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形容一个人很顾虑自己的颜面。

典故来源于叶开泰药号一段逸事。“健民·叶开泰”创立于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早在民国时期,就与北京的同仁堂(公元1669年)、广州的陈李济(公元1600年)并称为中国中医药界的“初清三杰”。再加上后来的胡庆余堂(公元1874年),被称为“中国四大药号”。

健民·叶开泰提出“遵古宜今、虔诚修合;宁缺勿滥、不好再来”的堂训。从选材到制剂均精益求精,绝不苟且通融。清同治、光绪年间,叶开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药号,汉阳也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中市场。当时,药材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层的叫“提面”,下层叫“底子”。每次药材交易开市,一般不开秤,要把叶开泰的管事请来宣布开市,在选购药材时,叶开泰管事就说:“把‘面子’给我叶开泰”。叶开泰不惜花高价只要面子,“面子”就是上面一层最好的药材。“要面子”、“给面子”的说法就由此流传开了。

简介

要面子

形容一个人很顾虑自己的颜面。

yàomiànzi

[be keen on face-keeping;be anxious to keep up appearance] 很关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典故

要面子的典故来源于汉口镇中汉正街上发生的一段逸事。

有“天下第一街”之称的汉正街位于中国四大名镇之首汉口镇。汉口处于长江中游,地处长江、汉水两江交汇之处,以水运为主,有“九省通衢”之称。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武昌、汉阳的港埠随之兴旺,汉正街的商贸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清同治、光绪年间,汉正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中市场。

当时全国最大的药号“叶开泰药号”就在汉正街上。“叶开泰”创立于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叶开泰乃“叶氏悬壶开号,唯求国泰民安”之意。叶开泰所制名药参桂鹿茸丸小金丹等是进贡宫廷的御药。

叶开泰药号始终恪守“虔诚修合、遵古宜今;寿世健民、崇德贵生”“并蓄兼收益人长寿,遵古酌今损己无欺”的理念,从配方、选材到制剂均精益求精,决不苟且通融。当时,药材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品质最好的药材堆放在最上层,叫“提面”,品质差的药材压在最下层,叫“底子”。由于叶开泰药号在行业内的尊崇地位,每次药材交易开市,一般不开秤,要把叶开泰的管事请来宣布开市。在选购药材时,叶开泰管事就说:“把‘面子’给我叶开泰”、“叶开泰只要‘面子’,把‘底子’全部拿掉”。叶开泰不惜花高价,只要上面一层最好的药材,以确保药品的品质和疗效。从此, “要面子”、“给面子”、 “掉底子”的说法就由此流传开了。

汉正街与“药”面子

汉正街,乃古汉口之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又称汉水襄河)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清初,汉水沿江码头形成以北岸为主的“八码头临一带河”的态势,“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隘露积”;清康熙年间(1662———1722)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情民风淳厚,1868年绘制的“汉正街地形图”就很好地为展现了当年“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象。叶开泰因其声誉中外,因此也促进了汉正街成为中药集散地。

据范锴《汉口丛谈》载,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油、棉、什业居多,东段以 药材、 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珍、海味、纸张等大小商铺。

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上自桥口,下至接驾嘴(集家嘴)铺设了条石路面,在汉正街的泉隆巷,至今还保留着青石板路面的古朴风貌。

清道光末年,汉正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号。“叶开泰”、“苏恒泰”、“谦祥益”“汪玉霞”、“蓝田宝”都有口皆碑。这些老字号浸润着老汉口百年的历史文化,其中, 叶开泰药号有300多年历史。叶开泰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信条,其药品研制十分精细规范。驴皮阿胶、龟板阿胶取材只选黑驴皮、龟胶板,所有原料都选用最上等的药材。当时有句俗语说:叶开泰———药(要)面子。相传叶开泰药号周街曾发大火,唯叶开泰丝毫无损,遂被人们誉为“神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建国后,叶开泰药号改造发展为武汉健民制药厂。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汉口镇 参桂鹿茸丸 小金丹 给面子 掉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