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山崎位于南亚印度中部,是一处重要的佛教遗迹,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佛塔遗迹群之一。

该遗址群以山崎大佛塔为中心建筑,周边有堂塔等遗迹。包括舍利弗骨塔、目犍连骨塔、遗骨塔、阿育王石柱、牌坊、塔窟等,其中部分已塌。

地理位置

印度中部的重要佛教遗迹。位于印度波保尔(Bhopal)的那瓦巴(Nawab)领土之内。该地 为孤立在平原之上,高度九十公尺的小山。遗迹以大佛塔为中心,而环布着各时代的佛教堂塔与各种遗迹。此地古代名称为‘迦迦那衍’(Kakanaya)或‘迦迦那罗’(Kakanara);《大史》称之为‘塔山’,未详何时起称作山崎。

佛塔介绍

一座隐藏在印度中部的亘古传奇!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遗迹!在印度中波保尔的那瓦巴领土之内,该地为孤立在平原之上高度九十公尺的小丘上。遗迹以大佛塔为中心,而环布着各时代的佛教堂塔与各种遗迹此地古代名称为迦迦那衍或迦迦那罗,称之为塔山,未详何时起称作为山崎。从古代印度艺术、建筑的观点来看,此地饶富意义保存不少塔寺的遗址与石刻。

印度山崎佛塔是联合国指定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探寻早期佛教艺术、印度古文明的一部立体史书与印度阿姜塔、中国敦煌石窟、柬埔寨吴哥窟、印尼婆罗浮屠等并列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佛塔遗迹群。

它的出现,是由于一位伟大帝王----阿育王(Ashoka)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而之后陆续扩建的雄伟大塔,则见证佛教在历史上的兴盛蓬勃;那丰富瑰丽的雕刻,记录着佛陀的生平传说及当时日渐普及的本生故事;传承千年的塔寺,说明了佛教僧侣修行的生活模式;而山崎二塔和三塔中出土的舍利,更确定了佛陀及圣弟子的真实存在。

在山崎,你可以看到印度佛教的雕刻艺术,从早期平板朴拙的浅浮雕,到生动活泼的深浮雕,发展到成熟立体的圆雕,直到佛像的诞生。其中蕴含着东西艺术技巧的完美融合,以及印度本土美学的艺术传承,最重要的是,山崎雕刻中,“不立佛身像”而以各种象征符号来代表佛陀的艺术表现,为佛教留下了早期无佛像时代的珍贵记录。

而在文化面向上,山崎更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宝库。因为这些主题多样的雕刻,刻划着二千年前的庶民生活、王公贵族、战争行列、苦修景象、以及各种武器用具,足以引导人们走进古印度社会与佛教世界,还原古老的历史影像,回到文化发端的源头。

佛教是经由实践而达至解脱的生命道路,是浩瀚天地间由人一步步走出来的“觉悟者宗教”(Buddha为觉悟者之意),因此能在这广大的土地上留有深浅不一的足迹,拓印着一路走来的辉煌颠峰与筚路蓝缕,若能顺着这足迹,填补历史上失落的环节,配合千古传续的佛典经籍,对于深入经藏法义必会有莫大的助益。然而,佛弟子们却往往疏忽了佛教史迹文物的价值;不是漠视它为徒俱形式的末流艺术,就是狂热的视它为无上神秘的救赎之物,这两种观点都错过古文物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它提供一条连接时空断层的路径,让“现在”可以窥知“过去”,进而定位历史的坐标,走向难以测知的“未来”。

曾经遍布印度的印度几乎都毁于宗教冲突和时间蚕食,只有位于中央邦莱森平原上的山崎躲过了无数劫难。我们从阿格拉乘坐六小时的火车来到了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后,又坐汽车颠簸了46公里才来到这里。下车环顾四周,眼前只有一座小山丘,上面长着几棵古树,如同历史老人的几根胡须,却寻不见佛塔踪影。爬上山顶后,才看到铁栅栏围着大小不一的佛塔,这就是印度现存的惟一古代佛塔群。1989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玄奘当年在印度长达十几年的考察中,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印度史学家对此大感惊异,于是认定这里并非佛教中心。也许正是它处于佛教文化的边缘,才可以不动声色地保留下了佛教建筑。依据斯里兰卡编年史《大史》和《岛史》的记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尚为王储时,有一天他去乌加雅尼处理政务,在毗迪萨城与当地富商的女儿戴维一见钟情,后来娶其为妻,于是在此建庙纪念。依据出土的阿育王石柱和考古发掘,历史学家推断阿育王首先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红砖佛塔。那座红砖佛塔在公元2世纪时被毁,于是巽伽王朝的佛教徒们开始重修,经过安陀罗王朝、笈多王朝的多次扩建,终于在公元450年建成了这片佛教建筑群。从此佛教灵光在这里漫射了1500多年。无奈石头垒筑的历史也不牢固。佛教的衰落,使得印度上长满了杂树野草。到了公元12世纪,那些散漫的根茎在寻找泥土时竟然把佛塔拉扯倒了。小丘慢慢成了印度佛教衰落的祭坛。 直到1818年,英国将军泰勒在莱森平原狩猎时,在这个荒废的山丘上发现了倒塌的石牌坊,认为这里是一个佛教遗址。1851年,英国考古学家卡宁汉对一、二号佛塔进行了发掘。1912年和1919年,印度文物局对文物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共确定了50处佛教遗址,形成的格局。其中一号佛塔最具代表性。这个覆钵建筑直径为36·6米,高度(不含伞盖)为16·41米,穹顶中央有一个三层伞盖,伞的四周有一方形围栏。塔的中部和底部各有一圈人行道,中间有石阶相连,人可以上下绕着佛塔行走。最外侧的石头围栏上刻有捐款者的姓名。这大概也算是佛教建筑中较早的商业运作。

一号佛塔的四个入口处分别矗立着四个牌楼。这四座造型优雅朴素的牌楼是山崎佛塔的精华所在。这些牌楼完成于公元前1世纪。所有牌楼均有两根对称的石柱,高9米多,两根立柱支撑着三道横粱。横粱之间有三根细柱,上面雕刻有人物、马、象等。这些装饰起到横梁的固定作用。

牌楼上的雕刻主题分为四类:《本生经》故事,佛陀生平事迹,佛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装饰性图案。佛教故事雕刻夹杂着裸露的人物和性感场景,最富有活力的当属裸体药叉女,她神采飞扬,动作舒展自在,让人感受到了原始佛教的开放与活力。

细观牌楼上的雕刻,可以说找到象征主义和符号学的源头。整座牌楼可以说是象征主义作品。在记述佛陀一生的雕刻中却看不到佛陀的形象。有的雕塑只有一匹马,马背上有一把伞,伞下的空白象征着佛陀的存在。雕刻中出现最多的符号是莲花、菩提树、金刚座、法轮和足印。莲花象征释迦牟尼的诞生,菩提树和金刚座象征着释迦牟尼成佛,法轮象征着法轮初转。足印象征着释迦牟尼四处传教的善行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佛塔结构

从古代印度艺术、建筑的观点来看,此地饶富意义,保存不少塔、寺的遗址与石刻,其中有些为阿育王时代的建筑,系印度现有最精美的形式。兹略述如下∶

(1)大塔∶位于今印度中央邦马尔瓦地区波保尔附近,是古印度著名的大佛塔。半球形圆顶,直径约三十七公尺,塔高十六余公尺。塔身在一个圆形的土堆上,其上有两条石级,在塔身的南面会合,因此,此塔有两条便利信徒巡行的道路。其中一条围绕着精致的阿输迦栏杆,在四角有四座精致的牌坊。一般人相信现在看到的这座塔,是阿育王建造的;但是近来比较正确的意见,认为阿输迦原来所建的是砖塔,已被后来增建的这座较大的塔所掩盖。有些栏杆的柱子上面,用梵文字体刻着施主的姓名,这证拇杆不是个人的供养品,而是在几十年间由许多虔诚的佛教徒不断努力的结果。

四角的四座巨大庄严的牌坊,是佛教雕刻中的精品。每座牌坊由三道横梁和两根立柱(柱头刻有动物的形象)构成,并饰以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与圆雕;浮雕嵌板的内容多为佛传与本生故事,由于当时佛教雕刻禁止出现佛陀本身的形象,故以法轮、宝座、菩提树等象征物表示释迦牟尼的存在。向南的一座牌坊,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座,但与其余牌坊的建筑形式并无显著的不同。从牌坊上发现的两篇刻文中,可知‘西牌坊的石柱’与‘南牌坊当中的轩椽’是‘一个住在柯罗罗(Kurara)的阿卡瓦陀的富人那迦比衍(Na gapiya)’的供养品。

塔的四个进口处的墙上有四尊浮雕佛像,可能为后来所增造。

(2)舍利弗目犍连的骨塔∶位于大塔的东北面。以藏有佛陀的二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的遗骨而驰名远近。这些遗骨是亚历山大·康宁罕和麦塞在两个石匣内所发现。石匣上有刻文说明石匣内所藏为何人的遗骨。此塔的形式,几乎完全与大塔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下层没有围绕的栏杆。仅有一座牌坊,高约五公尺,其上也有佛陀生活的图案,雕刻技巧略逊于大塔。

(3)第二号塔∶内藏有阿育王传教团中极其活跃的传教大师之遗骨,装置遗骨的四个滑石所制的盒匣上有刻文,较大的盒匣的刻文载∶‘以阿罗汉·迦叶波哥达(Arahat Kasapagata)和阿罗汉·瓦奇·须维贾耶达(ArahatVac-chi Suvijayata)为首的所有传教师的(遗骨)。’依此可证明《大史》与《岛史》所说阿育王派遣传教师的正确性。

(4)阿育王石柱∶位于主塔南牌坊之前,系山崎遗址所有石柱中,最早建立者。由于受到破坏,今仅存残干与柱顶。此外,另有三根重要的石柱,建筑年代不一,或于薰迦时代,或于笈多时代,因此,建筑形式略异。

(5)寺院∶此处的寺院颇多,以位于主塔南牌坊的对面者最为重要。该寺院系摹仿阿旃陀与卡利的塔窟而建,建筑年代最早不超过西元650年,主要建筑被破坏殆尽,惟存一个破石钵,及少数的赤土色砖块与瓦片。

其他,另有被编为四十五号的寺院,约建于十世纪或十一世纪左右,乃山崎最晚建立的一座寺宇。此外,该地又有古物陈列馆,其内陈列有于此地区所发现的塑像、图章等物。

◎附∶高田修《佛像的起源》第二章(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9})

山崎的遗迹在马地亚普拉地修省的旧‘波帕’(Bhopal)藩王国内,是在一个孤立的,高约九十公尺的小山之上,在那儿,从孔雀王朝时代至后十一世纪左右,以及各时代的遗迹、遗址和雕刻,大多数保存下来,是佛教遗迹中,屈指可数的有名胜地。其中属于古代初期的遗迹,主要是三个大的窣堵波和其栏楯、塔门。

第一窣堵波(大塔)在前二世纪薰迦时代,由于用石头在原来这个被认为是阿育王时所建的,用砖砌成的小塔外部护砌一层,所以如今呈现的是,一个相当大的塔,从底至覆钵顶部,高有十六点四六公尺,基部直径三十七公尺。同时代还建有上下两重栏楯,有奉献铭无雕刻。接着初期案达罗王朝,或是S/a^takarn!in王的时候,造了南门(有奉献铭),再有北东西各门的依次建造。可认为是前一世纪后期至后一世纪初期左右的遗品。四塔门高约十公尺,表里饰以雕刻,这件作品显示它是古代初期美术最发达阶段的作品,其作风与前述的中印度的风格稍有异趣。第三塔是在大塔东北边附近,发现有佛的二大弟子舍利弗和摩诃目犍连的舍利容器。此塔无栏楯,仅南门上有雕刻,一般认为其建立年代是紧接在大塔的四门建立之后(后一世纪前期)。以上五个塔门的浮雕,大部分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然巴路特多为本生故事,佛像图超过半数(初期案达罗时代)。第二塔位于大塔西边约三百公尺的地方,推测其建造的年代大约与大塔同时,是前二世纪的遗迹,稍小型,基部直径十四点九四公尺,无塔门,但栏楯保存完好,其上有简单的浮雕,主要为装饰性的图样,故事图极少(前二世纪后期,薰迦时代)。塔内发现刻有对初期的佛教传道有功的长老十人的名字的舍利壶。

在山崎附近,还分布有Sona^ri、Andher、Bhojpur、Satdha^ra等数座古塔,此即以Bhilsa而著名的诸塔。多半是小型塔,大部分已崩坏,有些尚保存有栏楯的某一部分,但也乏善可陈(薰迦时代)。

[参考资料] 小野玄妙《佛教之美术及び历史》;Sir J. Marshall《A Guide to Sa^nchi^》;Sir J. Mar-shall,A. Foucher《The Monuments of Sa^nchi^》。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景观景点 印度 中央邦 舍利弗 目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