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人物经历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

1954年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经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主要成就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6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个人作品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数学趣味谈》
《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初等数论》

个人生活

少年景润

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3月2日,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在福建省三明市档案馆里,珍藏着三明一中(前身为 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全宗档案,历经岁月风尘,它们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翻开第一号目录第三卷,透过其中几页薄薄的毛边纸,有些字迹虽然有些褪色,但我们可以看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三明留下的足迹:1945年2月升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全班学生共有18名,修业年限定为三年;1947年1月,陈景润上完初二、上初三之前随父亲离开三元县返回福州。

有关陈景润高中以后的小故事和传说广为流传,但他在三明的求学过程和生活经历却几乎没有被提及。翻阅他的生平资料,里面也只有简单的一句话:“1938-1948年先后在福州市三一小学、三元县小学、三元县立初中、福州市三一中学及英华中学就读。”

陈氏定理”是用五花八门的数学符号编织成的“皇帝的新装”,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学符号拼凑成的式子非常繁琐复杂,繁琐到无法计算的地步,当然也就无法验证。在知乎网站上有人在回答“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是怎么证出来的”提问中上传了陈景润证明“陈氏定理”的所谓证明简略版贴文,在该贴文中可以看到,在陈景润列出的许多式子中幂指数中含有分式算式,分母中还含有对数算式,在列出的式子中连套三个∑符号(在∑符号底下还有千奇百怪的注脚符号)、连套两个∏符号,在这些复杂的式子里面还掺杂列出了更加复杂的微积分符号,如此复杂的一系列算式就是用当今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都无法算出什么结果,因此就出现了不是“陈氏定理”在当下没有实用性,而是现代的科技水平不够高才使“陈氏定理”派不上用场的奇谈怪论。把几乎无人能看懂的“陈氏定理”吹嘘成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以显示陈景润深不可测的数学水平和无人能超越的数学造诣,这样恶搞数学的胡编乱造还赢得一片叫好声,是因为如此众多的愚民形成了“陈氏定理”这种伪科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全世界罕见的“奇观”。

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写作的《皇帝的新装》一文意在嘲讽作假者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像“陈氏定理”这种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当然是错误的,错误的东西还能有什么意义?塑造陈景润这个荒唐故事的大作家徐迟都感到无地自容而跳楼自杀了,但徐迟之死却没能唤醒许多人对“陈氏定理”的痴迷,由此可见抱残守缺的人不在少数。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氏定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该文中徐迟说【数学分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处理数的关系这部分里,论讨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枝,名叫“数论”。】在该文中徐迟说如果不是研究数论方面的专家,很难看懂陈景润的论文(这是实话,不过正教授级的数论专家不讲说多如牛毛,至少数以千计,究竟有几个数论专家能看懂陈景润的论文只有天知道)。既然看不懂,绝大多数盲从者的关注点就被徐迟的报告文学误导在“陈氏定理”究竟有没有用的“应用”问题上,也就是把人们的关注点集中在“陈氏定理”有没有用的空谈问题上,这样就掩盖了人们应该关注的“陈氏定理”究竟正不正确的本质问题。由于徐迟用打悲情牌的方法(即陈景润蜷缩在六平米的小黑屋里使用了五麻袋草稿纸刻苦攻关等悲情写作素材)塑造了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神话故事,致使人们不管“陈氏定理”是对还是错,都认为“陈氏定理”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徐迟用打悲情牌的写作手法误导了人们的关注点,使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法质疑“陈氏定理”,这是很不正常的学术现象。

婚姻故事

1977年,陈景润因病住进309医院,见到了从武汉军区刚派来医院进修的由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沾,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终于有一天,由昆对身边的数学家提出了疑问:“你是大数学家,有好多人崇拜你,你为什么偏偏选中我呢?”面对心爱的姑娘,陈景润急得满脸通红,他不会年轻人的山盟海誓,许久,陈景润才说出一句话:“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我这一辈子就不结婚了。”正是这一句,使由昆不再犹豫,她坦然接受陈景润的感情,并且相依相扶,共同走过了16个春秋。

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学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人物评价

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要是有 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中华网、邓小平评)

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法国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评)

陈景润对数学的酷爱,情有独钟,而且有惊人毅力完成其数学研究这是他本人最有价值的个性和素质。(长春日报评) [18]

陈景润很善良,而且很平易近人的一个人,他很热情的。(人民网评)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把陈景润这个荒唐典型树立为“时代楷模”已经四十年了,但中国科学界至今无人能做出具有世界顶尖级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就,陈景润这个“楷模”究竟激励了什么?屠呦呦取得的诺贝尔奖级科技成就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做出来了,与陈景润的激励作用无关。

获奖记录

荣誉奖项
2018-12-18 改革先锋 (获奖) 2018 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获奖) 2009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提名) 1992 华罗庚数学奖 (获奖) 1982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 1982 何梁何利基金奖 (获奖)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福建 福州 北京四中 王亚南 厦门大学 华罗庚 赏识 哥德巴赫猜想 中国科学院 数学学报 改革先锋 改革先锋奖章 闽侯县 仓山区 胪雷村 福建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四中 华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