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随和,指性情温和,容易相处;比喻人的才德优美。或指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珍宝“随侯珠”与“和氏璧”。见唐·罗隐《酬寄右司李员外》诗:“犹把随和向泥滓,应怜疏散任天真。”

基本解释

[easy-going;amicable]∶和顺,不固执己见。

他随和的性格使他屈从了家里的做法。

[echo what others say]∶随声附和。

例:他随和的性格使他屈从了家里的做法。

例:邹韬奋《萍踪寄语》一○二:“一人先唱,众声随和。”

随侯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也称作“曾国”)的珍宝),与“和氏璧”并称为“随和”或“春秋二宝”。

引证解释

1.随侯

①《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寳。”张守节正义:“ 卞和璧,始皇以为传国寳也。”

②《楚辞·王褒〈九怀·陶壅〉》:“瓦砾进寳兮,损弃随和。”洪兴祖补注:“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后用来比喻高洁的才德

③《汉书·司马迁传》:“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终不可以为荣。”

2.顺从;谦和。

①《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周老爷一帮人见他如此随和,大家也愿意同他亲近。”

②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他是一个心眼挺好,脾气随和,但有些懒懒散散,黏黏糊糊,老睡不足的汉子。”

3.应和;附和。

①《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偏偏就有我们这些不挣气的督、抚去随和,他们的洋钱不够使,我们又特地买了机器,铸出洋钱来给他们使。”

邹韬奋《萍踪寄语》一○二:“一人先唱,众声随和。”

4.指应和、依附者。

《汉书·梅福传》:“及山阳亡徒苏令之羣,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其它相关

随侯珠

随侯珠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传说春秋时期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差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间一说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说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国寳 随侯之珠 才德 亏缺 黏糊 洋钱 邹韬奋 逃匿 灵蛇珠 恻隐 灵蛇之珠 随侯 明月珠 荆玉 和璞 卞和 楚厉王 欺君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