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花木兰,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简介

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花木兰其人其事仅限《木兰辞》中,纵观南北朝隋唐诸史并无记载,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争议。

花木兰的故事从古到今都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辞》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字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人物介绍

据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哪能上战场呢?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12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年后胜利还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想请她做大官,不过被花木兰拒绝了。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四川阆中人。”

历史争议

年代

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

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

第二种说法是: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北朝民歌的绝唱,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编的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辞》是公认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关系,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全文多处有冲突,但是不知道为何会流传这种说法)。

相关记载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四川阆中人。”

历史民歌

民歌《木兰诗》,很多人成年后仍能背诵,可是细勘诗句,却总感觉味道很怪。 因为,这是一首很杂糅的诗歌,诗句的后面似乎藏着不同时代的迥异声音。南北朝时代落日的余晖,令木兰从军征战的故事,留下长长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当代人的书卷旁边。

诗歌原文

——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相关评价

北朝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诗》,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最初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长300余字。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一篇优秀叙事诗。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北方民歌《木兰辞》,这首民歌的主角是一位英勇的北方这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创作背景

创作过程的时代真相,首先必须明确,《木兰诗》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陈时,有个和尚叫智匠,编了一本《古今乐录》,录有“歌辞有《木兰》一曲”。刘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称“不知起于何代”,意思是没有确切的创作年代。   

北朝同一时期的民歌开头用起兴手法,往往异曲同词,如《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的起兴,显然与《折杨柳》同源,再加上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细节,可以证明,《木兰诗》的雏形产生于北朝是无疑的;到南朝梁陈之时曲辞流传到南方,得到记载和整理;到唐朝,有一个叫韦元甫的朔方节度使,在民间又得到这首已经流变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润色出来,很可能还参照了《古今乐录》的版本,于是才有了《木兰诗》最终的版本。  

现代人的歌词里唱“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那么,真实的生活里就不到西边去牧马,不在东边去放羊了吗?这个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样,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铺陈。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马、放羊、打仗,都是很厉害的,丝毫不让须眉。所以,木兰的故事,应该有很多的个案为其衍生的素材。   

民歌体裁作品的产生、流传、变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经历过一个很长的发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木兰诗》之中杂糅了各个时代的印记,正是这一文学规律的极好注解。比如,假设过几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戏《明英烈》,有这么个细节: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二人正在圆明园议事,太子过来参见说:老爸,什么时候带我去打猎?于是五百年后,有专家据此考据,并产生了争议:有专家指出,戏名叫《明英烈》,那么应该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专家又根据“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这个根本没有史实依据的故事情节,推测这出戏一定拍摄于“戏说”风流行的2000年左右;还有人根据其中“老爸”这个称呼,推测该戏一定产生于用自己的心得说历史、把经典加以碎片化处理的2006年左右。文学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这么产生的。《木兰诗》也不例外。

详细分析

《木兰诗》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产物? 花木兰为什么姓花? 她的家乡究竟在哪里?   

《木兰诗》的原文,自相矛盾,时代符号错综纠结:  

 机杼:木兰在家里织布,后文还有“出郭相扶将”,说明木兰的家是在城市范围内的。这个关键词说明木兰家过着汉人的生产方式,至少是汉化的鲜卑人。“昨夜”,为什么朝廷要在夜间把出征名册通知到户呢?按照我们的生活常识,不应该是白天张大榜公布吗?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遗习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里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军务,都在夜间通告到户。北魏鲜卑人入中原不久,还应该保持着这一遗习。军书:即兵册。

北朝时,世兵制过渡到府兵制,军户、士家世代出兵员,父退子继,户口也与民户不同,平时生产、训练,战时出征。北朝和隋初时,这样的家庭,社会地位低于民户,但高于奴婢。隋炀帝时,军户编入民籍,差别消失。可汗-天子:诗句里边上一句“可汗”(“可汗大点兵”),下一句“天子”(“归来见天子”),指的都是同一人,就是皇帝,游牧民族称其为“可汗”,汉族称其为“天子”。这样混乱的称呼,应当是因为北魏孝文帝开始强制汉化,不说汉语就不许当公务员,而民间赶紧改口,但改口不久,时时仍要冒出一点“口音”的缘故。据考,一直到隋代,有些鲜卑族的军户还是时有口音的。  

市鞍马:这一段非常奇异。木兰去搜街,买了一大堆装备回来。唐代以前,世兵或府兵由国家提供装备、补给,而从唐代起,府兵要自带装备、补给,所以,这一段的描写背景不会早于唐代初期。至于里边东南西北各买一样的写法,叫做互文,形容木兰搜街,跑了很大一圈,很认真地置办装备,为后文木兰能够作战立功进行铺垫。拿到现在,就像老人磨叽月光族的句法:“一天也不懂过日子,今天上五爱买双鞋,明天搁中街买个包儿,后天上网买套衣服,就知道刷卡”(编者注:五爱市场为沈阳的服装织纺批发集散地,中街则是沈阳著名的商业步行街。)十二:文中三次出现十二,军书是十二卷,策勋是十二转,出征居然也是十二年。这显然是约数。古人习惯以虚数入诗,如三、九、十、十二、千、万等,但十二用得这样频繁,说明隋唐之际,十二是比较被习惯入诗的一个流行的数字。

黑山:不是辽宁的黑山。有考据称,这里的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杀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与柔然间大战的著名战场。策勋:隋开皇初年,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以酬勋劳。“十二级”的戎勋制度确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这又是唐朝时候的事情了。花黄:即额黄、眉间黄。这种妆扮起源于北周。

原来,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妇女施粉黛,除了嫔妃宫女,都得“黄眉墨妆”。这说明《木兰诗》产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时花黄已不流行了。红妆:姐姐欢迎妹妹,“当户理红妆”。红妆是胭脂,属于施粉黛之列,说明这个姐姐又是唐朝人。

史海钩沉

年代考证

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  

第二种说法是: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北朝民歌的绝唱,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编的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辞》是公认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关系,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全文多处有冲突,但是不知道为何会流传这种说法)。

姓氏解析

据明人焦绂在其《焦氏笔乘》中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清代《康熙黄陂县志》载:“木兰,本县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可见,木兰本姓朱,西汉人,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黄陂朱木兰,有关文献、实物、 传记三重证据。

故里探寻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最早言及木兰籍贯的是东晋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书中言木兰任城人。他认为木兰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贡原籍鲁国,即今曲阜一带,东晋南北朝时,曲阜曾属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称木兰是任城人,不过此说学术界并不认可。当前争议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四个地方。虞城由娘娘庙改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家乡;黄陂由木兰树称木兰山,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故里;延安在黄河西边百余里,也可“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那里有座万花山,也被附会为木兰故里。以上三地都认为木兰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是木兰故里,有花木兰祠为证。   

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英雄气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   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黄陂县:据一些史料记载,湖北黄陂县城北20里为木兰故乡,古时曾置木兰县。  

在《湖北通志》、《黄陂县志》因黄陂有木兰庙、木兰将军冢。《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史传明示则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最大理由。黄陂双龙镇有座“木兰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铭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木兰山上尚存“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

家乡故里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最早言及木兰籍贯的是东晋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书中言木兰任城人。他认为木兰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贡原籍鲁国,即今曲阜一带,东晋南北朝时,曲阜曾属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称木兰是任城人,不过此说学术界并不认可。当前争议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四个地方。虞城娘娘庙改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家乡;黄陂由木兰树称木兰山,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故里;延安在黄河西边百余里,也可“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那里有座万花山,也被附会为木兰故里。以上三地都认为木兰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是木兰故里,有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这意味着,木兰故乡在虞城已经获得权威机构的最终认可和确定。

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英雄气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黄陂县

据一些史料记载,湖北黄陂县城北20里为木兰故乡,古时曾置木兰县。在《湖北通志》、《黄陂县志》因黄陂有木兰庙、木兰将军冢。《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史传明示则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最大理由。黄陂双龙镇有座“木兰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铭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木兰山上尚存“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

赞颂诗文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称“不知起于何代”。《古今乐录》记载:“《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然而,《古今乐录》早已失传。此说如今仍有争议。参见《木兰诗》种种。

《木兰辞》——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评价:北朝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最初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长300余字。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一篇优秀叙事诗。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北方民歌《木兰辞》,这首民歌的主角是一位英勇的北方这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木兰从军》

原文: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翻译: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皇上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纪念景点

木兰祠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1943年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型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刻有二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中国部分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

木兰天池

木兰天池风景区位于黄陂区北部的石门山,距武汉市中心仅55公里,距天河机场仅45公里。整个景区占地面积4800亩,分为风景游览区和休闲度假区。其主峰海拔520.6公尺,属大别山南麓一脉,这里沟壑纵横,林木茂盛,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呈现的是一种山水交融的湿地生态。景区年平均气温介于15-22℃之间,七月份平均气温25.8℃,年降水量平均2000毫米左右。

木兰天池有一条长达10华里的大峡谷,由飞瀑、溪潭、怪石、奇木“ 四绝 ”构成的自然景观达 200 多处,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绝。峡谷两头挑着明镜一般的高山湖泊,大小天池的上下落差约有 380 多米。这里素有“ 湖北的九寨沟 ”、“ 武汉的庐山 ”之说。据当地百姓口头相传,这里是木兰将军的外婆家,是木兰将军小时候生活、习武的地方,还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许多革命遗址呢!也有太平天国洪秀全时期的许多古寨遗址 。所以说木兰天池每一个景点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影视歌颂

1927版《花木兰》

导演:李萍倩

编剧:刘豁公

主演:胡姗 朱刚 张振铎 章志直

上映:1927年

地区:中国大陆

颜色:黑白

类型:剧情片

1939版《花木兰》

导演:麦啸霞

编剧:麦啸霞

主演:邝山笑 陈云裳 郑生 李幽慈 黄寿年

上映:1939年02月08日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颜色:黑白

声音:单声道

类型:剧情片

1951版《花木兰》

导演:陈皮 顾文宗

编剧:陈皮 顾文宗

主演:任剑辉 甘露 石燕子 罗艳卿 刘桂康

上映:1951年12月29日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颜色:黑白

声音:单声道

类型:剧情片 1961版《花木兰》

导演:黄鹤声

编剧:李寿祺

主演:麦炳荣 凤凰女 陈锦棠 陈好逑 半日安

上映:1961年12月13日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颜色:黑白

声音:单声道

类型:戏曲片

1964版《花木兰》

导演:岳枫

编剧:葛瑞芬费安娜 董千里

主演:凌波 金汉 陈燕燕 杨志卿 朱牧 李昆

出品:邵氏电影公司

上映:1964年6月18日

地区:中国香港

类型:黄梅戏 / 剧情片 / 动作片

1996版《花木兰》

剧集:23集

剧情简介:北魏孝文帝年间,可汗发兵南侵。花志芳、刘光、王勇三人毅然从军。在一次战斗中,花志芳中箭致残,告老还乡。几年后,可汗再次发兵中原,边关告急,朝廷紧急征兵。突一日,军帖到,征花志芳速到军营,效命朝廷。侍父至孝的花木兰,含泪剪断青丝,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路遇刘光之子刘元度,结为知己,共抗番军。王勇之子王强与阿拉虎勾结,杀死刘光。元度被封元帅,木兰封为三关大帅,奇莲公主揭穿木兰身份,木兰被贬还乡,可汗乘机再次攻打一关。耶律豹与阿拉虎联合 ,擒住可汗,并围杀元度,王强悔过自新,助木兰杀退番军,救出元度。耶律豹因阿拉虎之死再次发兵,一关前恶战连连。皇上下旨召回木兰,木兰与众将士奋勇抗敌,大败番军。耶律豹奉上降表,边关战事终告结束。木兰回复女儿身,并与刘元度成就一段百生佳话。中华民族之巾帼英雄,首推花木兰,其传奇故事以一首木兰词传诵至今。本剧场面气势浩大,人物刻画细腻,实为一部既有严正义体,又有丰富剧情,多姿多彩的连续剧。

补充评语:剧中的花木兰是个武功高手,智谋也还不错,就真正的花木兰形象来说,比较符合观众期待,其他的演员基本可以忽略。

1998版《花木兰》电视剧

地区:中国台湾、内地合拍

长度:48集

类型:武侠/喜剧

导演:李惠民,赖水清

主演:袁咏仪赵文卓孙兴焦恩俊郑佩佩李立群关礼杰张铁林

日期:1998年 香港

1998版《花木兰》电影

片名:花木兰 A Tough Side of A Lady

地区:中国香港(TVB)

类型:历史人物

集数:20集

首播:1998年

演员:王喜 陈妙瑛 罗家英 傅明宪 韦家雄 刘永健 张玉珊

迪士尼动画——《花木兰》

英文片名:Mulan

国家/地区:美国

区域:欧美

出品:Walt Disney Pictures[us]

类型:喜剧 冒险 动画

分级:美国G

片长:88 分钟

上映时间:1998年06月05日

2009版《花木兰》电影

国家地区:中国

片名:花木兰

英文名:mulan

类型:古装 历史

导演:马楚成

主演:赵薇陈坤胡军房祖名于荣光、刘雨欣、李玖哲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巾帼英雄 叙事诗 《木兰辞》 唐代 孝烈将军 南北朝 隋唐 《木兰辞》 《木兰从军》 木兰武术 巾帼英雄 《花木兰》 北方人 骑马 射箭 北魏 孝文帝 无媲 《木兰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