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古田县(古属福州府古田县),现属福建省宁德市下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闽江中下游北岸,古田溪贯穿全境。地理坐标为北纬26°16'-20°53',东经118°32'-119°25'。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县,素有”水电之乡“、“华侨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体育之乡”、“文化之乡”之称。古田是中国食用菌之都;水利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中国之首,古田溪水电站为中国第一个地下电站;古田曾被评为中国体育先进县和中国文化模范县。

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68.8亿元,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5876万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95990万元,下降10.0%;第三产业增加值666401万元,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852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连续四年下降,为3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五年上升,为39.5%。

历史沿革

殷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划侯官县西部置古田县(别名玉田),历属福州、长乐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第三区、第二区。

唐开成年间(836至840年),析古田县东之地合宁川添置感德场(后置宁德县,现蕉城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端拱元年(988年)古田县县治(县政府所在地)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镇。(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县城属水库淹没区,乃迁县治距旧城西南9千米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2004年撤镇改设街道)。

至清初,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南唐上里界120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120里,南至闽清岩山界50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150里,东南至侯官三仓石春界100里,西南至南平长安南里界110里,东北至宁德石棠隔界200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200里。东西广283里,南北袤550里。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划县北13都之地置屏南县,古田县北至屏南县界70里。民国时期,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县界90千米,西至南平县界55千米,南至闽清县界50千米,北至屏南县界35千米。东西长195千米,南北袤85千米,古田县总面积2450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年(1931年)行保甲制,初设区,后改乡、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始属 南平专区,划8区,辖5镇13乡。

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将县以下15个乡(镇)改设为民主乡(镇)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行政村,实行乡(镇)保甲制。同年7月,撤民主乡(镇)公所,设14个区公所(原西溪乡并入凤埔区)。8月,缩编为7个区公所,即一区城区、二区平湖、三区凤都、四区局下、五区谷口、六区沂洋、七区鹤塘。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12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0年5月,进行整编,废除保甲,实行区乡村制。区人民政府进行调整,第四(局下)区撤销,并入第一(城关)区,并从第六(永安)区划出部分辖区成立新四区,增设第八(杉洋)区。同时,增设89乡和9个街。一区城关局下,区委会设在城关,辖城内9个街道,城郊10个乡;二区平湖、凤埔,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三区凤都、桃溪,区委会设在凤都,辖9个乡;四区横洋、泮洋,区委会设在横洋,辖10个乡;五区黄田、谷口,区委会设在谷口,辖11个乡;六区永安、北墩,区委会设在永安,辖11个乡;七区鹤塘、卓洋,区委会设在鹤塘,辖13个乡;八区杉洋、大甲,区委会设在杉洋,辖12个乡。是年11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2年6月,增设第九(卓洋)、第十(凤埔)、第十一(局下)3个区公所,析古田县为11个区公所。1955年9月,以驻地命名,11个区公所即城关、平湖、凤都、横洋、谷口、永安、鹤塘、杉洋、卓洋、凤埔、局下区公所。1952年12月,城关区公所改称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撤销凤都、凤埔区公所,9月撤销卓洋区公所,古田县为7个区公所和1个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国家建古田溪水库,治所淹没,迁至距旧城西南9公里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新城东至宁德市133公里,东南距省会福州市114公里。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古田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1959~1965年先后增设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镇辖街居委会,社辖生产大队。建瓯小禄划归凤都公社。

1963年改属 闽侯专区。

1964年屏南银场塔山划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境域无大变更。

1970年划归 宁德地区。

1982年,古田县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村及农 点。

1990年,古田县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镇汶潭,最北是凤埔乡石塔山,最西在黄田镇村里,最东为大甲镇毗源;东依宁德县、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县,北邻屏南县,南界闽清、闽侯县。东西宽82千米,南北长66千米。总面积2385.2平方千米。

2000年至2003年,古田县辖8个镇、7个乡,272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新城镇、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水口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大甲镇、松吉乡、吉巷乡、湖滨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

2004年4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古田县新城镇、松吉乡、湖滨乡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

2013年5月2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古田县大甲乡,设立大甲镇。

行政区划

2013年5月2日,古田县辖2个街道、8个镇、4个乡: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水口镇、大甲镇、吉巷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政府驻地:解放路169号。下辖12个居委会,275个村委会。

2017年,古田县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镇汶潭,最北是凤埔乡石塔山,最西在黄田镇村里,最东为大甲毗源;东依宁德市,、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市,北邻屏南县,南界闽清、闽侯县。东西宽82千米,南北长66千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古田溪中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6°16'-20°53',东经118°32'-119°24'。合福高速铁路、外福铁路、京台高速公路、316、235国道、3.6、211省道公路纵横境内,闽江航道有34千米。境域面积2372.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势以东、西两侧向中部古田溪和古田水库倾斜。古田县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山、丘、岗、垅、盆谷、河谷错综复杂。石塔山雄踞西北部,天湖山绵亘于北东部,土满山纵贯中部,形成西部、中部、北部高地和东西两大谷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溪、旧镇中山山地,平湖、湖滨、松吉古田溪谷地,炭洋、张洋、昆山中山地,鹤塘、杉洋霍口溪谷地。呈两高两低地势特点。闽江沿西南部急剧下切,江畔溪流多挟涧悬瀑。其出口处在水口镇的渡口,海拔仅10米,为古田县地势最低点。古田全境相对海拔高差1613.5米,河道比降大,水流急,蕴存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气候条件

古田县境内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不甚明显,各地差异较大。黄田谷地夏季长达168天,冬季只有36天,春季85天,秋季77天;而泮洋山区夏季只有87天,冬季长达90天,春季107天,秋季81天。古田溪纵贯西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7.6℃,年降水量1579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黄田和古田人工湖周围的丘陵盆谷地带年均气温在18℃以上,为暖区;海拔在600米以上的东部、北部、西部和中部的低山区,年均气温在17℃以下,为温凉区。

水文

境内属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地表溪流密布,水系发育呈树枝状。溪河以土满山脉为分水岭,东部属鳌江水系,西部属闽江水系。县境内的溪河属山地性河流多经峡谷,急流险滩,河床基岩裸露,对地表侵蚀作用强烈。主要溪流有27条。

土壤类型

1982年开展土壤普查分析,古田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类,33个土属,耕作土壤有38个土种。5个土类中,红壤面积212.42万亩,占土些总面积59.4%,占山地面积82.5%;黄壤面积46.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9%,占山地面积17.3%;水稻土是境内主要耕作土壤,面积43.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3%;紫色土面积仅0.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0.16%,在鹤塘镇的樟厅村、前圪村呈带状分布;潮土面积公127亩,分布在平湖镇新舫村,成土田质为冲积物,多开垦耕作土壤。境内在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中属红壤带。

自然灾害

干旱

古田境内几乎每年都有干旱,尤以夏秋旱严重,持续时间长,干旱的中心地带是黄田镇,其次是松吉、吉巷等乡。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六年,三都、松峰一带大旱,田禾绝收。解放后旱情发生的频率,平均每四年一大旱。1953~1982年,发生春旱的有9年,夏旱的17年,秋旱的14年,春、夏、秋都出现旱情的有1963、1967、1971、1977年。旱情持续50天以上的特大旱年有1953、1964、1967、1977年;持续41天以上的大旱年有1962、1975年;持续20天以上的中度旱年有1961、1968、1972、1982年。

洪涝

古田洪涝主要发生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由于暴雨来势猛,强度大,加上山区地势复杂,河道狭窄,一时倾泻不及,则造成低洼谷地山洪暴发之害。黄田、水口的闽江沿岸是主要受灾区,其次是古田人工湖低洼地和主要溪流沿岸。2015年6月4日出现大暴雨,日雨量为128.8mm。全县转移152人,受灾4190人,直接经济总损失754.9万元。

台风

台风过境多在夏秋季节,当台风在本省或毗邻省登陆时,对境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中部、北部、西北部高山地区受台风影响时,风力普遍在11级左右,闽江沿岸平均在10级左右,其它地方风力在8级以下。

冰雹

古田冰雹常发生在春夏或夏秋之间并伴有狂风暴雨和雷击。移动路径有二条,其一从南平、建瓯交界处进入,经凤都乡、城关向泮洋乡方向移去,或向黄田镇方向移动;其二由屏南县进入,经卓洋乡、鹤塘乡的下三口一带向东南方向移去。主要受灾区在县西北部与北部山地,降雹最多年份达5~6次,绝大多数的年份降雹3~4次,个别年份虽然没有明显冰雹,但也有似冰粒大小的小雹。

地震

境内有文字记载的若干次地震为: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一月地大震。

清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初一日早晨地震。

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十一日南乡花山地震,暴风狂雨,山崩,民舍倒塌,男女死亡43人,有1人被风飘至3里外始落地。

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地震。

民国七年(1918年)2月11日巳初,地震1分钟。

1973年7月20日发生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6°48′,东经118°36′,在古田凤埔上坑村西部,震级3.0级。

1973年10月13日发生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6°48′,东经119°06′,在古田杉洋西南、鹤塘南部,震级2.2级。

截止2017年底,发生4级以上地震4次。2008年3月6日21时3分和57分,福建宁德古田分别发生4.1级和4.6级地震,最大地震烈度为6度。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古田县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木和阔叶林等,林木蓄积量337.9万立方米,毛竹2016.6万根,森林覆盖率61.4%。野生动物主要有山兔、獾、獭、豪猪、山羊等。主要经济作物种类:食用菌、水果、蔬菜、茶叶、林竹、油柰、马蹄笋。

土地资源

古田境内面积为237281.92公顷,其中耕地27666.18公顷,园地15320.92公顷,林地164498.50公顷,草地4140.0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884.9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202.6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462.23公顷,其他土地8106.42公顷。

水力资源

境内除闽江主干流外,还有古田溪、霍口溪和武步溪,主要溪河27条,主河道长301公里,流于面积1498.7平方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33.13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23.86万千瓦,可开发23.86万千瓦(国家办的古田溪水电站装机容量29.2万千瓦)。

矿产资源

境内矿藏,金属矿有铁、铜、铅、锌、钨、钼、稀土、银和金等;非金属矿有叶腊石、花岗石、陶粘土、硅石、泥炭土、高岭土、萤石、黄铁矿、矾灰熔岩、矿泉水、温泉等。境内矿藏开发始于宋代,经开发利用的金属矿有铁砂矿、铅、钨、锌及银等;非金属矿有陶粘土、石英沙、高岭土和正在开发的花岗石板材、叶腊石等。

人口

2017年古田县设8镇,4乡,2街道,12个居委会,275个村委会。户籍总人口42.99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180人。汉族居多,古田县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仡佬族、傈傈族、京族等民族分布。截止2018年3月28日,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12469人,约占全县人口的2.9%,其中畲族人口9192人,回族人口2424人,壮族286人,免租101人,其余少数民族人口约在百人以下,较少民族的高山族有3户7人,少数民族总人数居宁德市第五位。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古田县总人口42280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如下表:

名称人数(人)名称人数(人)
城东街道44646城西街道57578
大桥镇40801平湖镇43241
鹤塘镇39572黄田镇28073
凤都镇26403杉洋镇32091
大甲镇18510水口镇10704
卓洋乡16586吉巷乡35795
凤埔乡18355泮洋乡1044

2017年末古田县常住人口33.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6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0%。2017年末古田县户籍人口43.00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1.9%。全年出生人口6625人,出生率为13.9‰;死亡人口4979人,死亡率为6.9‰;自然增长率为7.0‰。

经济

综述

解放前,境内受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生产体制束缚,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薯、小麦、大豆为主,零星兼营茶叶、黄麻、苎麻、烟叶、花生、油菜等。林业生产主要是松、杉、竹、油茶、油桐。工业以家庭手工业居多,工场作坊少,生产规模小,主要有五金、酿造、陶瓷、造纸、制伞、铸锅、竹编、织布、印刷等。基础设施落后,解放前夕仅有公路4条(段)总长131.7公里,小型水利754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65万亩,占耕地面积30.8%。1949年古田县工农业总产值921.3万元(民币,下同)其中农业总产值920.8万元,工业总产值0.5万元。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1949年6月古田解放,即着手稳定社会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1951年,古田县实行土地改革,95%以上的土地分回到占农村人口95%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随即农民开始组织生产互助组,1952年,互助组计3294个,户数27118户。当年,古田县粮食总产量6.47万吨,比民国三十年(1941年)最高年产量的5.57吨增长19.3%,比1949年增长32.58%。

1952年,古田县人民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和管理。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和“自愿互利”原则,先私人合营,后公私合营,帮助解决产供销等问题;并加强财税控制和信贷管理,进行征粮、减租减息、平抑物价等一系列工作;对粮食、红糖、木材等主要商品实行国家牌价。中国人民银行古田县支行,把加强银行综合信贷计划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年开始在城乡组织信用合作社。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生产迅速发展。1952年与1951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20%,财政收入增加6.3倍。

“二·五”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9年,古田县兴办国营炼铁厂3个,各公社、大队亦竞相建高炉、办炼铁厂,炼出土铁每吨亏本370元。是年,仍未摆脱高估产偏向,统计国民生产总值为4535万元,比1957年增38.6%,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89.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加2.5倍,基本建设投资2617万元。但是,这种急躁浮夸的“跃进”,打乱经济平衡,导致国民经济畸型发展。同时,农村实行公社化,生产瞎指挥,取消农民家庭副业,加以自然灾害,导致1959~1961年出现经济困难,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减产。城乡居民月人均口粮最低时仅10公斤左右。整个国民经济滑坡,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减15.4%,其中农业总产值递减15.9%,工业总产值递增5%。1961年,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7.1万吨降至4.99万吨,其中1958年水库淹没耕地3.74万亩,损失产量1.28万吨。

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开始取消“公共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和副业生产。同时压缩基建投资,工业企业经过“保、停、转、压、放”,大部分经济效益低的炼钢厂相继下马,扭转了经济畸型发展局势。1965年,古田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17.3%,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2%,农业总产值增长48.9%。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国民经济受到社会动乱的破坏而急剧恶化。1967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7.4%和8.4%,1968年又分别比1967年下降8.7%和8.5%。1969~1973年,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工农业生产,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国民经济收入有所回升,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3.4%。而1974年批判所谓“复辟回潮”,使国民经济重遭破坏。是年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上年的18.3%降至3.8%;国民收入增长率也由上年的18.6%下降3.4%。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实行整顿,古田县经济建设相应得到重视。是年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4%、6%。1976年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大批“唯生产力论”,又把经济建设搞乱,社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4%,国民收入也比上年下降12.1%。

“文化大革命”十年,国民经济起伏倒退。古田县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0.7%,国民收入年均递增率-0.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1994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社会逐步稳定的局势下,古田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调整。农业方面,致力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工业生产也进行初步调整。工厂、交通恢复正常生产和运转。1977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4.7%,粮食产量增长12.1%;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4%。60%职工工资间隔10多年没有上调,得到不同程度增加。

1985年与1979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1.24亿元增至2.78亿元,增长124%;农业总产值由4201万元增至1.65亿元,增加3.93倍;工业总产值由8195万元增至1.13亿元,增长37.59%;粮食总产量由12.32万吨增至12.65万吨,增长2.67%;财政收入由526万元增至1407万元,增长167%。

1986~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银耳年产量均保持在2100吨左右,有50%以上农户从事该项生产。香菇年产量保持在3000吨左右,有80%以上的农户从事香菇生产。“七五”期间,农业总产值从1.02亿元增至2.45亿元,增长22.6%,年均递增率达4.1%;粮食总产量提高12.4%。

“七五”期间,古田县工业总产值由12784万元增至18517万元,增长44.85%,年均递增5.5%。

“七五”期间,古田县社会总产值由2.9亿元增至5.5亿元,增长28.8%,年均递增5.2%;财政收入由1407万元增至3750万元,增加1.7倍。

1994年,社会总产值19.7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9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6倍和0.8倍,年均增长27%和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76元,比1990年增加0.8倍;财政收入7272万元,比1990年的3750万元增加0.9倍,年均增长18%。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8571万元,比上年增长10.3%。第一产业增加值359579万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92150万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506201万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46842万元,增长9.4%。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2:40.8:32.0调整为25.7∶42.3∶32.0,第一产业比重回落,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55元,比上年增长10.1%。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8267万元,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5876万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95990万元,下降10.0%;第三产业增加值666401万元,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852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连续四年下降,为3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五年上升,为39.5%。

第一产业

古田“地衍田广”,“民务稼穑”,国民经济向以农业为主。盛产稻谷、甘薯、黄豆,果茶种植、畜禽饲养可观,有秫米、春大豆、油柰、水蜜桃、黑猪、黑番鸭等特产。长期受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加以天灾人祸,农业发展缓慢。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920.8万元;粮食总产量5.02万吨,平均亩产82公斤。

1957年农业总产值1619万元;粮食总产量7.22万吨,比1949年增长43.9%,年递增6.3%,平均亩产100公斤。1958年因“大跃进”失误,兼以随后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困扰。1961年农业总产值降为1618万元,粮食总产量降至1949年水平。196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957年水平。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其间5年减产,1976年粮食总产量8.03万吨,年递增仅1.26%。

1990年,农业总产值2.02亿元,比1949年增加22倍,年递增7.8%,粮食总产量14.39万吨,平均亩产311公斤;食用菌产量5652吨,水果产量7387吨,淡水鱼产量747吨,分别比1978年的10.92吨、275吨、184吨、80吨,增加0.32倍、19.6倍、40.2倍、9.3倍。

1994年农业总产值6.56亿元,比1990年增长123.24%,年均递增16.5%,其中食用菌产值和水果产值分别达2.18亿元和4380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3.2%和6.7%。

2012年农业总产值52.3亿元,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71家,新增福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个。

2014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617773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490984万元,增长4.4%;林业产值36461万元,下降7.3%;牧业产值35268万元,增长8.3%;渔业产值35662万元,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398万元,增长7.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4790亩,下降0.5%;粮食总产量141729吨,下降0.8%;蔬菜产量106312吨,增长0.8%。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食用菌产量94889吨、水产品产量19258吨、木材产量168577立方米、肉类产量14122吨,分别增长3.3%、5.5%、3.4%、13.4%。

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3.5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58.73亿元,增长4.9%;林业产值3.26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5.37亿元,增长7.7%;渔业产值3.77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9亿元,增长5.3%。

第二产业

殷周时代,杉洋乡一带已有制陶。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出现酒曲等作坊,冶炼、石作、泥作、木作、木雕业亦逐渐发展。北宋建隆至开宝年间有土窑烧制砖瓦。南宋“产铁之务”,占全国10%。元代中叶有造纸作坊。明代又有纺织、炼铁、制粉干、豆腐等行业。清代有印刷业等。民国时期兴建茂洋布厂、瑞源织布局、电灯有限公司、五二一印刷所、纸业生产合作社等。1956年古田县基本完成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年底共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59个、公私合营企业11家,创办地方国营企业7家。1957年,古田县工业总产值596.65万元。

1958年“大跃进”期间,盲目兴建地方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1565家。1961~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社队工业下马,地方国营工业缩为21家,集体工业29家,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古田县职工6597人,工业总产值2770.15万元,利润50.3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199元/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古田县工业生产混乱,乃至停工停产。1970年后稍有整顿,工业生产取得一定恢复和发展,兴建化肥、制药、松香等地方国营企业。1978年,古田县职工8007人,工业总产值9166.10万元,创利润150.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万元/人。

1990年,古田县工业企业1209家,职工9998人,工业总产值12994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34526万元的37.6%,比1978年9166.10万元增长41.76%,全员劳动生产率1.3万元/人;出口创汇2141.3万元,占当年古田县工业总产值16.48%,比1978年增长80多倍;创利润864.8万元。

1991~1994年,四年间共吸引外资768.3万美元,发展外向型企业34家。1994年,古田县工业总产值8.71亿元,比1990年1.85亿元增加2.9倍,年均递增40.8%。1994年,古田县乡镇企业总数从1990年3960家增至11407家,总产值达8.81亿元,比1990年1.34亿元增加5.6倍,年均递增60.2%;1994年,上交国有税金2309万元,占古田县财政收入的31.8%,比1990年增加3.3倍;利润2654万元,比1990年增加2.6倍。乡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67.7%。

2012年工业总产值140.5亿元,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3亿元,增长30%。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亿元,比增63.5%,农户投资2.8亿元,比增10.8%。

2014年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982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增加值5062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7409万元,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0164万元,增长15.5%。

2017年古田县工业增加值486639万元,同比下降1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852万元,下降44.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7亿元,比上年下降44.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控股企业0.59亿元,下降51.6%;股份制企业8.51亿元,下降3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46亿元,下降39.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4.35,比上年下降27.0%。

2017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9912万元,比上年增长9.1 %。古田县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44317万元,增长50.5%。

第三产业

古田旧城向为境内商业中心,明万历年间,有大街、后街、县前街、后横街、坊横街等集市,经营杂货、酱园、京果、药材、烟酒、糕饼等商店数百家。西路黄田、谷口、水口濒临闽江,上通延平(南平),下抵省会,商民鳞集,为一县大商阜;东路大桥、鹤塘、杉洋与闽侯、宁德、罗源县为邻,地广民众,颇成集镇;北路平湖物丰途通,商贾争赴。清代,城乡商业逐臻畅旺,从商、兼商者约十之二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平湖商务分会成立,商业从零星的个体经营开始向有组织的联合经营方向发展。

民国五年(1916年)县商会成立。民国二十五年平湖、水口分别成立杂货、鱼货、酒业、红曲、药材、屠宰业等同业分会。时输出商品主要是茶叶、土纸、木材、大米、笋干、红曲等,输入商品主要有食盐、棉布、海产品、药材等。抗日战争期间,道路被毁,交通受阻,商业发展受到影响。解放前夕,通货膨胀,商业凋敝,旧城较有规模的商店仅30多家,小商小贩200余人。

1951年,个体商业近800户,商品零售额4万元。1953年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卖。1954~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壮大为市场主体。195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565万元。1958年,县城迁至新城后,在新城十字街的东、西、南三面建起棉布百货、糖烟酒副食品、农资、医药等商场(店),十字街成为古田县最繁华的商贸中心。

1986年,古田县商业户3311户,从业人员4104人,比1956年增3.2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968万元,比1956年增8.2倍。1990年,古田县商业户增至3861户,从业人员737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047万元。

2012年古田县共签约项目31项、总投资60.2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57.9亿元;已动工18个、动工率58.1%。

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2458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635742万元,增长37.0%;农户投资36716万元,增长9.4%。

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45亿元,增长10.1%,其中限上零售额完成33.3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46.1%。

2017年古田县外贸出口完成11.41亿元,增长21.4%;食用菌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年出口9.53亿元人民币,增长29.5%,占宁德市食用菌出口94.8%;古田县全年对接内外资项目19个,总投资96.05亿元,履约报批率84.2%;实际利用外资完成710万美元,增长7.3%。组织11家外贸出口企业参加南非、法国等国际食品展会,利用展位数22个,举办了多场商务洽谈推介活动,累计达成合作协议1000多万美元;为外贸出口企业争取出口信用保险、境外参展、中小企业开拓等补助奖金338万元。

社会

教育

古田于五代南唐(约955年)创办蓝田书院,为民间办学之始。宋景德二年(1005年)首建官办县学。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难古田,先后在城乡书院讲学,尊儒尚学之风日盛。宋代考中进士者达161人。元、明、清三代有史籍可考的有私办社学5所,书院20所,私塾开设更为普遍。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英美教会先后在古田创办6所教会学校,光绪二十七年起,县署及地方人士先后创办4所两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两等小学堂10所,学生600余人。其间,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继起步。

民国初期,推行新学制,各乡镇普遍办起小学,原6所教会学校发展为附设小学的初级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办县立中学,民国十八年创办聋哑特教班,为全省第一所聋哑学校。民国三十六年,华侨和地方人士集资创办玉田高级中学。至解放前夕,古田县计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101所;中小学教师224人,中小学生5005人,平均270人/万。有赴美、日等国留学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30多人。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公办私立及教会学校,予以整顿,重新命名。并兴办冬学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大批工农子女得以入学。1953年,扩大原有学校规模,兴办许多小学,成立小学辅导区,改变管理体制。1958年,古田迁城,对中学再度调整,重新布局。至1966年夏,古田县计有中学6所,小学664所;中小学教师1638人,中小学生47945人,平均1957人/万。同时大力发展工农业余教育,扫盲工作成果显著。古田秀峰乡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无文盲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一度停课,1969年复课后,学制缩短为4年;小学教学秩序被打乱。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推行“斗、批、改”,“开门办学”,强调劳动,轻视文化知识。教育质量下降。

1977年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古田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展。1985年3月,古田县获得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6年,国家教委授予瑞岩小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86年1月,经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派员检查验收,确认古田为扫除文盲县。各中、小学致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四有”新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至1990年,古田县计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小学280所,初级小学407所;中小学教师3649人,中小学生60965人,平均1519人/万。古田县幼儿入园率达47.84%。1977~1990年,中学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2790人,考入中专的3766人,合计6556人。

2014年3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50人,在校生785人,毕业生402人,专任教师99人;2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招生18人,在校生197人,毕业生11人,专任教师60人;25所普通中学校共招生4324人,在校生13655人,毕业生4947人,专任教师1662人;38所(教学点35个)小学校共招生3641人,在校学生19077人,毕业生3011人,专任教师1434人;49所幼儿园共招生4053人,在校生10214人,毕业生3858人,专任教师5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02%;初中入学率97.9%。

2017年1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73人,在校生1390人,毕业生518人,专任教师71人;2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招生12人,在校生149人,毕业生21人,专任教师64人;24所普通中学校共招生4416人,在校生13210人,毕业生4303人,专任教师1544人;36所(教学点32个)小学校共招生3540人,在校学生20533人,毕业生3005人,专任教师1501人;49所幼儿园共招生4778人,在校生11962人,毕业生3836人,专任教师60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入学率99.9%。

科技

殷周时代,先民已能制陶,使用石斧、石锛等工具。隋代即有香菇种植。唐宋时,酒曲酿造、炼铁、造纸、建筑等行业兴盛,出现不少能工巧匠。元代开设惠民药局、麻风院。明代纺织、制粉干、豆腐等行业兴起,推广植桑养蚕。清代始兴印刷、刻印、制伞行业,设电报局,西医传入,中医发展,且名医辈出。民国时期,电力、衡器、竹编、制鞋、裁缝、糕饼等行业发展,印刷、铁器行业较为发达。1990年,古田县有公办科技机构5所,民营科技机构23个,自然科技专业人员1360人,群众科技人员3308人,获各级科技成果奖73项(次),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36项次。

2014年依托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开展“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20个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推广“五新”技术5项,高压灭菌、自动拌料装袋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组织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已成功立项国创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市级计划项目4项,共获得上级科技部门项目扶持资金205万元。征集食用菌、茶叶、水果、节能环保新技术等各类县级科技项目20多项。全年专利申请为91例,其中:发明25例,实用新型32例,外观设计34例。授权为42件,其中:发明5例,实用新型23例,外观设计14例。

2017年申报2018年星火项目1项,区域发展项目1项,省级创新补助券项目1项。推荐6人申报福建省科技特派员,5人获得认定。全年申请总量140件,其中,发明35件、实用83件、外观22件;授权总量79件,其中,发明9件、实用56件、外观1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为16.7%,专利授权量增长率为40.5%。

文化

自唐建县时,民间文化就开始兴起。五代至清末,文人著述颇丰,代有名家。宋林用中之理学,明张以宁之诗文,清曾光斗之书法,皆负盛名。民国时期,有诗社联吟活动,并且成立县民众教育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现代文艺创作崛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杜运燮曾饮誉中国诗坛。

2014年末古田县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个,电影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个。举办“文体活动进社区,欢欢喜喜盛丰年”新春系列、“庆祝五一晚会”、卢捷油画作品展、黄祖湖书画篆刻展、清廉颂书画摄影展等文艺演出与展览22多次。县闽剧艺术中心创排《仕女图》、《相思曲》等3部新戏,组织各类演出近300场。青少年艺术中心全年办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1400多人次。组织县文化馆、图书馆、闽剧艺术中心到下洋、罗华等5所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扶贫,到凤埔等乡开展送书下乡、到杉洋、水口等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全年借阅图书71350多人次,76330册次。

2014年末县级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3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县级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6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5.1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3万户。

2017年末县级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3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0%。县级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6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54万户。

卫生

古田县中医历史悠久,元末创建惠民药局,明初设医学训科员。医疗全赖中医坐堂施诊或流动行医。历代有名医。民间重草药治疗常见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西医传入,创设医馆对外开诊。民国时期,西医逐渐发展,主要医疗保健单位有怀礼医院、县卫生院、麻风疗养院等3家,私人诊所36家。古田县医务人员近70人,其中西医士31人。平均每万人仅有医务人员4.1人。医疗设备简陋,农村缺医少药。鼠疫、霍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及丝虫病、甲状腺肿等地方病为害甚烈。

解放后,发展西医,发扬中医传统,倡导中西医结合。50年代初,有医务人员332人,床位145张。1958年,建立县、公社、大队三级医疗保健网,成立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通过数年持续开展除害灭病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先后消灭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60年代,健全公社、大队保健院、站,培养中医药人员,充实西医队伍,至1966年,古田县医务人员577人,床位375张。70年代,兴办大队合作医疗站202个,培养赤脚医生415人;消灭丝虫病。至1990年,县内基本消灭麻风病。古田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9家,乡(镇)卫生院14所,村卫生所315个,批准个体开业诊所58个。各医院备有大型医疗器械268种,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18人,床位616张,平均每万人27.95人,15.4张。

2014年末古田县卫生系统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6个,其中县级9个,省属企业职工医院1个,民办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年末共有卫生医疗机构人员数1448人,其中执业医师302人,助理执业医师65人,注册护士532人。年末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1313张。

2017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7个。年末共有卫生医疗机构人员数1705人,其中执业医师330人,助理执业医师72人,注册护士643人。年末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1419张。共引进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27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年全县普通人群签约数20.7万份,签约率48.0%。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村所共177个,目前已完成58个。统计年出生人口的政策符合率96.3%,出生人口性别比104.95,均居宁德市第一位;规划县医院迁建工程、精神病防治院迁建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民营医院建设工程等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将在2018年开工。

体育

古田民间传统体育主要有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气功、棋类等项目。唐天宝年间(742~755年),部分寺院武僧日夜习武。宋代习武之风日盛。明末清初,旧城、谷口、水口、平湖等地赛龙舟初具规模,每逢春节、元宵及喜庆等节日,舞龙、舞狮为重要活动项目。清末至民国初,尤尚南少林派龙桩拳,体操、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传入古田,学校专设体育课程开展体育活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设体育科,举办首届体育运动会。民国二十九年建县体育场,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1952年举办县首届工人运动会。1954年古田县广泛开展工间操(包括广播操、生产操和练功十八法)活动。此后,农村民兵营、团支部利用农闲组织开展球类、田径、射击等活动,中学和部分农村还推行“劳卫制”。1956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62年创办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城乡组织30多个业余篮球队。1972年县少体校开办游泳、射击、体操、乒乓球等培训班。至1990年,古田县有体育协会组织8个,基层分会282个;举办县体育运动会6届,工人运动会7次,农民运动会5次,中小学运动会14次,聋哑人运动会2次,老年人运动会1次;为国家队和省队培养、输送运动员18名,获世界和亚洲地区比赛冠、亚军计16人次,获全国比赛金、银、铜牌计21人次,获省级比赛第一、二、三名计343人次。是年,古田县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2014年向省体工队输送1名队员,省体校输送2名队员,市体校5人。组织参加宁德市少年儿童举重锦标赛,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四名;参加福建省少儿游泳冠军赛暨十五届省运会选拔赛,22名运动员全部入围省运会决赛;参加第十五届省运会体操比赛获得2金6银5铜的较好成绩,谢宇聪获得男子个人小鞍马第一名、吊环第二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古田籍运动员翁巧珊获得亚运会、亚州沙滩运动会比赛帆板金牌。

2017年举办“新春杯”乒乓球公开赛、2017年古田县“庆三八”气排球比赛、2017年古田县“六推进”百队百场千人篮球周末赛等。承办了2017年福建省青少年皮划艇、赛艇锦标赛、2017年宁德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并完成场地建设。

交通

古田地处闽东北交通要冲,陆路水路古来兼有。唐宋以来有省际古道2条,县际主干道4条,县内古道纵横交错,遍布村落之间。水路有县境西南部的闽江和古田溪。唐代已有小舟载客货往来于福州与南平间。清末,民船业兴起,水口、谷口、湾口、平湖等地船民置船运输,航行于闽江和古田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境内第一条公路古谷公路修通,民国二十七年,福古瓯公路建成。民国三十三年,轮船航运业起步,古田人经营的福州平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轮船27艘,承办福州至尤溪口客货运输。

解放后,1956年首建古屏公路境内段,1958年修通大东公路,1967年实现社社通公路。至1990年,古田县有公路89条,总长726.2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30.45公里,有241个行政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同时,各种机动车辆与年俱增。至1990年,古田县有各种机动车3537辆,其中大、中、小型客车298辆6025座位,年客运量662.75万人次,周转量21690万人公里,比1953年客车1辆30座位,年客运量2万人次,周转量72万人公里,分别增加298倍、200.8倍、331.4倍、301.2倍;货车529辆1826吨位,年货运量123.07万吨,周转量6578万吨公里,比1953年货车8辆24吨位,年货运量1.8万吨,货运量64.8万吨公里,分别增加66.1倍、76.1倍、68.37倍、100.6倍;拖拉机1296辆,农用运输车313辆、摩托车932辆,其它机动车219辆。

2011年12月30日上午,省道304线宁古二级路古田段通车。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共有25个车次经停古田北站。

2015年12月18日12时,京台高速公路建(瓯)闽(侯)段正式通车,驱车从福州到古田只要40分钟。

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05660万元,比上年增长8.6%。古田县拥有客货车605辆,其中,货运439辆,完成货运量194.7万吨,货运周转量38447.2万吨公里;拥有客车166辆,其中出租车72辆,完成客运量526.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4794.2万人公里。古田县通客车行政村达到270个,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8.2%。

2017年水路完成货运量84.39万吨,货运周转量7448.30万吨公里;客运量33.0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22.17万人公里。

名胜古迹

临水宫

临水宫坐落在古田大桥镇中村,福州至古田公路114公里处,距县城39公里。临水宫是一座风格别致的仿唐代宫殿建筑,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后经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占地面积911平方米,至今已有1200 多年的历史,是分布国内外各地临水宫的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山牧场

位于古田、屏南、建瓯三县交界处,离县城60多公里。牧场现有面积3万多亩,可发展至10万亩,被誉为“北方少有,南方仅有”的高山牧场。仙山牧场属山地缓坡稀树草场,平均每亩有黄山松15棵左右,千姿百态,令人称奇。仙山牧场海拔941-1472米,场部海拔1260米,坡度15-30度,年平均气温13°C,极端高温31.5°C,极端低温-12.5°C,无霜期220天,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相对湿度58%-90%,常年流水的山涧有20多条,素有“花溪”之称。山上云雾天气多,湿度大,水源充足,牧草丰茂,盛产竹笋、蘑菇、蕨、草莓、棘胸蛙、“坑头婆”鱼等山珍。

溪山书画院

溪山书画院:五十年前,古田旧县城东北郊外两溪交汇处的沙坂高地处有座建于宋淳化二年(991)的溪山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匾曰“溪山第一”,曾圮于水,明清两代曾重建、重修,清代每年盛夏这里是诗人雅士吟哦之所,1952年为大水冲毁,1958年建古田溪水库,溪山书院旧址亦随之沉入湖底。2002年在原溪山书院不远处的翠屏湖后垅后岛建起溪山书画院。

兰溪石拱桥

兰溪石拱桥位于吉巷乡兰溪村西北约2000米处,始建于大宋嘉定年间,桥长约20米,宽约2.5米,用青石垒砌,路面的石板条上刻有造桥的年月,桥面离水面约15米,没设栏杆,显得十分险峻。

翠屏湖

古田翠屏湖位于福建省会福州的“后花园”古田县城东郊,距城区3公里,距福州2小时车程。1958年,国家在此兴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中国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筑起长412米、高71米的大坝蓄水,淹没了逾千年历史的古田旧县城,形成了水域面积达37.1平方公里、蓄水量为6.41亿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

古田极乐寺

古田极乐寺坐落于翠屏湖畔的极乐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明天顺年间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毁于倭寇。隆庆四年(1570年)建法堂山门,天启五年(1625年)建方丈室。这里 曾经是历史上“福建兵变”十九路军抵御蒋军的指挥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毁于战火,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经爱国高僧圆锳法师(中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古田平湖人)募缘重建。寺内有放生池、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地藏殿、方丈室和新建的圆锳法师纪念堂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寺门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的“极乐寺”三字,两旁有“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对联,为圆锳法师墨迹。大殿门顶悬挂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极乐寺”牌匾,寺内藏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三尊佛门中罕见的古铜佛像和一尊由缅甸佛教届领袖于20世纪初赠送的白玉释加牟尼佛像,镌刻精致,保存完好。

古田吉祥寺塔

古田吉祥寺塔位居福建十大名塔之一的古田吉祥寺塔原在旧城吉祥寺门前, 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蓄水库,按原形迁建于新城松台狮公山。该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两度重修。后因雷霆震撼,塔身欹斜,民国二十四年雪峰寺主持圆锳法师捐募重修。塔为实心石构,通高25米,基宽7.7米,八角9层楼阁式须弥卒底,基层八角雕有八尊武神,2-9层第层八面均设佛龛,内雕座佛,佛龛两边石雕各种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造型淳厚古朴。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保护碑一块。1984年福建省政府拨款增建八角石构护栏,保存完好。

著名人物

古田县人才辈出,代有名人。自宋至清,还有登进士榜者181人。民国二十七年春,古田县有红军、游击队员和爱国志士231人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为抗日而阵亡将士计70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更有诸多英贤,如荣获奥运会射击比赛铜牌、银牌的运动健将黄世平,中国首批培养的十八位博士中最年轻的数学博士王建磐等。

姓名生卒年份人物简况
刘疆不详率众垦荒,创邑有功,被后人奉为“拓主”。
陈靖姑不详带孕消灾而以身赴难,被世代尊为临水夫人。
林用中不详从师朱熹,嗜学不倦,遂成理学大家,被朱熹视为畏友,有《东屏集》问世。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号翠屏山人,27岁中进士,曾任过元朝翰林侍讲学士、明朝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出使安南(今越南)归途中劳累交加卒于途中,明太祖下旨赐葬古田县城
李若初1893-1974名景沆,号凤林山人,古田杉洋人。先后执教于霞浦、福州等地中学及南平师专、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精书画,工诗词,善篆刻,尤以书法著称,真草隶篆样样出色,乃现代书法名家,许多佳作为世人珍藏;1960年文化部举办中国书法大展赛,其狂草中堂一幅,名列第六。
余正健不详-1717官至顺天府尹,操守清廉,致力除奸减讼,被赐为“天下师表”。
甘国宝1709-1776历任台湾总兵,镇守海疆,体恤兵民,台湾同胞为其建祠设祀。
林朝聘1803—1841父林承昌,嘉庆十三年任台澎挂印总兵。朝聘青年时慷慨有才略,道光十五年(1835年)援例考选从九品,分发浙江衢州府司狱;林朝聘代理浙江余姚知县,当英军陷宁波犯余姚时,只身赴英营斥退敌舰,诚为“忠勇可嘉”。
曾光斗不详主讲福州鳌峰书院十余年,工诗善书,名噪闽中。
刘祥兴不详组织武装暴动,怒杀了洋教士,史称华山教案,又称古田教案。被载入中国近代史册。
李黎洲1898-1977字伯羲,古田大桥人。闽东著名的进步文化人,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组织,拥护北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大力传播宪政思想;1944-1946年,历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省教育厅厅长,1948年-1949年,积极参与“民联”活动,筹建福建“民革”;后为省政协撰写大量文史资料。
圆瑛1878-1953中国近代佛教领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连续数届当选主席,法师一生为团结全国佛教徒、促进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陈立痒不详试制成功中国首架双翼水上教练机的飞机设计师。
王历耕?-1977中国著名的泌尿科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永久会员,国际(比利时)外科学会会员
林宪杰不详率部参加淞沪抗日之战的爱国将领。
雷贤钟1903-1984开拓中国橡胶事业的爱国华侨。
陈心陶1904-1977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的寄生虫学教授。
杜运燮1915-2002九叶派诗人。
资料来源:

名优特产

古田银耳

古田银耳作为传统的保健食品,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结构符合现代人的消费潮流。国内外市场上的银耳80%以上产自“食用菌之乡福建省古田县”,1998年古田食用菌产量达1.8万吨(干品),总产值近4.2亿元,其中银耳产量8000吨,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称号。“古田银耳”证明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批准登记注册,古田银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古田县共开发30多个菌类,共有23家民营食用菌科研机构,90多家食用菌菌种场。古田县是中国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最广的食用菌生产大县。

宁德竹编

竹编是宁德地区各地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以古田、宁德、屏南、寿宁等县(市)为最。古田竹编早在20世纪30年代制作的竹枕在国际万国展览会比赛就获优等奖。1959年古田竹编的花篮、花筐、提盒等被编入《福建工艺美术选集》。宁德竹编的产品有瑰丽花篮、竹蝶、角目提篮、“猫盒”、玉青花插等近百种。宁德马记竹枕是宁德三大传统竹艺品之一,形成方矩状,柔软富有弹性;并以黑白蔑条拼织出吉祥字画图案,甚为典雅。

古田红曲

古田红曲为食品工业中起发酵、防腐、生香、染色等作用的添加剂与佐料。以古田所产最佳,故称。该曲呈颗粒状,暗红色或鲜红色,质轻,曲粒端部有放射状的数条生物红色素,有特殊香味,置水中悬浮水面而不下沉。按其发酵时间、重量、色泽分为库曲、轻曲、色曲、市曲4种。红曲对人体有药理功效,能消食、活血、健脾、益胃,治跌打损伤、妇女血气病及产后恶露不尽等症。

古田油柰

古田油柰是福建省名、特、优水果。油柰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利尿、润肺、消积食、开胃健脾等保健功能。1989年省科委将古田油柰列入星火计划的发展项目;1992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将古田油柰拍成科教片-《八闽佳果-古田油柰》向全国播放;1993年9月国家科委授予在柰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做出贡献的古田县农业局经作站“国家科委星火三等奖”;1995年2月古田油柰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古田油柰》产品标准由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1999年国营古田湖滨茶场生产的油柰获得“绿色食品”称号,并于2001年5月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马蹄笋

竹笋在宁德山区一带均有,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古田县黄田镇和水口镇一带的马蹄笋闻名遐迩,其笋个大如拳,质白清脆,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笋。

古田香菇

古田香菇是宁德地区一大特产。其中以古田县人工栽培香菇为最。它原系野生食用菌,可蔬可药的山中珍品,古田首创露天袋栽香菇,产品畅销国内外。

柿丸

柿丸是古田县特产。为驰名八闽的干果之一。柿丸甜而不腻,并含有较多的磷、钙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清肺、止咳、补血的功能。

杏鲍菇

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是古田县开发的珍稀菌种,2000年古田县栽培2000万袋,产量1000吨。

古田脐橙

“纽荷尔”脐橙原产于美国,由华脐芽变选育而来。1992年由古田县科委名优水果场从外地引进。经过十多年来在古田县试种、示范和推广证实,“纽荷尔”脐橙已完全能适合古田县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该脐橙树势生长旺盛,枝梢短密,叶色深绿,果色橙红,果面光滑,果实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多为闭脐,果肉细嫩而脆,味香汁多,口感清甜,平均单果重300~350克,大者达750克以上。

古田水蜜桃

古田水蜜桃栽培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距今300余年,当地群众自古就有种植水蜜桃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古田水蜜桃多分布于翠屏湖畔,兔耳岭风景区附近土肥水甜,所以桃子就甜。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