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行头,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出自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 延寿马 ,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头。”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

「行头」的由来是起自於春秋时代,最早的典故是指各行(ㄏㄤˊ)各业中,所使用的那个行(ㄏㄤˊ)业不可或缺的;专门的特殊工具,一旦缺少了这些必备的工具,这些行(ㄏㄤˊ)业的师父们在工作上就束手无策了,因此师父们在工作时必须随身携带他们的必备工具,这些工具即称为他们行(ㄏㄤˊ)业的「行(ㄏㄤˊ)头」。例如木匠师父所使用的凿刀就是他的行(ㄏㄤˊ)头,樵夫所使用的斧头就是他的行(ㄏㄤˊ)头。

词语释义

释义

1.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道具。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 延寿马 ,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头。”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红楼梦》第二三回:“因 贾蔷又管着 文官 十二个女戏子并行头等事,不行空闲,因此又将 贾菖 、 贾菱 、 贾萍 唤来监工。” 徐迟 《牡丹》六:“ 魏紫 听着演员们的喑哑的嗓子,声调稍高就唱不上去了。他们全是鸦片鬼似的脸容。破旧的行头,乱穿一气。”

2.

注音: ㄏㄤˊ ㄊㄡˊ

汉语拼音: háng tóu

解释:

古代军队中的队长。《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

行业的头子,或佣役的总管者。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米铺》:「且言城内外诸铺户,每户专凭行头於米市做价,径发米到各铺出糶。」也称为「行老」。

3.泛指服装、行装。

宋 文天祥 《苏州洋》诗:“便如 伍子 当年苦,只少行头寳剑装。” 元 张可久 《普天乐·收心》曲:“旧行头,家常扮,鸳鸯被冷,燕子楼拴,偷将心事传。”《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晁大舍 自己的行头并家人庄客的衣服一一打点齐备。”《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既然出洋,少不得添置行头,筹寄家用。” 老舍 《月牙儿》三一:“把我所有的一点东西都折卖了,作了一身新行头,我的确不难看。”

4.曲艺演员所用的乐器。

元 邓学可 《端正好·乐道》套曲:“闲遥遥唱些道情,醉醺醺打箇稽首,

抄化些剩汤残酒,喒这愚鼓简子便是行头。”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

5.指作为信号的发声器

《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到初四日早饭过后, 煖雪 下楼小解,忽听得街上当当的敲响。响的这件东西,唤做‘报君知’,是瞎子卖卦的行头。”

6.方言。指体貌风度。

《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 洪四儿 笑道:‘哥儿,我看你行头不怎么好,光一味好撇。’”

7.鞠的别称。古代蹴鞠之戏所踢的球。《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 桂姐 的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说唐》第十二回:“那些圆情的把持,两个一伙,吊挂着一副行头,雁翅排於左右,不下二百多人。”参见“ 皮毱 ”。

8.古代军队行列之长。

《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帅。”参见“ 行首 ”。

9.封建社会中商肆、行会的首领。

《周礼·地官·肆长》“肆长各掌其肆之政令” 唐 贾公彦 疏:“此肆长谓一肆立一

长,使之检校一肆之事,若今行头者也。” 范文澜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商行的首领叫‘行头’或‘行老’,行头有权规定本行商货的物价。”

10.泛指头目。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京师有富人,欲得一行头,难其人。” 清 李渔 《慎鸾交·贿篾》:“自家非别,一个做篾片的行头是也。”

11.犹头衔。

平山冷燕》第三回:“一日,有个 江西 故相的公子姓 晏 名 文物 ,以恩荫官来京,就选考了一个知府行头,在京守候。”

相关解释

衣服,装束,打扮的意思。

含义

① 戏曲演出用具

在戏曲行,“行头”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

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种长短袍服,如蟒袍、官衣、开氅、帔、褶(音学)子、八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宫装、旗袍、云肩、饭单、袈裟等,还要兼管玉带、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彩娃)。二衣箱包括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如箭衣、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铠、猴衣以及扣带、鸾带、丝绦等。三衣箱即演员所穿内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云履、福字履、彩裤、胖袄、僧鞋、薄底靴、大袜、青袍、龙套衣及塑形用品。

盔头箱,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种。如帅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纱帽、毡帽、罗帽、风帽,凤冠、如意冠、九龙冠扎巾、软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员外巾。此外还有演员头上所戴的网子、水纱、雉尾翎、狐尾、甩发、髻发、耳毛、发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黪、白、红、紫色的满、三绺、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杂箱,指彩匣子、水锅和梳头桌。彩匣子是为男角色面部化妆、抹彩、勾脸、卸妆、洗脸所用。梳头桌是专为旦角梳理大头、古装头、抹彩、贴片子、插戴银泡子、翠泡子、钻泡子和绢花等饰物所设。

把箱,即旗把箱。从刀、枪、剑、戟等各种兵器到桌椅、板凳、帐幔和山、城、墓、碑等景片;从文房四宝、印信、茶酒器皿、令旗令箭、马鞭、车、船、风、火旗到圣旨、香案、旗、锣、伞、报和剧中特定道具,如家法、手铐、铜锤、棋盘、笛箫等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道具。

一套完整的行头,在演出时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规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须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红、黄、绿、白、黑、蓝、紫、粉、古铜、秋香十色的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必须根据戏码的变换而变换。以保证演员穿、扎、戴、挂、拿,有条不紊地进行。

② 戏曲服装

“行头”也狭义地指戏曲服装,沿用至今。元人散曲《淡行院》,描写一个演出水平低劣的戏班,有“...砌末,猥琐行头”等语,可知这种称谓,在金、元时代己有。

分类

在戏曲史上,有“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及“官中行头”等类别。

江湖行头:一般为无固定戏主、四处流动演出的民间职业戏班所用的行头。清代昆曲的江湖行头,如《扬州画舫录》所记,分衣、盔、杂、把四箱。这类民间戏班限于经济条件,一般只有一副行头,如袍带戏,蟒、靠不敷应用时,只能照顾主要人物。

内班行头:《扬州画舫录》称:“盐务自制戏具,谓之内班行头。”内班,是以扬州大盐商为戏主的戏班,备皇帝南巡时承应演出。其行头较一般为豪华,有各种特制的衣装、砌末,如小张班演《牡丹亭·游园惊梦》有“十二月花神衣,价至万金”;百福班演《西游记·北饯》有“十一条通天犀玉带”。盐商借此卖弄阔绰。内班行头中也有一些好的创造,如设有各种“全堂”,演《琵琶记》的《请郎花烛》用红全堂,《风木余恨》用白全堂(均见《扬州画舫录》),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来渲染气氛。

私房行头:是演员个人自备的行头。乾隆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自备头饰(《日下看花记》);昆曲演员巧官,“为纱帽小生,自制宫靴,落落大方”(《扬州画舫录》)。这是私房行头的滥觞。其盛行则在近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晚近虽二路脚色,皆有私行头,以旦脚、小生为甚。”有了私房行头之后,就把戏班公用的行头称为“官中行头”,有的剧种称为“堂众行头”。私房行头的兴盛,同主要演员收入较高有关。一些经济收入高、艺术上有追求的演员,就在装扮上有自己的特殊讲究,戏装行业的设计、制作人员,往往结合演员的意图,在服饰的质料、色彩、样式、花纹方面作种种创新。除职业演员外,某些戏曲业余爱好者(票友)也自备若干新颖行头,作串演之用。

宗旨

麟家班内部新出现的服装制作团体,以简约、风尚、花色、实用为宗旨!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李斗 贾蔷 张可久 燕子楼 愚鼓 发声器 肆长 贾公彦 范文澜 蔡美彪 平山冷燕 李斗 三衣箱 袍服 蟒袍 开氅 八卦衣 宫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