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本指佛教徒牺牲自己的肉体,以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后亦用于为国家、人民和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

词语解释

名称:舍身

拼音:shě shēn

注音:ㄕㄜˋ ㄕㄣ

基本解释

1、佛教徒为宣扬佛法,或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谓之“舍身”。六朝时此风最盛。

①《梁书·武帝纪下》:“ 大通 元年……三月辛未,舆驾幸 同泰寺 舍身。”

②《隋书·五行志上》:“是时帝崇尚佛道……数诣 同泰寺 ,舍身为奴,令王公已下赎之。”

③宋 陶谷 《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 海光 住 庐山 石虎菴 ,夜梦人长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菴中供养具。”

④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城隍出巡》:“出巡之时,皆以八人肩舆,舁藤像而行。有舍身为马僮者,有舍身为打扇者。”

2、牺牲自己。

①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 鱼惠兰 ,只为姊妹情深,舍身相代。”

②明 施耐庵《水浒》第六十八回《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

3、本指佛教徒牺牲自己的肉体,以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后亦用于为国家、人民和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

陈去病 《辑初集竟题首》诗:“誓死肯从穷发国,舍身齐上断头台。”

佛教解释

(一)梵语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又作烧身、遗身、亡身。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载,布施财物为外布施,舍身则称为内布施(所谓内外,意即属主观之身与属客观之物)。又同论卷十二亦将布施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舍身属于上布施。有关菩萨舍身之意义,大丈夫论卷上舍身命品谓,菩萨为求一切种智,及悲愍众生故舍身,同时亦令悭贪之众生起羞耻心。经典中有不少舍身之例,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之药王菩萨烧身供养、金光明经舍身品之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四之雪山童子为闻法而舍身予罗刹等。我国自盛行信仰法华经以后,效药王菩萨烧身供养者不少,计有梁高僧传卷十二亡身篇僧群以下十一人,续高僧传卷二十七遗身篇法凝以下正传十二人、附见二人,宋高僧传卷二十三遗身篇僧藏以下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等。日本亦屡见不鲜,同时,伴随净土宗之流行,亦出现投身、入水往生之风。然凡夫自杀乃佛教所严加禁止,四分律卷二曾述及教唆自杀之比丘触犯戒律之事。此外,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于此事亦有详尽之记载。[大品般若经卷十六,大宝积经卷八十、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释氏要览卷中]

(二)设斋会仪式,而舍己身入佛寺。我国南朝梁陈时代,贵族为对佛教表皈依之心,经常有此行为。梁武帝一生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群臣为赎回帝王之身,须纳巨额金钱入寺库,但实际却导致帝王私寺集赎钱之结果。

(三)于禅门中,指舍身相之执着,为求得真解脱之方法。楞伽师资记(大八五·一二八九上):‘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

佛教引申义(四)舍去肉身,大义成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佛教徒 佛法 同泰寺 陶谷 圆通居士 叶宪祖 情深 水浒 饶让 陈去病 遗身 舍身饲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