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元1640年 明清松锦大战爆发

一、序曲

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2月,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战中败于袁崇焕,不久逝去。后金由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阿敏四大贝勒(阿敏为努尔哈赤侄)共同执政。当时,连年的战争使得后金内部困难重重:民族矛盾、制度不全、经济萧条、物价上涨,同时皇太极想要形成中央集权,而四贝勒制决定了彼此间势必要争权。鉴于此等情况,皇太极执行了“借小心以图大事,假退步以求进步”的策略,先稳定内部、增强实力,而后求入主中原。对外向明朝发动和谈攻势,不用后金国号、年号,表示愿奉明朝为正朔(评语:对此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的评论十分中肯,后金虽为权宜之计,但明亦可假此缓解一下,先求解决内部矛盾,袁崇焕亦持此议,可惜明臣多囿于南宋故事,惟恐主张和谈即被套上“秦桧”之骂名,错失良机,一味增加辽饷,至陕北事起,明已无药可救)。同时,对内部,皇太极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农业、手工业的措施,以增强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为扩大兵源,加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建设。既然和谈不成,战事又起,但是皇太极并不直接进攻袁崇焕的关辽防线,他先是彻底征服了朝鲜,既粉碎了明的右翼,又使自己得到了一个资源丰富的补给基地;然后征抚并用,使蒙古察哈尔部投靠了自己,解除了明从左翼进攻的威胁,也获得了一条迂回攻明的捷径。最后,便是在攻明中,以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评语:此一冤案知者甚多,不再详述,只是崇祯说“吾非亡国之君,尔等乃亡国之臣”之语,虽有其道理,却也不尽然,至少其即位之初,明国事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开局

经过10年的努力,后金国力大增,皇太极遂于1636年5月在盛京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族(评语:以军略论皇太极或许不如其父,但以政略而论,有过之而无不及之)。随后皇太极公开致信崇祯,向明朝挑战。但如何攻明仍是难题。由察哈尔迂回攻明,乃奇兵而非正兵,且明有关辽大军掖其腹背,稍有不慎,便会全军覆没。为此,清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给皇太极上了奏折,提出了先取锦、宁门户,打通辽西走廊,也即“剪重枝而伐大树”的建议。这一切更坚定了皇太极攻打辽西的决心。战略已定,接下来的便是战术问题了。袁崇焕虽死,但关辽明军仍执行他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以及“凭坚城、用重炮、守为正、出为奇”的战术,迫使清军舍长用短,每次均是舍野战而取城战、以速战(清)对持久(明),进攻难以奏效。有鉴于此,皇太极提出了以持久对持久的方略:1640年3月皇太极派其弟济尔哈朗、多铎二人率军前往义州(今辽宁义县)筑城屯田(评语:反客为主之计)。

义州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实际上是建立了攻锦的前哨阵地,同时一旦攻锦,此地又是一个绝佳的后勤补给基地。同年6月,皇太极指挥清军兵临锦州开始了围城的持久战。皇太极将围城清军分为两班,以三个月为一期,轮番更换。同时清军将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完毕(评语:以战养战),并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驻锦明军与外部的联系。翌年3月,皇太极进一步采取措施,在锦州城外筑起8座营垒,环城相列,在营垒外深挖壕沟,树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人影断绝”。明军守城主将为夕日袁崇焕帐下大将、征辽先锋大将军祖大寿,其所率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蒙古人,城既被围,遂起叛心,秘密与济尔哈朗联系。此事为祖大寿侦知,欲计擒叛军首领,无奈行事不密,反被叛军窥破,抢先与明军交战,济尔哈朗闻讯后,趁势攻城,内外夹攻,祖大寿难以支持,只能退入内城坚守。当清军在义州筑城屯田之时,明廷即有人看破了皇太极的用意,决心加强辽西防务,遂急调正在西线与农民起义军激战的洪承畴入京,任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评语:此为袁崇焕的旧职,可惜凡任此职者,无有善终)。洪承畴曾任陕西三边总督,俘杀过“闯王”高迎祥,也几次击败过李自成,算是知兵的大臣,被明廷倚为长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明清  明清词条  公元  公元词条  爆发  爆发词条  大战  大战词条  1640  1640词条  
清朝

 乾隆究竟有着怎样的长寿秘诀?

乾隆在位60年,享年89岁,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长寿的皇帝之一。究其长寿原因,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乾隆有长寿遗传基因。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