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阿萨姆,印度东北部邦国,阿萨姆邦是平原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红茶。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于平原之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因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在该地区形成大量的降雨,热带气候以及充足的水资源让阿萨姆成为了一个植被繁茂、人口稠密并且富饶的地方,阿萨姆拥有漫山遍野的茶树,阿萨姆红茶远销世界。

阿萨姆是阿萨姆红茶的产地,境内以自然风光而闻名,景观包括丘陵茶园、雅鲁藏布江、古迹和寺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3-9月降雨量较多,夏季潮湿,气温通常比较舒适。

阿萨姆是傣族的别称,最早记载于中国玄奘编著的《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迦摩缕波国”,玄奘曾经受邀当地国王拘摩罗到该国讲法。13世纪,傣族在此建立阿豪姆王国,阿豪姆王国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被英国占领,1947成为印度的阿萨姆邦。

简介

阿萨姆处于印度东北,西部同孟加拉国接壤,南部与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为界,北与中国、不丹相邻,东部同缅甸接壤、毗连那加兰邦,东南毗曼尼普尔邦。

阿萨姆邦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处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上游在中国西藏,下游在孟加拉国),在冬天旱季,河水下降,无数沙洲岛屿展现出来,在雨季(6-9月)大部分都会被淹没在水里。该邦以农业和种植为主,72%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黄麻、甘蔗和烟草等。其中茶叶产量很高并历史悠久。同时,森林资源也丰富,森林面积占该邦总面积的21%,为印度木材主要供应地之一。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盛产大理石、金刚石和原油、天然气等。

阿萨姆管辖的Kokrajhar(谷拉呵)、Dhuburi、Bongaigaon、Goalpara、Brapeta、Nalbari、Kamrup(迦摩缕波)、Darrang、Marigaon(美丽岗)等县属“竺域”;Sonitpur、Lakhimpur(叻金埠)、Dhemaji(德马寺)、Tinsukia、Dibrugarh、Sibsargar、Jorhat(爵叻)等县属“门珞”;其它县属下阿萨姆。萨地亚是中国与阿萨姆邦交界的边境城市,Lohit(洛希特县)实际上不属于阿萨姆邦管辖。

阿萨姆在当地语言中读为Asom,是“掸”的异写,古汉语读作seóm,实际是傣族的一个别称。因此阿萨姆族与傣族其实是一个民族的两个分支。seóm这个音,有时译写成“暹”,但只用于特指泰国。下文将会把阿萨姆的前身,阿洪(阿豪马)王朝译为尔掸,以便叙述。请阅者注意区分“阿掸国”(阿萨姆)、掸国(缅甸掸邦)和暹国(即泰国)这几个名词。

阿萨姆邻近的锡金、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今中国西藏)领土,1242年中国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到清朝时分裂出去,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

公元1228年,中国云南、缅甸东北部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统一了阿萨姆各部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锡金、不丹和阿萨姆邦地区等从来不是印度的一部分,不丹也与印度基本上没有联系,印度东部从来就没有和中国交界。锡金、不丹自7世纪开始即为吐蕃(西藏)领土,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不丹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但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而锡金直到19世纪末被英国侵略前大部分仍然是中国领土,从7世纪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属于中国的领土。13、14世纪蒙古大军和中国元朝大军多次进入缅甸,并深入缅甸北部,部分蒙古军进入阿萨姆地区。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吞并该地区之前,阿豪马人(即傣族人)已经在当地统治了大约600年之久。

1914年,在“(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阿萨姆与中国的边界是非法的。

地名传说

关于阿萨姆名称的来历,大体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阿萨姆”这个词来自梵语中“阿苏玛”一词,意为出类拔萃的、无双的。因为阿萨姆邦的自然景色极其秀丽,举世无双,所以得名;另一种意见认为,“阿萨姆”的意思是起伏不平的山地,该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属于崇山峻岭和崎岖不平的丘陵地带,所以叫阿萨姆邦;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阿萨姆”这个词是“阿豪马”一词的变音。阿豪马是缅甸的一个民族,这民族曾从中世纪到近代初期统治过阿萨姆的大部分地区。多数人认为第三种意见较合情理,因为“阿萨姆”这个名字是在阿豪马人统治阿萨姆邦的后期才开始有的,在这之前的历史著作和其他文献中,“阿萨姆”这个叫法从未出现过。 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吞并该地区之前,阿豪马人(即上文说的傣族)已经在当地统治了大约600年之久。很久以前便已经来到这片土地上定居的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达罗毗荼人为当地带来了多元化的文明,同时赋予了阿萨姆邦丰富的文化遗产。

阿豪马(阿洪Ahom)是缅甸的一个民族,实际上他们是掸族的一个分支,掸族与我国的傣族,亦是一个民族的分支,所以阿豪马与我国的傣族,事实上是同民族的不同分支而已。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阿萨姆叫普拉格焦迪希,当时阿萨姆的首府叫普拉格焦迪希普尔,意思是“东方占星之城”,据说当时这里是星相学、数学和天文学的中心,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至今在高哈蒂附近还有一座九星庙。迦梨陀娑在《罗怙世系》中,将阿萨姆叫做尼尔洛赫德(即赫蓝色),因为这儿的群山呈青蓝色,有一条红色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自西藏奔流而来,咆哮而过。阿萨姆东北的边境地区至今还叫洛赫德。至于布拉马普特拉河为什么在阿萨姆境内流过时水就变成了红色,这里有一段故事,传说持斧罗摩杀了刹帝利人,沾了一斧子血,他在这条河里把斧头上的血洗掉,自己也在河里沐浴,作了忏悔,这样他就又恢复了原先的圣洁,但是河水从此变成了红色。

阿萨姆邦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古名叫迦摩缕波,这个词的意思是“美丽的”。迦摩缕波和普拉格焦迪希这两个名字,在《迦犁迦往世书》、《瑜伽经理》、《薄伽梵歌》、《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古典文献中都有记载。在印度民间流传的许多有趣的和离奇的故事中,大多同迦摩缕波这个名字有关系。如今迦摩缕波只是一个县的名字。迦摩缕波这个名字是有其来历的。神话传说,有一次爱神想破坏湿婆神的修行,触怒了湿婆神,湿婆神睁开他的第三只眼睛,把爱神烧成了灰烬,爱神便失去了形体。爱神和妻子罗蒂进行了长期的苦修和祈祷,最后湿婆神表示满意,又赐给爱神形体。这件事发生的地方就叫迦摩缕波。迦摩意即爱情,缕波意即形体,迦摩和缕波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迦摩缕波这个词,意思就是爱神。传说帕格杜德国王统治阿萨姆时,阿萨姆的名字就已经由普拉格焦迪希改为迦摩缕波了。唐高僧玄奘于630-643年周游印度时,曾游历阿萨姆,当时阿萨姆的名字就叫迦摩缕波。

地理

介于东经89.5°至96.1°,北纬24.3°至28.0°之间,与周围印度七个邦以及不丹和孟加拉国两个国家接壤,总面积达78438平方公里。除了西部以外,阿萨姆邦三面被高地和高原环绕。绵延不绝的丘陵和山脉将阿萨姆邦分成两大部分: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和巴拉克河流域(又称作苏尔玛河流域)。

东、北、南三面为山地与丘陵,中部为略呈东西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平原,多沼泽、沮洳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2000-2,750毫米。森林面积占35%,贵重木材有婆罗双、柚木、铁木,另有藤、竹及常绿树种。印度最大产茶区,产量占全印的半数。矿产有石油、天然气与煤。野生动物有象、河马、野牛、犀牛、鹿,设有国家公园与禁猎区。淡水渔业也重要。以农林为基础的工业有锯木、制茶、胶合板和丝、棉手工纺织业。开采煤与石油,有炼油工业。铁路线横亘东西,公路通东北部各邦,航空亦重要。

阿萨姆邦地理上呈T字形,由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中部的卡比和卡查尔山区以及南部的巴拉克河流域组成。每年的三月到九月是当地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当地的夏季十分潮湿。气温通常比较舒适,四季中很少出现气温极高或极低的情况。

人口

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阿萨姆邦总人口为26638407人,占印度全国人口的2.59%。当地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0人。阿萨姆邦还是世界上部落种类最多的地区。当地的识字率达64.28%。

历史

迦摩缕波

阿萨姆邦的古代历史大部分仍深埋地下,仅有一小部分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据考证,早在石器时代早期,当地便有人类居住,如今考古学家正在尝试向人们揭示往昔的真实情况。

公元前100年,阿萨姆邦开始为世界其他地区地人们所知。《红海环航记》中描述了在基督教出现之前中国丝绸如何从阿萨姆邦运到了埃及和罗马。托勒密在其地理学著作中也描述了阿萨姆邦。 有把握地说,阿萨姆邦最早的居民是棕色人种或前达罗毗荼人。公元前10世纪,早在印度宗教经典《吠陀经》编纂之前,黄色人种穿越过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逐渐在当地定居繁衍。《吠陀经》中称黄色人种为基拉塔人,现今东北部地区的民族被认为是基拉塔人的后代。东辉国意为“东方光芒之城”,它曾被基拉塔人政权立为首都。神话史诗中称基拉塔人所统治的土地从印度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的脚下一直延伸到南方的孟加拉湾。相传,东辉国是由基拉塔国王那罗迦修罗建造而成。根据《迦犁往世书》和《毗湿奴往世书》的记载,当时这片土地被称作迦摩路巴。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了关于那罗迦修罗国王的继承者福授王的故事。

公元四世纪,中国正处于两晋时期,当时能到此地建立国家的黄色人种民族,可以肯定是炎黄先民。总之必然跟中国有着不言而喻的密切渊源,因为当时青藏高原的民族也没有形成,所以该民族必然是经过汉族地区到达阿萨姆一带的。根据Kiratas一词的发音,推断他们应该属于炎帝麾下的某部族。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7世纪曾游历阿萨姆邦,他称这片土地为“迦摩缕波”。他撰写的游记对我们了解当地情况很有帮助。中世纪时期,东辉国改称为迦摩缕波。玄奘对婆塞羯罗伐摩国王统治下的强大繁荣的迦摩缕波王国赞誉有加。当时,可能是迦摩缕波王国最鼎盛的时期。

从迦摩缕波王国鼎盛时期之后一直到公元13世纪它被阿豪马人占领之前,这片土地经历了混乱不堪的岁月,当时没有一个政权能够独撑大局。因此,当阿豪马人于公元1228年越过东部山脉来到这片土地(印证前文,为傣族人)时,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阿萨姆地区的统治权。

阿掸

13世纪,傣族开始来到现今印度阿萨姆地区。

阿萨姆最早居住着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公元前10世纪,黄种人(印度宗教经典《吠陀经》称黄种人为基拉塔人)穿越过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逐渐在当地定居繁衍。4世纪左右,黄种人建立东辉国(东方光芒之地),在中世纪时期名为迦摩缕波王国,公元7世纪左右迦摩缕波王国达到最鼎盛的时期,统治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鹿至孟加拉湾的广大土地。之后,王国便进入混乱不堪的岁月。

1228年,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征服迦摩缕波国各部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阿豪马、阿洪通此义,即 尔掸国)。

此后,傣族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王朝统治,设都于上阿萨姆地区的赛比萨加。阿洪王朝权力空前高涨,被统治德里的莫卧儿王朝的君主们视为对他们的挑战。先后17次派兵征讨阿洪王朝,均无功而返。

此后的600年间,阿豪马人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王朝统治,设都于上阿萨姆地区的赛比萨加。阿豪马王朝统治时期,当地的权力中心从下阿萨姆地区转移至上阿萨姆地区。因此,下阿萨姆地区的重要性急剧下降(——阿豪马人退出统治之后,这片土地便被称作“阿索姆”或更为英国化的“阿萨姆”。)

历史上,这种情况仅在16世纪早期出现了短暂的例外,当时,吉拉塔部落的分支—科赫王国在英明的国王纳拉那拉亚那领导下强大起来,因而西方国家加强了对其的限制和制裁。

阿豪马王朝权力空前高涨,这被统治德里的莫卧儿王朝的君主们视为对他们的挑战。他们先后17次派兵征讨阿豪马政权,然而每次均无功而返。公元1671年,莫卧儿大军在最后一次出征中和阿豪马军队在萨莱伽特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

傣族军队在拉其特·巴尔普坎将军的率领下取得了战斗的最终胜利。拉其特·巴尔普坎因此成就了其不朽的盛名,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精神和很多轶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传颂,其中一则表现拉其特将军献身精神的历史故事讲述他的亲叔父因玩忽职守而被他斩首示众。这些传说故事如今已经成为阿萨姆历史和民间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古瓦哈蒂附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第一座桥梁便屹立在这里。

阿豪姆王国

阿豪姆王国盛极而衰始于18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毗湿奴派信徒毛摩利亚·摩汉塔人举行起义,以抗议在信奉性力派的阿豪马王后普勒斯瓦丽教唆下出现的宗教迫害。起义期间,一系列宫廷政变和纠纷进一步削弱了阿豪马统治者的权力。缅甸人趁机从东部边境侵入阿萨姆邦,屠杀了大量的傣族。

事实上尔掸人(傣族)也是由东部的缅甸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建立尔掸国的,可见此区旧时一直都是黄色人种掌权的地区。尔掸地区,事实上是以棕色人种为土著,由黄色人种建国,黄色人种接纳了来自恒河流域的宗教文化(像中国接纳了佛教一般),却为白色人种最终占领,的土地。追溯该区文化之根,确实主要是源于黄色人种的创造。

英国殖民

1826年,英国殖民者进入阿萨姆地区,迫使缅甸签订《杨达波条约》,将阿萨姆割让给英国,英国派总督进行管理。从此,结束了傣族对阿萨姆地区长达600年的统治。之后,阿萨姆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在他们统治阿萨姆邦的四年间,受到了当地人们的不断反抗,但屡屡以失败告终。

印度统治

1947年印告独立后,阿萨姆被印度占领,当局不断压制当地傣族的发展,不承认傣族对阿萨姆的历史功绩,并不断将傣族边缘化。

现今,由于各部族之间的通婚、傣族在当地社会地位的下降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傣族已融合进其它民族中,只剩下不到60万的傣族,接受了印度教,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在贫困的生活中挣扎,面临着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自然资源

阿萨姆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丰富的水资源使当地在农业灌溉和水利发电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当地的森林是优质木材的宝库。阿萨姆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独角犀栖息地,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亚洲象群,当地还分布着大量的本土植物和动物群落。阿萨姆邦拥有很多森林保护区,其中加济兰加被称作珍稀动物印度犀牛的家园。作为地震多发地区,阿萨姆邦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大地震,于1897年发生的里氏8.1级的大地震和1950年里氏8.6级的大地震。

石油和天然气

1889年,当地迪格博伊市发现了石油,从而使阿萨姆邦成为印度全国第一个出产石油的邦。建于迪格博伊市的炼油厂是印度最早的炼油厂,它自1901年开始便投入商业生产,每年能够提炼30万吨汽油、煤油、柴油和其他石化产品。另外,阿萨姆邦还有其它三座炼油厂:位于古瓦哈蒂市的奴恩马提炼油厂自1962年开始投入使用,主要生产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燃料油等;位于邦盖冈附近的达里乔安地区的炼油厂建于1962年,现名为邦盖冈炼油石化有限公司(BRPL); 而位于戈拉伽特地区的奴马里伽尔的炼油厂建于1999年,它拥有300万吨的石油和其他产品生产能力。

几乎所有分布在阿萨姆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中的产油区都还蕴藏着大量天然气,特别是在纳哈尔卡提亚、莫兰、拉库瓦和卢德拉萨伽尔等地区。目前,阿萨姆邦重要的天然气相关的工业企业包括纳姆拉普化肥厂、纳姆拉普热能工程、炭黑加工、阿萨姆石化以及为居民提供液化气的阿萨姆天然气公司。杜澧楗、北古瓦哈蒂、锡尔杰尔等地区还建有天然气罐装厂。另外,邦盖冈炼油石化有限公司以天然气为原料制造各种化工产品。

煤炭

阿萨姆邦拥有巨大的煤炭储藏量,据估计煤炭总储藏量约为12亿吨。当地煤炭开采的历史始于1865年在马库姆煤田开采煤炭。地下煤层从西部的迪利-焦普尔一直向东延伸至提普克。当地出产的煤炭质地独特,具有高燃烧指数(约为36%至42%),低含灰量(约为3%至15%)以及高裂化指数(约为10%至19%)等特点。位于阿萨姆邦山区的高伊拉伽、乌姆朗苏、科塔-阿尔达等地区均蕴藏着大量煤炭。

花岗岩石

阿萨姆邦还盛产花岗岩,有灰白色、灰色、粉红色等各种色泽。花岗岩多发现于阿萨姆邦中部和低部地带。当地人大量使用灰色花岗岩铺设公路和铁路路基。目前,当地花岗岩在装饰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博卡伽区的高伊拉伽和迪莱地区盛产优质石灰石,博卡伽水泥厂用其作生产原料。目前,该水泥厂年产量约为18万吨。另外,北卡查尔山区还有几家小型水泥厂,它们以阿萨姆邦的乌姆朗苏地区所产的石灰石为原料。

经济产业

农业

农业在阿萨姆邦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当地53%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水稻是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阿萨姆邦的土壤条件、地形状况、降雨及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稻谷。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占全邦耕地总面积的70%,同时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0%。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包括黄麻、茶叶、棉花、甘蔗、土豆、油料作物等。当地值得一提的水果包括甜橙、香蕉、菠萝、槟榔、椰子、番石榴、芒果、木菠萝以及柑橘等。

工业

阿萨姆邦拥有六大工业中心,其中两处以上位于巴里普拉和马迪亚。在古瓦哈蒂附近建立了一个出口工业园和一个软件技术园。另外,古瓦哈蒂附近的阿明冈建有一所塑料工程技术中央研究院。阿萨姆邦还以当地家庭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而享有盛名,例如手摇纺织机、养蚕、藤竹制品、木工制品、黄铜制品以及青铜工艺品等。

茶叶

在阿萨姆邦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行业中,茶叶种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阿萨姆邦全境拥有800多个中型和大型茶叶种植园,另外还有20多万个小型茶园。该邦平均每年出产茶叶超过48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区。当地大部分茶叶种植园分布在称为“上阿萨姆邦”的东部地区,该地区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0%。

茶叶种植为阿萨姆邦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邦约17%的劳动人口从事茶叶生产。阿萨姆邦出产的优质茶叶因其独有的特性、芳香和味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追捧的特种茶叶。

为了更好地在市场上推广阿萨姆邦以及印度东北部各邦出产的茶叶,当地政府于1970年在古瓦哈蒂市创建了古瓦哈蒂茶叶拍卖中心。目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CTC红茶拍卖中心和第二大的茶叶拍卖中心。每年在此拍卖的茶叶总量为15万吨,价值超过55亿卢比。

丝绸纺织

阿萨姆邦以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而闻名,特别是纺纱和编织。纺织是阿萨姆邦重要的家庭手工业之一。这种传统行业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阿萨姆邦当地有约70万架织布机。

阿萨姆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其中最负盛名的品种要算当地特产的一种叫作“姆伽”的金色丝绸。除了“姆伽”以外,当地还出产“帕特”和“娥里”丝绸,其中后者多用来制作冬季所穿的御寒衣物。“姆伽”是印度最精美的丝绸。“姆伽”丝绸与须经过漂白和染色工序的桑蚕丝绸不同,它质地天然,看上去象是用金丝纺织而成,并且经久耐用。

苏阿库奇距古瓦哈蒂32公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纺织业而闻名的村庄之一,因而有“东方曼彻斯特”之称。这里的所有人口均以纺织精美的丝绸织物为生。当地有一个著名的丝绸纺织中心,尤其以生产“姆伽”而著称。

这种用传统手摇纺织机制成的丝绸在质地和花色上比工厂用纺织机生产的丝绸更为丰富多样,它们质地独特,具有一种古典美。没有任何两幅手工纺织的丝绸是完全一样的。织工自身的个性、家传的技艺以及天生的色彩感和平衡感帮助他们制造出独一无二的纺织品。

藤竹制品

阿萨姆邦的人们从远古时代便是传统的手工艺人。阿萨姆邦主要以其精美的丝绸和藤竹制品而盛名远扬,同时当地还出产其他工艺品。藤竹制品已经成为阿萨姆邦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广泛地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从家庭用具到民居建造,从编织饰物到各种乐器,几乎无所不有。

传统遮阳用的“夹比”是该邦最负盛名的竹制品。中国高僧玄奘前来阿萨姆游历的那个时期起,它就在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夹比”还经常用来欢迎外地游客。

阿萨姆邦丰富的树木和木材种类构成了当地人们文化和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当地人们采用精致的工艺利用木料制成各种装饰品和日常用品。独角犀木雕以及仿照闻名于世的卡马加神庙制成的微缩雕塑是当地雕刻艺人最常见的作品。

铜制品

常见的钟青铜制品包括传统样式的餐盘、茶杯、酒杯、水罐、碗具、“萨阮”(一种带基座的托盘)、矮水罐、水壶、水烟袋以及乐器等。

黄铜制品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还可以用来装饰房间。每年在市场上销售的黄铜成品约300吨。

陶器

陶器从远古时代开始便在阿萨姆地区各种手工艺品中占据统治地位。传统制陶手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仍可以观赏到制陶世家的后代现场制作各种陶器,包括印度神话传说中男女众神的塑像,同时陶制玩具和器皿也焕发了新生。

独立运动

阿萨姆邦位于中国、缅甸、孟加拉、不丹的交汇处,主要民族为阿萨姆族,“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和“卡塔普尔解放组织”是阿萨姆邦三大反政府武装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成立于1979年,以实施暗杀、绑架、袭击军警等暴力活动而著称,其宗旨要把该邦从“印度统治下解放出来”。印度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曾先后动用了8个陆军旅和4个陆军师,对它实施大规模围剿。但该组织残余的主战派与邻邦的恐怖分子串连,继续进行暴力活动,而且还在印度邻国不丹拥有9个营地。“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和“卡塔普尔解放组织”两个组织也拥有8个和3个训练营地。阿萨姆独立运动近年来在印度十分活跃。

东部阿萨姆邦的居民属于蒙古利亚人种,长得像中国人。他们主张阿萨姆从未属于印度,是占领国英国撤走后印度强占了该地方。主要分裂团体阿萨姆联合解放战线(ULFA)一直攻击了从北印度涌来的说印度话的移民。

种族仇杀

1983年阿萨姆邦种族大屠杀

1983年2月14日,阿萨姆邦的议会正在进行选举,如火如荼。恰在此时,本土居民与孟加拉难民发生了社区间的暴力活动,并很快蔓延到全省。暴力事件发生4天后的1983年2月18日,几百名村民遭到屠杀,政府不得不派军队到冲突最严重内利地区。事情结束后,阿萨姆邦奥皮达亚岛上有500多名孟加拉人被杀死,在曼加尔多伊遇害的孟加拉人多达1000人。这是保守数字,据某些观察家估计,至1983年3月末,死亡人数总共可达3000人。

2012年7月阿萨姆邦种族屠杀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科克拉贾地区持续数日的穆斯林移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冲突还在上演,2012年8月15日报道,印度阿萨姆邦土著与穆斯林移民7月下旬爆发种族冲突并酿成大规模流血事件,目前已造成将近80人死亡、40多万人流离失所。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400多个村庄化为灰烬。

原因分析

历史遗留的移民问题及其造成的复杂种族和宗教问题被视为冲突频发的主要祸根。过去10年间,至少有140万非法移民从孟加拉国进入阿萨姆。以波洛土著居民为主的当地民众始终对穆斯林移民不满,认为他们侵占了自己的土地。一些激进的土著族群还成立了分离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要求中央政府剥夺穆斯林移民的诸多权利。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穆斯林移民随后也成立了“阿萨姆联合民主阵线”,双方矛盾由此愈演愈烈。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贫困是导致东北部地区种族矛盾加深的原因。作为印度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阿萨姆邦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茶叶种植是该邦经济重要支柱,但暴力冲突常常切断交通,茶叶运输成为一大难题。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