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面,以羊口-秀珍河为界,胶东半岛是其一部分。半岛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因为地理上的原因,山东半岛地区与东北和韩国联系紧密。历史上有大批民众自水路乘船移民东北,现在东北也有不少人“回流”至山东半岛。

简介

山东半岛(ShandongBandao),也称胶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北面半岛三面临海,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以羊口-秀珍河为界,胶东半岛是其一部分。传统是以胶莱河为界划分的,现在的山东半岛还应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该地区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3648万。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山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因为地理上的原因,山东半岛地区与东北和韩国联系紧密。历史上有大批民众自水路乘船移民东北,现在东北也有不少人“回流”至山东半岛。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韩国建交后,也有大量韩国企业在该地区设厂。现在有20万以上的韩国人生活在山东半岛地区。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港口众多。为中国北方外贸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重要的城市有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

山东半岛盛产苹果

历史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起源,虽有多种版本的解说,但起源于商周时代的神话传说,及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却是道学界的共识。山东半岛因其特殊的地域环境,自古以来就神话传说盛行,山东半岛在先秦时期发展起来的方仙道,借助于秦皇、汉武的力量,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她的极盛。

 (一)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日、月似从大海中跃出,特别是那神秘莫测,时常出现的海市蜃楼,明灭变幻,虚无缥缈,更是激发了半岛先民那无限的遐思和丰富的想象,幻想海上有仙山,仙山有神仙,神仙长生不老,随之产生了有着区域特色,富有想象力的半岛神仙文化。这种神仙文化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就扩散到半岛地区之外了,《史记.封禅书》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说的是自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来,就使人到渤海寻找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虽说渤海不单指山东半岛沿海,但从后来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祠神求药的活动范围看,几乎全部集中在山东半岛一带。所以这里提到的渤海,也主要应是山东半岛北部沿海。这说明山东半岛神话传说在先秦时期就有很大影响了。

天地和日月星辰是当时山东半岛民间崇拜的最高偶像,由此而产生了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等神仙。

《史记·封禅书》记:齐地有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说的是八神名目自古就有,也有的说是齐太公以来制造出来的。但至少说明了在齐国初期,八神就已经是人们崇拜和祭祀的神灵了。

齐地八神中,天主在临菑,与齐国的都城在淄博临淄有关。地主,在泰山梁父,梁父即梁甫,泰山东南方的一小山,传说中的东夷首领少昊之墟在此。兵主,在东平,祠蚩尤,因其是东夷族神勇的首领,被族人奉为战神。齐国都城,少昊之墟,兵主蚩尤,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或存在过的人们崇拜的偶像。与山东内陆地区的天、地、兵三主不同的是,半岛沿海地区的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是当时人们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奉为了神灵。这样的神灵更神秘,也更具吸引力。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产生的区域,和山东内陆地区天、地、兵三主所在的区域一样,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日主,祠成山(今荣成市成山头)。不仅因成山头在中国大陆临海的最东端,是大陆最早迎接海上日出的地方,是祠日主之地的最佳选择。成山所在的区域也是山东半岛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这里就设置了不夜县,“不夜,有成山日祠”。西汉时期的不夜县据传曾是古夜国所在地。《齐地记》载:“古有日夜出,见于境,故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尽管这样的记载带有神秘色彩,但至少可以说明成山在莱夷时期也非荒漠之地,能够创造出祠日文化,成为祠日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月主,祠莱山(今龙口市境内)。莱山乃秦、汉时期中国八大名山之一,能得此重名,显然靠的是古莱国的文化,莱国曾经是东方有影响的大国,曾统治过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区域,在莱山之北是西周时期莱国都城——归城所在地,《汉书.地理志》记,“黄(黄县,今龙口)有莱山松林莱君祠”。月主祠之莱山,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阴主,祠三山(今莱州三山岛)。三山岛附近的过西村,据考是夏代方国所在地。《史记》唐司马贞《索隐》:“过,寒浞之子浇所封国也,猗姓国。晋地道记曰‘东莱掖城有过乡,北有过城,是古之过国者也’”。这是能查到的有记载的胶东最早的封国了。

阳主,祠之罘(今烟台芝罘区境内)。之罘在先秦时期是著名的港口转附。“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而且这里还出土了胶东地区最早的新石器古人类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白石村遗址,这都说明了之罘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时主,掌管四时,即古代的天象、历法,祠琅邪(今胶南市琅岈)。琅邪,《汉书.地理志》记载:“越王勾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吴越春秋》也记,越王勾践曾“徙都琅邪(琊),立观台以望东海”,也说明了琅邪在先秦时期就是十分发达的古代都会了。

毗邻大海的神秘,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产生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文化背景派生出了仙山、仙人、仙药的传说,先秦时期的许多王公贵族,包括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多次山东半岛来祠神求药,一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特别是对日、月、阴、阳和四时五位神主的崇拜和敬畏,再是为了达到自己长生不老的私欲需要,正是这二者的统一,使先秦时期丰富和发展起来山东半岛的神仙文化,其影响力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她的极盛时期,为中国道教的产生做好了思想上和队伍上的准备。

 (二) 山东半岛神仙传说的巨大影响,使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踏上了东方祠神寻仙之路。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说的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东巡祠八神,祈求福佑。但从《史记》的记载看,对天主的祭祀,“其祀绝,莫知起时”。秦始皇及后来的汉武帝到原齐国地祭祀八神,多是直奔半岛沿海地区,祭祀的是半岛沿海地区的五位神主。

秦始皇的这次巡游,“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向秦始皇谈及海上有仙山、仙人的方士“不可胜数”,由此可见,半岛神话传说影响之大,方士数量之多。秦始皇东巡山东半岛,“并勃(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秦始皇这次东巡,途经黄县(月主所在地),攀成山(日主所在地),登之罘山(阳主所在地),再登琅邪山(四时主所在地),都是神主之地。秦始皇还在琅邪停留了三个月,迁来百姓三万户到琅邪台下居住,免除了他们十二年的赋税徭役,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东方神主和半岛文化的崇拜和敬畏。

公元前219年的这次东巡,徐福等人上书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之罘,刻石”,表白自己“广施文惠,明以义利”,“群臣嘉德,祗诵圣烈”的功德。秦始皇这次东巡,《史记》里虽然没记行礼祠神之事,但秦始皇费时费力来到山东半岛,“登之罘,刻石”,祠神求仙也必定是其东巡的主要目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来到山东半岛,还是为了寻仙求药,祈求神灵的福佑。《史记.始皇本纪》记:“方士徐市(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徐福再次游说秦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望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驽射之”。秦始皇“乃令入海者贲捕巨鱼具,而自以连驽侯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同是《史记》里,但说法不一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却是这样记的:徐福说:“臣见海中大神,.....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我们今天无法论证徐福到底说得什么,但不论说得哪一条,都展现了山东半岛神仙传说那特有的魅力。《史记·封禅书》里记,始皇“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说秦始皇希望能得到海中三神山中的长生不老药,没能如愿,回来的路上在沙丘宫病死。

史书有记载可查的,汉武帝有九次来到山东半岛,或在海上,或在陆上,行礼祠神,寻仙求药。

汉武帝深信山东半岛乃神仙之地,汉武帝的重要谋臣、以滑稽讽谏见长的东方朔也曾说:“神州,东海(当时黄海称东海)中,地方五百里有不死草生琼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复之,皆活。”早在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就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寻找安期生等仙人。汉武帝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也效仿秦始皇亲自东巡山东半岛,祭海求神。

《史记·汉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47岁的汉武帝开始“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汉武帝这次东巡,“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于是汉武帝增派船只,“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汉武帝还“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给方士驿车,并秘密派出了数以千计的使者去寻找仙人。司马迁用了“以万数”,“数千人”,“以千数”来形容当时神仙鬼怪的传说在半岛沿海一带的盛行及方士数量之多。夏季,汉武帝再次东临海边眺望,“冀遇蓬莱焉”,希望能见到蓬莱仙山和仙人。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汉武帝“至东莱(东莱郡,辖山东半岛东部地区),宿留之数日”,“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又派出数以千计的方士去寻找神仙奇物,采集灵芝仙药。还到三山岛(阴主所在地)附近“祷万里沙,”以求神灵福佑。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北至琅邪,并海上”,来到琅邪,以求神灵福佑。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10月,汉武帝“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土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汉武帝考察入海寻仙和方士求神的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人的话应验。但汉武帝又派出了更多的人去寻找,希望能遇到神仙。太初元年12月,汉武帝再次“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遥望而拜祭蓬莱仙山,希望能到达仙人居住的异境仙庭。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汉武帝虽然对方士们的荒唐话越来越厌倦了,然而却始终笼络着他们,不肯与他们绝断往来,总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神仙。

《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汉武帝“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琅玡、成山、芝罘,是祠四时主、日主、阳主之地,汉武帝来此三地,一是礼拜三神主,祈求神灵福佑,二是继续寻求见到仙山、仙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四月,汉武帝“幸不其(不其县,崂山在其辖区),祠神人于交门宫”。说汉武帝在不其县交门宫祈求神灵。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汉武帝以68岁的高龄,再次“行幸东莱,临大海。”对这次求仙,《资治通鉴》还做了这样的记述:“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馀日,不得御楼船,乃还。”说汉武帝想亲自入海寻找仙山,群臣劝阻,汉武帝不听。然而风大浪涌,无法控制楼船,汉武帝在海边呆了十多天,只好返回长安.三月,汉武帝对屡屡寻仙人仙药而不得的方士“皆罢斥遣之”。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远离秦、汉时期的都城,当时的车辆、道路条件,往返一次至少得一、二个月,而且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山东半岛神仙文化却对秦皇、汉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秦始皇痴迷了终生,最后还死在了祠神求药而不得的归途中;汉武帝比起秦始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半生九临山东半岛。这些由皇帝亲自带领,大规模的祠神求仙活动,扩大了山东半岛神仙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壮大了半岛地区,乃至全国的寻仙求药的方士队伍,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道士的出现做好了队伍上的准备。

(三) 山东半岛神秘而充满幻想的神话传说,秦皇、汉武等东巡祭海求仙的故事,“数以千记”、“以万数”、“不可胜数”的庞大方士队伍,使山东半岛处于浓厚的宗教神秘氛围之中。这种氛围,显然是孕育道教文化产生最适宜的土壤。

以山东半岛为主要地区而盛行的探险求仙的方士之术,形成了后来的神仙家,即方仙道。早在汉武帝时期,半岛地区的方仙道家们就有了自己传道的活动场所了。《汉书.武帝纪》记:汉武帝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视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汉书.地理志》记载:“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后汉书.逸民列传》也记载了逢萌到崂山修道:“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今潍坊昌邑)人也”,因王莽杀其子,“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唐李贤注:劳山“在今莱州即墨县东南,有大劳、小劳山。”也就是今天的崂山。崂山《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也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崂山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宫。”虽然《太清宫志》的有些记载还有待考证,但《汉书》、《后汉书》的记载就足以说明,崂山在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出现之前,做为其前身的方仙道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有组织,有场所的活动了。被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誉为“海上仙山之祖”的昆嵛山也是道教圣地,清《山东通志》记载:“麻姑,王方平之妹,汉恒帝时,修道于牟平之姑余山,今姑余山一名昆嵛,仙迹俱存。”说“仙迹俱存”,主要指昆嵛山现在仍保留有唐、宋时期的“麻姑梳妆阁碑”。麻姑修道于昆嵛山也可能是传说,但晋葛洪《神仙传·麻姑传》记,汉孝恒帝时,麻姑“见东海”,“到蓬莱”,这至少可以说明麻姑在“太平道”创立之前的汉恒帝时期,曾修道于山东半岛沿海一带。

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一书指出:“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练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当然,这种“衍化”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过程,但方仙道是道教的思想源头,方士衍化为道士,已是中国道教界的共识。南怀瑾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一书中也指出:“道家的神仙方士之术,到汉武帝之世而昌盛,开启后来东汉、魏、晋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基础。再变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道教产生后,继承发展了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使之成为最核心的教义,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所以说山东半岛神仙文化的影响并未因汉武帝对方士“皆罢斥遣之”而终止,她的影响只是改换了一下形式,融入道教文化,为东汉时期中国道教文化的兴起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以更高的文化形态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山东半岛是中国道教文化产生的重要源头,还有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产于琅邪并对“太平道”创立者张角有着重大的影响的《太平经》。《后汉书.襄楷列传》记载,“琅邪宫崇受干吉神书,......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后张角颇有其书焉。”神书,指太平清领书,即道家《太平经》。《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认为天地之性是由阴阳所构成的,《太平经》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是道教的重要源头之一。《后汉书》唐李贤注曰“干吉﹑宫崇并琅邪人”。琅邪,指琅邪国,在山东半岛东南部,琅邪国所属琅邪,是八神之一的四时主之地。太平清领书出自东汉末年琅邪,决非偶然,山东半岛深厚的神仙文化传统和浓厚的方仙道氛围是太平清领书在琅邪地区出现的基本条件。张角,即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领袖,是太平清领书的继承人,利用《太平经》,创立太平道。《三国志·张鲁传》裴注:“典略曰‘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经》:“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后汉书.刘焉列传》记载,太平道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其教人“叩头思过”亦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太平道饮符水则可除病去疾,也与《太平经》所载如出一辙。《太平经》卷九十二称:“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卷一百八又称:“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这都可以看出,张角是利用《太平经》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亦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该经有“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之语,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公元184)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是受《太平经》的影响。《后汉书.皇甫嵩传》记,中平元年(公元184)春二月,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后汉书.孔融传》记“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说北海国的黄巾势头最大。北海国辖胶莱河、潍河两岸地区,西至今潍坊昌乐以西,东至今胶东半岛腹地莱阳以东。当时,胶东的东莱郡和北海国均为青州之地,青州排在了农民起义队伍的八州之首,北海的黄巾势头最大,显然是受《太平经》影响最大,道徒也最盛。张角的黄巾起义当年就被东汉王朝重兵围剿失败了,四年之后,中平五年(公元188)“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琅邪国当时为徐州之地,可以推断出“青、徐黄巾复起”,山东半岛仍是主要地区。而且这次“黄巾复起”的规模很大,仅青州一带至少有百万之多,《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夏四月“青州黄巾觽百万入兖州”,这都说明了《太平经》在山东半岛一带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是太平道的发源地和其活动的主要区域。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陵(张道陵)拥有的《太平洞极之经》是《太平经》的另一版本,五斗米道的重要经书《老子想尔注》的内容也多于《太平经》相合,有的专家甚至断言:“《太平经》的出现和传播,即标志着道教的形成。”这至少说明了《太平经》是道教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后汉书.刘焉列传》也记,“修法略与角同”,说汉中张修(张陵之后,和张陵之孙张鲁同时)的五斗米道与张角的太平道大略上相同。也说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属于统一思想体系。这都说明了出自东汉末年山东半岛琅邪的《太平经》,对全国道教文化的传播和道教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重大的影响。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

东汉时期早期道教的两大教派,“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张道陵),“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虽说都不是山东半岛人,但半岛地区浓厚的民间宗教氛围,秦始皇、汉武帝在山东半岛组织的大规模的祠神寻仙活动,以及“数以千记”、“以万数”的庞大方士队伍,包括《太平清领书》对“太平道”创立者张角的影响,山东半岛对道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作用,都是当时中国的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山东半岛,催生了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道教文化产生的重要源头。

地理位置

中国山东省东部伸入黄海、渤海间的半岛。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丘陵、低山占总面积的70%。丘陵海拔大多在200公尺左右。有数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海拔500~1,000公尺,以崂山(1,130公尺)最高。沿海有海积平原,面积不足30%。半岛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岬角和岛屿。是花生和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泽山葡萄闻名国内外。烟台一带受海洋影响春季回暖较迟,苹果开花延迟到立夏以後,因而少受寒流侵袭,果树座果率高。沿海盛产鱼、盐。半岛东南的青岛为中国优良海港之一。有纺织、机车车辆、化学等工厂。夏季气候凉爽、又为旅游避暑疗养胜地。山东半岛总面积 为3.9万平方千米,山东省总面积为15.7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第19位),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湖泊),山东省2007年底总人口达9367万,城镇人口为4379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46.75%,拥有在校大学生133.8万,研究生4.2万,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8年山东省总人口将控制在9424万人左右。经度:东经114度19分 - 122度43分 纬度:北纬34度22分 - 38度23分,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

气候

山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1月均温-3~-1℃,8月(最热月)均温约25℃,极端最高温约38℃。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100℃。年降水量650~850毫米,半岛南侧在800毫米以上;西北侧滨海平原约600毫米。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半岛东侧南部沿海4~7月多海雾,年均雾日30~50天。

水系

山东半岛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河川径流洪枯悬殊,汛期集中全年径流量的70~80%,水位、流量过程线随降水变化而迅速涨落,但一般不致为害。如遇暴雨则山洪暴发,加以河口受海潮顶托,往往加重了洪水危害;枯水季节河床暴露,甚至发生河水断流和枯涸现象。

地质与地貌

山东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山东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见青岛市)、芝罘湾的烟台(见烟台市)、威海湾的威海(见威海市)、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植被与土壤

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栎类,如麻栎、檞、枹等树,以麻栎最多,但常因放养柞蚕而伐去主干呈灌木状,构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岚”景观。针叶树以日本赤松为代表。植物区系中有亚热带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桠乌药等;还有东北区系成分,如蒙古栎、辽东栎、赤杨等。20世纪初引种了黑松、日本落叶松等树种。山东半岛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坏殆尽。

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一般分布在缓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辟为农田和果园,发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残积、坡积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多种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岛的果树栽培以苹果、梨、葡萄为主,著名者有烟台苹果、莱阳茌梨、平度大泽山葡萄。

经济概况

山东半岛经济开发较早。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代,渔盐业已逐步发展。战国时代,冶铁业和丝麻纺织已有较高水平。汉代成为著名的东方谷仓。唐代登州莱州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胶州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鸦片战争以后经济畸形发展,青岛,威海先后被德国英国割占。1949年以后,半岛地区优势条件才得以发挥,成为全国著名的花生、果品、水产品和柞蚕丝生产基地。青岛烟台现正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现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广义经济概念,而非地理概念。是山东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城市群。

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指位于山东半岛30个城市的集合,包括济南、青岛2个副省级城市和淄博威海、烟台、东营、潍坊、日照6个地级城市,及其所辖章丘、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文登荣成乳山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等22个县级城市。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总体规划

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

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间发展结构上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以烟台-龙口-莱州-潍坊和日照—五莲—诸城—安丘—寿光—东营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形成区域内部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济南—淄博—潍坊—东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三个联合城市区。

产业架构:三核先导六大产业集聚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围绕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产业带沿线,形成“T”型架构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三核先导”和六大产业集聚区:即东营—淄博的石化和医药产业带、济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带、青岛—日照的家电制造产业带、烟台—威海的汽车制造产业带、潍坊——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的海洋产业带。

规划提出:公路交通向西主要通过青银、青红、日东、威乌等高速公路与经济腹地发生联系,使之成为各主要港口扩展腹地的主要通道;向北、向南主要通过京沪、京福、东营-香港、津汕、同三等高速公路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地区进行联系,实现半岛城市群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直接连通,构建1小时交通圈,即从中心城市到各县(区)的单向平均行车时间为1小时以内。铁路方面近期通过邯(郸)济(南)线西延,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西一部分纳入青岛的腹地范围,远期以干线形式向西经长治、临汾延安、宁夏吴忠与兰新线相接,使之成为与陇海铁路平行的干线铁路;修建从兰考到菏泽的铁路,从菏泽把陇海线客、货流接入山东路网;

建设黄大烟铁路及滨州-德州铁路,加强半岛与环渤海其他地区及鲁西北的联系。

青岛城市区:构建圈层组团式发展结构。规划提出青岛城市区的空间策略为:以青岛为城市区中心城市,高密为城市区副中心,即墨、胶州、胶南、诸城、平度为优先发展城镇,在空间上体现为以青岛为核心的圈层组团式发展结构,其中内层为即墨、胶州、胶南构成的半环,是青岛城市空间跨越式增长的主要容纳空间;外层为诸城、高密、平度构成的半环,这里是培育大中城市的主要带状空间,也是与其他城市区发生密切空间耦合联系的前沿,依靠这些城市的迅速成长并强化与城市区内外的空间联系,形成青岛城市区及山东半岛区域更为完善的网络城市体系。

济南城市区:综合性服务经济与文化中心。规划提出济南城市区空间策略为: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改的同时,应有效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保证城市外围开敞空间的完整性,将部分职能向章丘、邹平、平阴、济阳等中小城市转移疏散,形成济南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区的多中心结构。在产业发展上,尤其要扩大第三产业尤其是咨询业、金融服务、技术产品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社区服务、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规模,成为半岛区域的综合性服务经济与文化中心。

凝眸山东半岛城市群:全球视野的战略定位。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山东半岛正是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群。搞好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增强全省竞争力、实现山东的跨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通过省部论证,人们时有所闻却难知其详的半岛城市群战略规划图,终于有了较为详尽的版本。然而,在山东区域发展的蓝图中,“半岛城市群”一词被赋予的,既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由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淄博8座城市组成的城市带”。在山东半岛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这8座城市被穿成一条颇具规模的城市链,与此同时,紧附在这条城市链上的各类经济区和相当一批知名企业,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这是我省城镇最密集、生产力也最活跃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山东的优势。

决策层目光锁定半岛。作出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战略决策,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对一系列重大机遇的及时把握。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中国成为新一轮外资集聚的热点地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竞争和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性集团化的新阶段。除此之外,辽东半岛要借国家重振东北雄风之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在西部的成都重庆之间,在东部的福州厦门之间,在中部的湖南长株潭之间……放眼神州,相当一批新兴的城市带正在迅速成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半岛城市群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

2002年7月,在山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的张高丽同志提出,要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编制。2003年3月,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正式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韩寓群省长强调:我省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的青岛、济南、烟台等8城市,要形成现代产业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科技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群。6月份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推进半岛城市群发展,是增强全省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书记张高丽要求:“促进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如此关注半岛城市群,显然是因为山东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蕴涵其中。

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和世界产业集聚的规律看,海岸和铁路沿线一直就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而我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的周一星教授更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表现出自南向北依次递减的特征。继珠三角、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率先得到发展后,按照规律性的判断,环黄渤海地区可能成为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

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已经开始,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山东缩小与更发达地区差距的机会。山东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位置,也是日韩两国的传统投资区。依托沿海优势,承接国际资本,加快发展山东,这是天赐良机。立足东亚是山东半岛地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拉动山东进入“快车道”的引擎。经济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区域核心的竞争力。在山东的经济版图上,“半岛城市群”无疑是最大的“闪光点”。2002年,这一地区以占全省46.6%的陆地面积和42.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2/3左右的GDP,人均GDP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

半岛城市群共有30个设市城市、651个建制镇,分别占全省的62.5%、51.9%,城市化水平“九五”以来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片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青岛、济南和烟台3个年GDP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巨人”,还集中了山东14个全国经济百强县中的12个,聚集着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50家经济开发区和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包括海尔、海信、青啤、轻骑、浪潮、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在内的一大批“巨人”型企业。半岛8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的74.9%。省建设厅长杨焕彩指出,广东的发展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率先开放,江苏的崛起在于苏锡常的超常规发展。而珠三角、长三角都是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周边的带动力特别强。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脊。推出“半岛城市群”正是源于这样的战略考虑--8个城市形成合力联合出击,发挥整体优势。

过去,山东半岛地区一直被看成环渤海经济区的一个次区域,如今,把半岛城市群研究的视野纳入环黄海经济圈,这是一个重大突破。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传栋如是说。他认为,把京津唐、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大相对独立的由城市群落连结而成的经济带同归于环渤海经济区内,这是一个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内海思维的概念,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快速对接的时代,已显得极不合拍。在包括我国环黄海地带和韩日等国的环黄海经济区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黄河经济带与环黄海经济区的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出海门户。“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不仅将带领山东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车道,还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甚至第三增长极的有力竞争者。”一位业内人士勾勒出一个十分诱人的前景。

在沿海六大经济圈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列第四位。经济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外资进入集中,开发区密集,制造业聚集,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区位优势也明显:紧靠日韩,水陆空交通便捷,港口集中。

这些优势如同一张张“通行证”,为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提供了绝好条件。当然,优势要转化为胜势,必须靠适当的发展战略、体制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结构优化来保证。中科院地理所的胡序威教授提醒我们,山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但在长三角和京津唐的南北

“夹击”下,也存在成为经济“洼地”的可能。他特别强调,“如今,发展区域经济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必要措施。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好机会,如果不注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好的软环境,就必定会被边缘化,处于劣势地位”。

烟台大学区域发展与城市化体系研究所所长孙矩教授认为,这样的机遇对半岛区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人员、物资、信息、资金顺畅流动的平台还远远称不上平整;与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济南、青岛的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腹地也有待拓展;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协调利益、调整标准、放宽权限、统一规则,建设良好的制度平台,变经济加法为乘法,是对地方政府的一次挑战。也许可以这样看,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是我省发展的试验田,它将为山东提前实现“两个率先”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推动全省乃至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城市特色

青岛市: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780亿元,增长15.9%。青岛市是中国著名的外贸港口、轻工纺织、海洋科研、风景旅游城市,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城市之一,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青岛市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青岛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轻工、食品、饮料工业具有传统优势。机械制造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化学工业、橡胶工业居全国前列。电子仪表、家电以及建材、医药工业发展迅速。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烟台张裕、龙大食品、威海清华紫光、黑豹汽车公司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声誉。

烟台市: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16亿元,增长17.4%。烟台形成城市已有130多年。蓬莱阁、文峰山石刻、昆嵛山道教遗址等文物古迹众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烟台市农业基础雄厚,是首批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烟台工业已形成了包括轻工、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冶金、煤炭、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主要有汽车、车用空调器、电子网目板、电子元器件、冷冻机、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导电玻璃、锦纶丝、氨纶丝、计算机等产品。

威海市: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836亿元,增长17.9%。威海被誉为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威海市工业比较发达,是全国最大的地毯、钓鱼杆、小型木工机床生产基地,轮胎、医用高分子、程控交换机等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7%。

旅游指南

蓬莱阁

蓬莱阁下,有一座蓬莱水城。水城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为我国现存古代海军基地之一,又名备倭城,原为宋代边防水寨“刁鱼寨”旧址。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依山势构筑城墙,引海水入内,以停泊船舰,操练水师。

蓬莱水城周长约1.8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整个城池只有南北两门,北门叫水门,门上建有栅闸,以控制船只出入;南门为振阳门,与陆地相连,供车马行人出入。北门设有两座炮台,分列东西,控制附近海面。水城进可攻,退可守,实为一严密的海上防护体系,在我国海港建筑史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主体建筑蓬莱阁为双层歇山并绕以回廊,上悬清书法家铁保手书的金字匾额,给人以浑厚凝重之中不失明媚亮丽的感觉。登阁环顾,神山秀水尽收眼底。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不仅一年四季景色有异,就连一日之间也变幻无穷,清晨,在观澜亭看红日初升,霞光万道,蔚为壮观;黄昏,漫步阁下赏晚潮万顷,富有诗情画意。世传蓬莱有十处仙景。“海市蜃楼”为一奇观,每年春夏,夏秋之交,空晴海静之日,时有海市出现,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山峦,或奇峰突起,或琼楼迭现,时分时聚,缥缈难测,不由人不心醉神迷。千百年来,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虽然大饱眼神的人不过十之一二,却留存了观海述景的题刻二百余石。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也为此题写了“碧海丹心”四个道劲有力的鲜红大字。

虚幻的琼楼玉宇为古老的“蓬莱仙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如今,整修一新的古阁又焕发出炫目的光彩,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游人,激发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素有仙境之称的蓬莱,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仙,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汉武求仙访药之处。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神州传说,便源于此,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

因为蓬莱阁的神奇景象和宏伟规模,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蓬莱阁现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蓬莱阁建于山顶。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话中的仙宫。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在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神话系统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瑰丽的故事传到东方以后,与浩瀚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蓬莱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策源地。)《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被称为“人间仙境”也就名副其实。

崂山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山光海色,道教名山。

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刘公岛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距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乘旅游船20分钟便可到达。它面临水云连天的黄河,背接湛蓝的威海湾,素有“不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刘公岛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旗顶山海拔153.5米。岛东碧海万顷,烟波浩淼,岛 西与市区隔海相望。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刘公岛是AAAA级风景区。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崆峒岛

崆峒岛位于山东芝罘东北9.5公里海域处,周围多礁石、浅滩,海产丰富。岛上生态环境优美,林木繁多,奇礁怪石随处可见,山光水色浑然一体。其四周岛屿众多,山清水秀,风光绮丽。这里冬暖夏凉,夏季气温低于市区5℃,是人们嬉海游玩的绝好去处。游人可以从空中、海上欣赏美丽的海岛风光,还可以赶海拾贝、钓鱼、游泳或野营,充分体验岛上休闲度假的乐趣。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半岛 山东省 黄海 渤海 韩国 羊口 胶东半岛 淄博 潍坊 东营 青岛 烟台 威海 青岛 烟台 威海 潍坊 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