰是社会革命党成员。事件发生不久后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因为列宁是“革命的叛徒”。尸体被焚毁。

1938年2月,苏联当局曾一度宣称布哈林是幕后主谋,后来又在1988年2月为布哈林平反。由于暗杀过程的资料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部分学者认为真凶并非卡普兰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宁的副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有重大嫌疑。在此案和契卡首脑Moisei Uritsky遇刺身亡后,斯大林提出了要进行「公开和系统的全民恐怖……对付那些要负责的人」。

建立苏联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红军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为军事人民委员和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1918年3月,列宁领导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同年颁布宪法,将国家的正式名称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

在1920年,列宁称苏维埃政权无法离开巴库的石油而生存,苏维埃俄国遂支持阿塞拜疆的布尔什维克势力,1922年3月,这三个国家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外高加索联邦。

布尔什维克上台后,俄国和德国仍然处于交战状态。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退出一战,布哈林则认为应继续进攻解放德国,托洛茨基则支持不战不和。起初列宁方案的支持者占少数故停战决议没有被通过,而随着德国军队的推进,部分领导人改变了立场,最终于1918年3月3日,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条约使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芬兰、格鲁吉亚等国纷纷独立,使俄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激起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左派社会革命党也因此借机与布尔什维克发生分裂,于同年3月退出了联合政府。

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并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后,国内形势剧烈动荡,191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控制了乌拉尔山附近的西伯利亚铁路。同年6月8日,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在萨马拉成立了立宪会议委员会(后改称全俄临时政府),并控制了萨拉托夫、辛比尔斯克喀山、乌法一带。11月,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亚政府,又于不久后发动政变推翻全俄临时政府,自封为“俄国最高执政”。同时联合南部的邓尼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尤登尼奇,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的支持下,发起白卫军运动,对抗布尔什维克,俄国内战开始。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中央任命托洛茨基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组建并领导红军,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时代的军官,对抗白卫军运动。

1919年,西线红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击败尤登尼奇及英国舰队,东线红军在伏龙芝等人的指挥下击溃高尔察克的东路白军

1920年,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领红军击败邓尼金、弗兰格尔的南路白军。直到1920年10月,苏俄基本稳定了国内局势。

1918—1919年期间,欧 洲连续发生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等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世界局势的顺利发展的引起列宁发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乐观情绪。他预测俄国革命的下一环将是德国革命,为援助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他希望能渗透进波兰并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然后延伸到德国去支援那里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领导人毕苏斯基则希望借机建立由中东欧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瓦解苏俄以阻挡其向西扩张,遂于1920年与乌克兰民族主义领导人西蒙·彼得留拉结为同盟并派兵进入乌克兰,占领基辅。双方发生摩擦引发波苏战争。由图哈切夫斯基率领的红军在与波军进行了几轮拉锯战之后,苏军在华沙战役中被对方击退,双方于1921年3月18日签订《里加和约》结束战争。

晚年岁月

由于紧张的革命与战争,在暗杀之前列宁的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子弹留在他的颈部,靠脊柱很近,约1cm,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安全取走子弹。

直到1922年4月24日,由一位德国医生为列宁实施手术取出了子弹。 1922年5月,列宁第一次中风,右侧部分瘫痪,开始减少政务。同年12月第二次发生中风后,他停止政治活动。

1923年3月,他第三次中风后,直到去世一直卧床不起,也不能说话。

列宁在第一次中风以后,完成了一份遗嘱并交给了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评论了六位苏共的高级领导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其中对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由于同期列宁和斯大林在关于外贸垄断和格鲁吉亚事件问题上发生严重争执。

1923年1月4日,列宁又为他的口授记录作了一个补充,是专门针对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

1923年3月5日,列宁得知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被斯大林辱骂和恐吓后十分愤怒,向斯大林提出绝交。斯大林向列宁道歉,最终事情平息。

莫斯科时间1924年1月21日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会时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视列宁为良师益友的孙中山闻讯后致悼词:

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其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而坚持反共主义立场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说:俄国人民掉进泥潭苦苦挣扎,对于他们来说最坏的事情莫过于列宁的诞生,而第二坏的事情则是他的死亡。列宁逝世后,苏联政府为纪念他,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用现代防腐技术制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1920年代初,俄国宇宙主义运动相当流行,列昂尼德·鲍里索维奇·克拉辛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博格丹诺夫提议将列宁的尸体冷冻,以便将来让他苏醒。冷冻设备需到国外购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未能实现。于是计划改为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在永久展览在莫斯科列宁墓。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列宁墓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在内的不少政治人物的反对。

列宁逝世三天后,彼得格勒更名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名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所在的列宁格勒州保持原名。

有关列宁的确切死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方猜测的话题。医学专家在解剖并仔细分析列宁大脑时发现了什么?哲学副博士、畅销书《天才死后的诊断》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触过秘密档案文件,她帮助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斯皮瓦克说,列宁54岁英年早逝以后,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列宁的大脑。下 面是健康人民委员尼古拉·谢马什科院士报告中的一段话:“列宁的死因被认为是血管壁硬化(动脉硬化)。解剖证明,这是列宁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颈动脉。”斯皮瓦克说,解剖时,发现列宁的大脑状况很糟糕。列宁的脑颅组织总共只有1340克,连标准的脑重量都达不到。谢马什科院士的报告说,“动脉硬化首先影响大脑,也就是直接支配人体活动的器官”。用这位专家的话说,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宁的脑颅组织就是这种“脆弱”部位。

后来,专家就把列宁的大脑、心脏和从他身体里取出来的子弹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进行仔细研究。据斯皮瓦克说,1925年,苏联成立了专门研究列宁大脑的实验室。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没有自己的专家,只好求助于外国。著名的德国神经学家奥斯卡尔·福格特(1870-1959年)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计划,在德国制作了宏观切割仪(切割成几大块)和微观切割仪(做成3.4万个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报告。报告说,列宁的大脑结构与常人不同,这成就了他的领袖事业。列宁的锥体细胞非常发达,细胞之间的连接纤维十分有力,细胞内核也极为坚实和清晰。科学家把列宁的大脑和其他天才的大脑相比较,认为列宁的大脑质地更高。列宁前额部位的沟回比卢那察尔斯基米丘林马雅可夫斯基的沟回都要多。

为政举措

政治

主词条:战时共产主义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国内战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就导致了经济崩溃,到1921年,俄国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减少了50%。而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成为日后饥荒的主要原因。

经济

主词条:新经济政策

由于长期的内战和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粮食供给明显下降 ,而在内战基本结束之后,苏俄当局却没有及时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1921年春季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据估计期间全俄约有500多万人饿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同期的农民也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发生了反抗征粮的抵抗。比如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经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他们要求实现言论自由、解除贸易限制、重新选举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列宁派加里宁前往劝说无效后决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动。(参考条目:1921年俄国饥荒)

1920年至1921年间连续发生的国内叛乱使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自1921年3月21日开始,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余粮收集制,实施实物税;停止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放松外贸管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企经济等。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逐渐走向恢复,至1928年,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该政策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

全俄电气化

列宁在1918年就有制定国家电气化计 划的打算。

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同年,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吸收了2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了10个月的时间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简称全俄电气化计划。预计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新建30座发电厂(20座火力发电厂和10座水力发电站)。该计划于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列宁十分重视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第二个党纲”。

军事

主词条:列宁军事理论

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革命和苏联人民抵御国际帝国主义侵略 的斗争中,反复探讨了军事问题。他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理论作为研究军事的理论指南。创造性地运用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学说。

外交

对华友好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首次表示要归还中 国被占领土,“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以后,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协议及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1920年,再次声明类似主张。

但是,苏俄两次对华宣言仅仅是为了瓦解其在国际上极其孤立,而对华抛出的烟雾弹,虽然北洋政府当局多次派员与苏俄磋商,但苏俄拒不从喀尔喀蒙古退兵,亦拒不放弃中东铁路。

共产国际

列宁为了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于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发起召开共产国际成立大会。30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左派组织代表出席会议,通过《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它的成立极大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

社会

列宁反对民族主义,尤其反对基督 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他亲自撰文,阐述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希望建立免费的全民医疗体系,并十分重视提高民众的识字率。支持妇女权利,废除沙俄时代对无责任离婚的禁令,同时也允许堕胎,但反对代表性解放杯水主义,要求沙俄时代的性工作者转职。其宗教政策给予东正教很大打击,神职人员被契卡镇压,教会财产被没收,传教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

思想理论

列宁主义

善良的人们,是否应该警惕呢?

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是列宁在20世纪初形成的思想体系。列宁主义是在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订与补充。

列宁主义跟马克思主义等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如何取得政权”和“无产阶级政权如何治理国家”两个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致力于合法斗争(即在资产阶级议会中进行议会斗争),在取得政权之后可以保留所谓的民主制度。而列宁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寻求所谓的合法斗争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义化的可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在帝国主义阶段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不应当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应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即使一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仍然有必要采取专政的方式保卫无产阶级政权。

党报理论

1、党的报刊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喉舌、 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 和组织者。

2、在党报与党的机关的关系上,党报是全党的舆论机关、宣传机关,并且应在党的纲领范围内进行宣传。党报应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报必须与党的机关保持一致,并接受党的绝对领导。

3、无产阶级党报应该反映工人的利益,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

工作原则

1、党报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必须服从于党的基本利益。

2、宣传报道必须绝对真实。

3、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是坚持原则,充满战斗性的机关报。

亲属成员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出身于贫苦家庭,他靠半工半读求学,后来由于工作勤奋出色当了省的国民教育总监,在教育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列宁的母亲虽然是位家庭妇女,但她品质高尚,为人善良正直,知识丰富。他们夫妻关系亲密,相敬如宾。他们热爱孩子,又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这种家庭本身对孩子的成长就必然起着良好的作用。

他的几位兄弟姐妹也都具有同样的教养和品德。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时学习成绩优异,由于积极参与民意党谋刺沙皇的准备工作,于1887年被处死刑,死时年仅21 岁,这件事情对列宁影响极大。姐姐安娜从1886 年开始参加革命运动,多次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妹妹奥利嘉很有天分,可惜在高等女子学校读书时患伤寒病去逝了,她和列宁非常友爱,经常在一起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思想进步。弟弟德米特里学习成绩优异,是一位职业医生,从1897 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小妹妹玛丽亚,在大学读书时也参加了革命活动,成为了一名职业革命家

他的父亲名叫伊利亚·乌里扬诺夫,是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厅的视察员,数学教育家,曾担任教师。因多年从事国民教育的劳绩,晋升为省国民教育总监,并曾获得贵族称号。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结婚前住在农村,虽然只受过家庭教育,但由于她勤奋好学,后来仍然通过考试获得小学教师的称号。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曾是喀山大学的优等生,民意党人青年小组的成员。1887年3月13日,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被杀害。受到极大震惊的列宁从血的教训中增强了与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的决心,并坚定地说"我们不走这条路"。

1893年的秋天,列宁来到彼得堡从事秘密革命活动。这个消息很快就在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传开了。

克鲁普斯卡娅(全名叫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1869出生于俄国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她在学校里,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是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她听说从伏尔加河来了一位很有学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阅读了他的一本关于市场问题的著作。著作中那精辟的见解,使她大为钦佩,她渴望着能同这位新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见面。

1894年在彼得堡的一次会议上,列宁结识了这位渴望能看见他的克鲁普斯卡娅,会上列宁和大家一起探讨俄国革命应走什么样的道路,给克鲁普斯卡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她心目中,列宁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了不起的马克思主义者。 此后,每逢星期天,列宁都去给工人小组讲课,列宁常常顺路到克鲁普斯卡娅家里做客,当时,克鲁普斯卡娅在一所工人星期夜校里任教,很了解工人们的生活疾苦、意见和要求,她经常向列宁汇报学校里的情形和工人们的生活。而这一切情况,也正是他很想了解的事情,就这样他们经常见面,互相交换意见和讨论问题。有一次,列宁得了肺炎,克鲁普斯卡娅多次去看望他。这样,他们接触了解的机会就更多了。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使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逐渐发展成为了爱情。

1895年12月,列宁因为进行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克鲁普斯卡娅焦急万分,她通过地下党的帮助,先同列宁取得了联系,并且经常秘密通信。她还邀请她的一位女友,想办法去秘密会见列宁,她那位女友笑着说道:“不,你一个人去吧,他想看见的是你,不是我。”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但对于克鲁普斯卡娅来说,心里确是感到甜滋滋的。 可惜的是,克鲁普斯卡娅一连去了三次,没有一次见到列宁。列宁后来知道这事以后,心里也很难过。 列宁流放以后,她也被捕了,警察当局判处她到乌法流放三年。于是,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姬分别向警察当局提出申请:克鲁普斯卡姬让自己也到列宁的所在地流放(列宁让她也到自己的流放地去服刑)。警察当局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反复的斗争,警察当局才勉强允许克鲁普斯卡娅去舒申斯克,但必须与列宁结婚,在列宁刑满离开后,克鲁普斯卡娅还要到乌法去服满剩下的刑期。

1898年5月7日黄昏时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鲁普斯卡娅就由她的母亲陪同来到了列宁的流放地——西伯利亚东部米努辛斯克县的舒申斯克村。她们到了舒申斯克村列宁去打猎去了还没回来。 掌灯时分,列宁带着猎物回来了,老远就看到自己的房间里亮着灯光。不免有些奇怪,便去找房东打听。风趣诙谐的房东和列宁开了个小玩笑,她说:可不得了啦,村里的一个醉汉耍酒疯,闯进了你的房间,将书扔了一地,你快去看看吧!列宁听后赶紧向屋里奔去,正好这时克鲁普斯卡娅从房里走出来,他们险些撞个满怀。房东在一旁见了,笑得前仰后合,他为这一对青年恋人在苦难中相会而高兴。克鲁普斯卡娅一到舒申斯克,警察当局就威胁说,如不马上结婚,就要将她押送到乌法。他们只得立即准备结婚,可是警察当局却又故意刁难,拖了两个月才发给他们结婚证书。

1898年7月10日,由几位同村的农民当证婚人,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互敬互爱,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如果没有最大的信任,共同生活是不能设想的。他们之间曾订了一个夫妻“条约”:互不盘问。以后又补充了一条:如果互相有了意见,绝不隐瞒。不论是列宁还是克鲁普斯卡娅,在婚后几十年的生活中谁都没有违反过这些“条约”。

列宁在家里对她,总是象在革命队伍中对待同志一样体贴入微,倘若克鲁普斯卡娅身体稍有不适,列宁就非要动员她去就医不可,生怕因诊治不及时而使病情加重。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时间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1897年)
《谈谈罢工》(1899年)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1899年8月)
《我们的纲领》(不早于1899年10月)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1900年11月初)
《中国的战争》(1900年12月)
《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1901年)
《怎么办?》(1901年秋—1902年2月)
《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1903年7月)
五一节(1904年4月2日〔15日〕)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05年10月25日〔11月7日)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年11月13日〔26日)
《社会主义和宗教》(1905年12月)
《莫斯科起义的教训》(1906年8月29日[9月11日])
《约·菲·贝克尔、约·狄慈根、弗·恩格斯、卡·马克思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1907年4月6日〔19日〕)
《公社的教训》(1908年3月23日)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
《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1909年5月13日〔26日〕)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14日))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
《民族问题提纲》(1913年6月)
《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1913年9月12日〔25日〕)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913年10-12月)
《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民族纲领》(1913年12月)
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2—5月)
民族平等(1914年4月)
《关于民族政策问题》(1914年4月6日[19日]以后)
《腐蚀工人的精致的民族主义》(1914年5月)
《关于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草案》(1914年5月 6日[19日]以后)
《卡尔·马克思》(1914年11月)
《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年5-6月)
《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1916年1-2月)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1-6月)
《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1916年7月)
《四月提纲》(1917年4月)
《革命的教训》(1917年7月底)
《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
《革命的任务》(1917年9月6日[19日])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9月10—14日〔23—27日〕)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格勒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1917年11月1日[14日])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年5月5日)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1918年9月18日或19日)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0-11月)
《论“民主”与专政》(1918年12月23日)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上旬)
《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1919年5月19日)
《答美国世界新闻社驻柏林记者卡尔·维干德问》(1920年2月18日)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月—5月)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1920年6月5日)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1920年7月26日)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年10月)

历史贡献

无产阶级导师之一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他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

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先后分别用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肯定了列宁主义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中一系列重要思想,如: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党内民主建设思想等,对于当代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列宁研究尚需进一步拓展

有关列宁及列宁主义的价值,今天更需要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就目前已有的成绩而言,国内学者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思想、法律思想、党内民主思想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但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显得不够。至于国外学术界,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只是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西方学术界对列宁及列宁主义基本持否定的态度。有鉴于此,我们更需要加强和深化列宁及列宁主义研究。扬长补短,乃当务之急。目前学术界关于列宁研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不足:

第一,对诋毁列宁的种种观点回应不够。这些观点包括:“列宁是专制独裁者”、“列宁是乌托邦主义者”、“苏联解体原罪在列宁”、“列宁背叛了马克思”等。要客观地评价列宁的历史功绩,就必须对这些错误观点作出积极有力的回应。

第二,对列宁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如:列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斯大林?斯大林究竟在哪些方面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又在哪些方面背离了列宁的思想?只有说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列宁和斯大林双方都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第三,对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问题研究不够。如:毛泽东对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策略思想、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等有哪些新发展?邓小平对列宁的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等有哪些新突破?对这些问题能否作出准确回答,不仅关系到对列宁的评价,而且关系到对毛泽东、邓小平乃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评价。

第四,对列宁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及历史演进研究不够。如:列宁关于党内民主思想,晚期与早期有何历史性联系,有何实质性发展?列宁为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究竟作了哪些探索和思考?这些探索和思考对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有何借鉴价值?我们只有把握了列宁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演进过程,才能科学揭示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总而言之,列宁研究亟须进一步拓展问题域。对于以上所提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原则,力求辩证地历史地加以解读。换言之,就是要做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以现实问题作引领,通过文本的深度耕犁来发掘列宁的本真思想,并对此作出科学的阐释。

充分发掘列宁思想的时代价值

深化列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连接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桥梁与纽带。列宁的思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里取得胜利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判断,也没有过时。列宁的这些重要理论判断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政治人物 理论家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 布尔什维克党 十月革命 苏联总理 马克思主义 俄国革命 列宁主义 俄历 沙皇俄国 笔名 彼得堡大学 民主主义 共产主义 民粹派 唯心主义 批判 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