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墓室,指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其结构随时代变迁而异,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于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汉代为中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解释

1、犹墓庐。

2、犹墓穴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

结构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於葬礼重视的象徵。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中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于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於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於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於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 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相关信息

钦广墓被盗墓贼搅得天翻地覆,同为明代墓葬,仅有不到百米之隔的许公墓墓碑与供桌下方也有被破坏的迹象,但墓室却是坚不可摧,数百年来完好无损。不是因为传说不够动人,而是得益于墓室与墓碑相距2.6米的特殊墓葬结构,使古墓侥幸逃过一劫。该墓葬位于钦广墓山岗的西南方位,坐西朝东。墓碑依旧立着,上刻有“明石泉许公、慈肃张氏墓”字样。考古人员在两天前就开始对墓葬四周进行清理,发现供桌和墓碑下方都是深土,不见墓室的踪影,差点误以为是座假墓。

后又用洛阳铲在墓碑后方进行大范围钻探,终于在距墓碑2.6米以外的地方发现三合土。经钻探发现,地表下的墓室范围有0.8米—1米深,长3.8米,宽3米,呈“凸”字形,墓室顶上方夯筑了一层约有30厘米厚的三合土。

考古人员从墓室上方的三合土着手,进行挖掘,大约接近中午时分,墓室的前室首先呈现在眼前,这是一个正方形口的小墓室,里面摆放着墓志铭和一套锡制的冥器。由于墓室从未遭到破坏,墓志铭与冥器原封不动,相当完整,比以往的墓葬更具研究价值。红砖墓志铭立在正中,由两块正方形红砖相叠而成,四周用白灰封边,再用铁丝打十字捆绑。正文被夹在里面,防止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模糊,只能看到外面用毛笔书写的“明许公张氏圹志”七个字,与墓碑上的墓主身份一致。墓志铭前方是一整套锡制的冥器,太师椅和供桌在正中间,北边是非常精致的架子床,连挂蚊帐用的架子都清晰可见;南侧有炉灶和小桶;两侧还有许多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器具,共20件左右,与上个月翔安郑坂村赤山尾明代崇祯年间古墓中出土的冥器几乎一样,但是前者的排列顺序已被扰乱,此次出土的依原貌排列,生动再现了当时日常生活用具的陈列摆设。

这是一个夫妻合葬的双室墓,包围墓室的三合土异常坚固,考古人员动用了钢钎、铁锤等工具,从中午1时许至下午近4时,才将西侧墓室外夯上的三合土完全去除,露出红砖。墓室是红砖砌成的,券顶由扇形砖砌成,封门墙和墓壁均由长方形红砖整齐堆砌,墓室四周还加固了三层方砖,最后用三合土夯实,密封性非常好。所用红砖质地上乘,是闽南民居中常见的雁字砖,上面的花纹成“人”字形。

将封门砖逐块卸下,很快看到了里面的棺木,棺木保存尚算完整,整个形状都在,但漆皮粉化了,木头也烂了一半,一经移动立即散开来,只剩下里面的骨骼,根据目测死者个子较高,应为男性,而墓室中清理出一个砚台、一块墨和一根发簪,都可据此判断死者为“明许公”。另一侧的墓室将于今天进行清理,察看墓室四周是否还有随葬器物。墓志铭也将于今日解读,揭开墓主的生卒年月和生平。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建筑 砖块 墓穴 坟墓 墓葬 春秋 丧礼制度 战国 石板墓 贝墓 木椁墓 椁室 随葬品 明代 洛阳铲 墓志铭 冥器 郑坂村 钢钎 闽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