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100字

  《智取威虎山》是一部由谢铁骊执导,沈金波 / 童祥苓主演的一部歌舞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一):艺术与设计相通

  时间隔了四十年,现代拍的这个跟以前差别好大,哈哈哈~徐老怪,把京剧全部拍摄一遍嘛,哈哈哈,在中国素材常常都不是缺乏的,这个戏,江青还大赞,嘿嘿嘿,搞笑。政治是对艺术也有一定影响呀。颜色,声音,音乐,台词。同样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效果,同样一个造型也是,然后观众的审美不同也不同,艺术与设计相通。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二):别看 看就是作业

  1.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固定镜头较多,唯一的移动镜头是在舞台上随着主人公的移动。但是和京剧不同的是,它不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舞台上,有场景的转变和景别的切换。它和古典戏曲结合,虽然融合了传统文化,但是观感非常生硬不纯粹,缺少艺术感染力。

  2.政治倾向非常明确,部部都是在传递当时非常明确的政治目标。比如智取威虎山中“哪怕美蒋勾结,假谈真打,明枪暗箭,百般花样,怎禁我正义在手,仇恨在胸,以一当十,誓把那反动派一扫光“用京剧的形式唱出来,更能方便人民记忆,甚至洗脑,心中充满四人帮的阶级斗争的观念。

  3.同时在人物的表现上,符合了文革时期的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舞台上的具体表现就是将正面人物表现得非常高大,光打的非常红、亮,将反面人物表现的身形矮小、猥琐、光也没得打。正反面人物在舞台上对比就非常鲜明,缺少圆形人物的塑造,太过单一,一切只为了表现英雄以及英雄背后所传达的思想。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三):故事和故事背后

  样板戏的名声素来不好,那是成也江青、败也江青。然而最近徐老怪居然决定翻拍它,不得不让人再回头来想一想,这部戏到底如何。所以我就看了看。

  一遍看下来,即使京剧的部分我完全搞不懂,但是也觉得情节不错,按已有的说法就是,其实符合美式大片的基本元素——可能还丰富一些。虽然意识形态的宣传贯穿始终,但是典型化人物里,还有点俏皮的东西:追击逃窜的座山雕那一段,该雕逃无可逃,举起日本刀要和杨子荣拼命,而杨子荣也给足面子,居然不用枪,改为用枪柄和空手夺白刃。

  故事之外,我记得汪曾祺老爷子的事。老爷子一生淡泊随性,偏偏和这部样板戏纠缠不清,也是命运作弄。简而言之,江青看上了他的才能,要他改编原著《林海雪原》成一部现代戏,把他从牛棚里愣是捞了出来,礼为上宾。这段故事的精彩程度,也不下这部戏。只是文革之后,汪老爷子就遭了殃。但饶是如此,他也还一直对江青抱有感激,纵是说完场面上的话,也要补充一句——“江青在艺术上是有见地的”,颇有人情味。

  对了,彼时江青眼前的红人为人所熟悉的现在还有一个在世,文艺界耆宿,上阎下肃是也。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四):《智取威虎山》中西合璧

  音乐中有西方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

  舞蹈编排有中国传统和西方芭蕾传统。其中,舞蹈部分既有夸张(言语表达时的手势姿态)又有简约(行军跋涉),满是象征。

  电影剪辑,章回体在电影中出现。(有待探讨)

  解放军人物,正面出场,明亮光线,时常给仰视镜头,巨人式英雄。右手叉腰,左手前伸姿势最为典型(怀疑是不是仿毛主席。。)

  若干处引用毛语录。

  “老乡”一词,苦出身。一下子拉深感情,明确阶级立场。

  儿女的红装(这和毛主席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有点冲突,不知道当时人是怎么想的)。红装和长辫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突出了人物的性别(如果认为红装源于热烈之心情,此处又得另当别论。。)

  解放军战士总是一开始被误解,中途经历挫折,误会被澄清。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喜剧的过程:秩序--秩序被打破--秩序被恢复。解放军就是其中使秩序得以恢复的关键性因素。合法性和熟悉性由此而生。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的电影中,军队总是以红军的方式出现,这里是解放军(搞得我一时总是打错字。。。)。

  片共九场,座山雕占3场,剩下的都是解放军和“老乡们”的戏,这实际上更明确了该戏的潜在观众和电影表演性的特征。或者说,智取威虎山,取的不是座山雕的领地,而是乡亲们的领地、信心和支持。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五):师祖爷赏饭吃

  都说WG时期是文化沙漠,我看连沙漠都不如,沙漠里还有月牙泉还有点点绿洲还有成排的胡杨林,WG里什么都没有,要听相声马三立侯宝林都下了牛棚,要看红楼梦梁祝,才子佳人戏不能上,要看失空斩群英会,这是帝王将相戏,也不能上。什么艺术能欣赏呢,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年年讲、阶级斗争月月讲、阶级斗争天天讲、阶级斗争时时讲,十年里所有的电影都是阶级斗争,绝大多数歌曲也是歌颂类。特别是WG前几年,八亿人民八部戏,没有其他任何精神粮食。

  八部样板戏里最出名的是智取威虎山,倒不是因为前年徐克翻拍了这部电影,而是他留下的唱段唱词最多,最出名的便是“迎来春色换人间"、“甘洒热血写春秋”,词曲唱俱佳,而且词已抒情为主,没有任何政治色彩,所以广为流传。还有土匪对暗号的台词,甚至那句没什么意义的“八年了,别提它了”,因为常猎户夸张表演,也常常被引用。

  虽是经典,但毛病也依然,样板戏的通病,正面人物高大全反面人物矮小暗,甚至在同一场景,审问栾平一场戏,切到解放军一片暖色调,切到栾平则黑暗一片。在威虎山座山雕大厅里几场戏更明显,只有杨子荣一个精神焕发,座山雕和八大金刚全部防冷涂的蜡。最后解放军攻上山时,灯光师不小心把主灯打到了某个金刚身上,因为是远景,所以文艺旗手也没注意到吧。

  再举两个演员的例子,下面这位是饰演小常宝的齐淑芳老师,这哪里像山里穷猎户的女儿,脸部太饱满了。反而座山雕一伙看上去都面有菜色,一副没饭吃的样子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六):《智取威虎山》评价一个字——“革命题材,交给老怪,痛快!”

  《智取威虎山》之于我辈80后来说,大多数都只是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反正每年“高大全”的节点,时不时拿出来唱唱,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倒是那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印象深刻,现在听起来都很酷,但仅此而已。

  如果不是徐老怪的导演作品,我想还还真没有机会认真的去关注这段精彩的故事,这哪里是革命故事,一个字总结!分明是“酷毙深沉的我方侦查员不远千里不畏艰险武松附体打死老虎卧底匪窝置身周璇里应外合离间小金刚搞定大BOSS”的中国式邦德英雄题材故事,听这尿线没看过的也能感受到,这个故事太有尿点了,早就应该搬上大荧幕,传播革命英雄事迹还可以这样来艺术化表现。

  当然,最开始进影院的两分钟,我差点出戏,以至于我拿票问旁边的MM,这是威虎山的厅吗?不说还以为是隔壁厅的《微爱》呢,看过有朋友觉得为何要一头一尾来个现代场景,为何要增加韩庚这个角色?是画蛇添足还是为了植入广告?我这还真的要帮徐老怪说两句,本故事的主人翁来源于历史真实人物,是一直以来塑造的英雄人物典范,而中国有严苛的审查制度,审查的某局据说有三十多人,都是年过花甲的“资深”人士,如果没有韩庚这一关键“角色”,很可能我们就无法看到高潮跌宕的“打飞机”画面,所以韩庚那句“如果让我展开想象···”简直是神来之笔,过千万制作费用的“打飞机”才能在大荧幕上完美呈现。

  这是徐老怪的巧妙迂回,好比老杨的机智应对,当然不仅仅于此,看过片后我还对座山雕竖然起敬,一个老谋深算的东北匪首,太仗义了,要搞定老杨不来“莫须有”非得讲证据,逃跑离开不抱走金银,却抱走心不在焉的压寨夫人,还有他的“一个字”,(看过你懂得)太搞笑了,每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还有那个八大金刚的老八,真心萌萌哒,从下山见到老杨第一面伸出第一只援手开始,就不断力挺老杨,老杨被众人质疑,他第一个站出来声援,老杨被吊起来,他心疼的问“老九呢”,即使最后老杨亮明身份抓他,只是冷冷的失望的矗立,也毫无匪意的厮骂,那森森的爱意让我这个不理解“背背山”的观者也被感动了,最经典的是那句两人“公粪”说的“老九,他俩想看咱俩的腚”,更是“基情”肆意,爆笑全场。

  总体来说,观影很快乐,最后评价一个字!“革命题材,交给老怪,痛快!”

  非官方良心影评人akuchenyang推荐,本片值得观看,综合评分:★★★★☆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七):徐老怪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紧跟着姜文的《一步之遥》上映,悲剧啊。。

  前几年,姜文整出了一部《让子弹飞》,票房、口碑双丰收,作为导演的逼格也是蹭蹭的往上涨,就在大家期望姜导再整出一部经典的时候,莫名其妙的《一步之遥》来了,一部烂片真的会毁掉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声誉,之于老谋子的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无论以前拍了多少的经典影片,一部经典烂片,夸张点可以说前功尽弃啊。。所以想翻身,你得更加有诚意,更加有心意,看到你的努力。夜路走多了什么鬼没见过,现在中国的观影人已经不那么好糊弄了。

  言归正传,《智取威虎山》这样一部取材改编自小说、样板戏的内容、情节家喻户晓没有新意老故事,老徐再次抓住了槽点,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跌破了所有人的眼球。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中国式大片,没有上纲上线的说辞,也没有保家卫国的说教,就像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中国的初露端倪,没有冗繁的情节,但细节处理的却相当到位,用树枝子抠屁股就很有生活细节。。。。

  影片一开始,我还以为进错了放映间,不着头脑的现代场景,这是什么节奏?着实有点摸不着头脑,乱入的感觉。

  韩庚的存在,应该是为了影片的投资吧? 要不是提前知道,你也很难发现座山雕居然是梁家辉演的,林更新驾御203这样的角色还是缺少了很多东西,还是不太适合战争题材,不过余男真的是万能女配,座山雕小老婆和栓子母亲的角色转换的相当到位;小白鸽的存在让你知道这里面其实还是有女主角的。。。

  影片最后所谓“第二种可能”,大场面最后才出现,瞬间提升了影片作为大片的档次,没有点大家伙,怎么就感觉诚意不足呢?

  再次感谢徐老怪,再次为大陆的名导们提了醒,裹足不前是不行的,同样是老故事,影片效果高下立见,表现在各个层面,起码让我感觉花钱看是值的!

  再一次的鞠躬感谢!!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八):导演说

  谢铁骊回忆《智取威虎山》的诞生江青点名导《智取威虎山》1968年儿月,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从上海来到北京“丰艮到”,全国第一部样板戏影片即将开拍。这么红的任务怎么交给我呢?是因为江青看过《早春二月》,尽管她批,但认为好像在艺术上还是可以的,另外了解我的历史,我跟上海不沾边,如果我和上海沾一点边,她就不会用了。看我是新四军,又从没到过上海,所以她才启用我。

  拍摄两年反复修改开始不就以为是一个舞台纪录片吗,按说,最多我一个月就能把它拍下来,结果一拍就几乎两年。拍一拍,刚去送样片,不行,再拍,又送样片,还不行。1969年的一天,江青在摄制组忽然说要我们去东北看看,能否在大森林里拍很壮观的实景。我就问是不是要骑马,******的马鞭还要不要?结果摄制组去东北大森林勘察外景,回来后讨论又觉得实景拍摄的话,舞台上的许多精粹很难呈现。后来实景拍摄还是没有搞成。

  影片经过反复拍摄,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后,终于在文化高压政策下侥幸过关。《智取威虎山》能够审查通过,多亏周总理去了,叶帅也去了。那是1970年8月底,在人民大会堂审看《智取威虎山》。影片一结束,周总理立刻带头鼓掌,并向剧组的主创人员表示祝贺。10月便在全国公映了。

  八部样板戏拍五部就在拍完《智取威虎山》后未得几天喘息,就又接到江青指令:立即去《红色娘子军》摄制组,那边已经开始拍了。开机是在1970年7月,因为摄制组和样板团之间因为洪常青的出场变得麻烦起来,舞台与镜头的矛盾也显现出来。我们进组后把第一场戏重新剪接,主基调没动,认为摄制组没有错,重分镜头按原样进行。结果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庆棠非要说“不能光考虑技术,要突出最主要的英雄人物”。争了半天也没有结果,我就喊要实拍,傅杰现场执行,摄影机由钱江、李文化控制。

  因为有《智取威虎山》“不走样”的教训,对《红色娘子军》中的椰子树美工都要拿尺子仔细丈量,哪怕多一厘米也要立刻锯掉。时至年底,《红色娘子军》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后第三个摄制完成,影片送审较为顺利,但仍然提出云彩设计拘泥于舞台的批评。1971年新年过后,《红色娘子军》得以在全国上映。

  1971年5月20日,我和成荫、钱江联名给周总理写报告,反映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故事片的迫切要求,报告得到总理支持,1973年元旦,周总理批评了7年没有故事片的“大缺陷”,要求在三年之内把这个空白填补上。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九):浅谈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及对戏剧的一些理解

  

解锁成就:B站看戏

对于戏剧题材来说,样板戏确是一场革新,当之无愧的大换血活动,从我国戏剧的发展进程来看,戏剧题材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从最初的诞生一直到元代的巅峰期,这期间的创作题材和成熟而优秀的作品如同雨后春笋,可能与当时仕途难行的现状有较大关系,正是如此,戏剧的市场被拓宽,从而为产生优秀作品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土壤逐渐变得贫瘠起来,使得戏剧的发展凝滞了下来,从而难以进步,直到近代时期发生我们都知道的一些事情,使得戏剧有了一些较大的改革,从而产生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样板戏,其实以前我对于此类作品是持有偏见的,因为戏剧在我看来,是一种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很难再注入新鲜血液了,正因如此,其实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自嗨的怪圈,但想要发展进步,便需要打破这个怪圈,但从当前来看,似乎是比较困难的,故中国的传统戏剧消亡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它难以在时代的变革中跟上人们的偏好,正如一部分故步自封的相声艺术家一般,自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所以最终只会被大众所抛弃。

回到《智取威虎山》,其实之前已经看过徐克导演的同名电影,还有一部成龙的《A计划》,其实有对《智取威虎山》的借鉴,但我想,改编作品终究是不一样的,因为要想领略作品的本味还是应该去寻找最初的原作。

外在表现形式上,和传统戏剧有相似,却又有新的东西,比如灯光的运用,以及人物的扮相、BGM啥的,都是很可圈可点的。灯光就采用了主角高光,反面人物不配有光的形式,扮相也是,主角都是正气凌然,反面人物往往都是显得畏畏缩缩,特别是栾平,一看到那个扮相我就想到了漫威里的“满大人”,真是奇怪为什么梁朝伟会接这样的角色,离谱。然后BGM在打虎之前那个开场的时候采用了交响乐,这是极具标志意义的,当时的《西游记》片头也是一样,大胆采用了电子音乐,让人不胜感慨,到底艺术在进步还是退步,那个年代的艺术家都是大胆而具有创新精神的,而现在,真是可笑。

题材方面就不用谈了,主旋律非常的正,能够达到艺术和思想的高度结合,不简单。但是,我对这种政治对艺术等的过度渗透的这样的现象,始终持有一个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度非常难把握,艺术应该是纯粹的,是有自己的一套理念的,而政治等对于艺术的过度干扰,很容易导致一个用力过猛的结果,往往这种结果都会极大的损害一个时间段的艺术发展。

虽然样板戏有其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作品不够纯粹,我还是无法对此类作品做出很高的评价,跟演员的表演以及作品本身无关,跟这样的现象有关,因为这些东西,不太正常。

ps:有一说一,杨子荣在打虎前那段骑马的表演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另外民兵上山那一段,也挺有意思的,很多这种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到现在其实不算过时,而且很具有观赏性,我觉得这些东西真的挺有意思的,有空我再多去看看。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十):结构主义碎碎念

  结构主义在文学研究方面的表现,以我的理解就是:试图总结出一些文学文本所共有的“结构”,这些结构要么表现了文体特征,要么表现了人的思维模式等。

  俄国学者普洛普(Vladimir Propp)被后来的结构主义者奉为结构主义的先驱之一,他试图从搜集来的俄国民间故事和童话中总结出一些“功能”。普洛普曾举过以下的例子:

  甲:国王给了英雄一只鹰,这只鹰把英雄带到了另一个国度。

  乙:老人给了舒申科一匹马,这匹马把舒申科带到了另一个国家。

  丙:巫师给了伊凡一只小船,小船载着伊凡到了另一个国度。

  丁:公主给了伊凡一个指环,从指环中出现的青年把伊凡带到了另一个国家,等等。

  (以上引自叶舒宪编辑《结构主义神话学》004—005页)

  普洛普宣称,这四个例子不同的只是名字,但行动和功能都是一样的。普洛普似乎认为,这些名字只是一些可以随便替换的符号,对功能没有任何影响。普洛普发现,虽然民间故事和童话数量庞大(他所研究的还只是俄国的故事),但是其功能却少得惊人,按照他的总结,一共只有30几种。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被“还原”成其中的一到若干种功能。

  在我看来,结构主义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作品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矛盾。因为结构主义者执着于总结出一些普世的结构,这种结构必然是高度抽象的、抹杀个性的。在结构主义者看来,《红楼梦》和一个三流的言情小说拥有完全一样的结构。结构主义神话学家列维—施特劳斯认为,人跟人、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重大的,而区别是肤浅的,而结构主义的任务是发现这些共性——在列维—施特劳斯那里,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思维结构,而神话则是这个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一个产物和体现(列维—施特劳斯认为,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的神话会如此相似)。

  我之前曾用结构的角度来观察《西游记》。我们知道,《西游记》的情节是高度模式化的,似乎很容易总结出一些普洛普式的“功能”。而在我研究《西游记》的过程中,一直困惑我的问题是:这部小说的个性究竟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它成为了“名著”,而不是数量庞大的普通作品之一?一直到现在,我都没能给自己一个特别能说服我的答案。

  除此之外,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总结的“英雄之旅”(Hero’s Journey)模式也很像是结构主义的思路。对英雄之旅的简单介绍见这里(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what-makes-a-hero/)。因为我对坎贝尔缺乏了解,我不确定它是否是一种过度简化或歪曲的介绍。英雄之旅分为一个开头(冒险的呼唤)、发展(导师的协助)、危机(被敌人打败)、复活(主角获得了新生和力量)、返回(打败敌人和带着宝藏回归)。之前看到一位女生用这个模式来解读《西游记》,我以为这是非常恰当的。《西游记》的取经部分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一个英雄之旅,其套路基本上是一样的。

  由此来看《智取威虎山》,它也像是一个英雄之旅。它的开头是人民苦难深重,解放军前来解救,而当地老乡同时充当了导师/协助者的角色,帮助解放军剿匪。其危机发生在栾平投奔座山雕,杨子荣与其不经意地相会的时候。估计观众此时都为主角捏了一把汗。而杨子荣凭借自身的机智战胜了敌人,度过了难关。宝藏则是“迎来春色换人间”。

  但是我们要问:这样一来,作品的个性在哪里?林语堂说过,歌剧(opera,比如京剧)是百看不厌的,即使观众早已对情节滚瓜烂熟。因为观众看的其实是表演。而故事情节剧(这里的具体用词忘了,应该在《吾国与吾民》当中)只需看一次,因为情节不需要反复看。当然,不存在纯粹的“故事情节剧”。杨子荣的飞身一跃,可能看多少遍也是不厌烦的,就跟孙悟空的吹牛一样。

  但是,这部戏剧的创作者要求作品在意识形态方面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如果演了半天,跟基督教《圣经》和明清小说里的故事没有丝毫不同,那么,不就等于是在宣扬旧思想么?老乡帮助解放军,真的可以被替换成甘达夫帮助Frodo?利他和天下为公的思想,儒家讲过很多遍,并不陌生。而“救星共产党”的看法,跟基督教“救世主”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罗素曾总结过共产主义和基督教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今天初看这部影片留下的疑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智取威虎山》观后感100字  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演讲

 演讲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一些时刻是令人紧张的、但也是令人美好的。  我看着第一个上台的蔡美玲,在台上讲的声音是如此的自信与清脆,而且又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展开)

美文

 黄昏的小河边

 黄昏的小河边   从我的家步行约五分钟,就来到一片很大的草坪,草坪中间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当年我就是爱上这片碧绿的草地,才在它附近买了房子。即使那年连续降雨,河...(展开)

美文

 藏地密码7读后感1000字

 《藏地密码7》是一本由何马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