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阶段转换是中国当前经济最重要特征

经济的发展是存在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并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正如人的生长发育一般,既存在快速长身体的青少年时期,也存在身体不再长高、人生阅历开始积累的中青年时期。国际上追赶型国家往往经历低收入陷阱、工业化快速增长、中等收入陷阱、后工业化发展、高收入陷阱等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中青年的“外向型”增长时期向中青年“内涵型”增长时期的转变,正经历着从工业化高速增长向后工业化中速增长的过渡阶段,需要渡过“中等收入陷阱”。不论是“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高收入陷阱”,都是经济增长、社会运行的系统切换,是质变。在这个过程中,需求结构、增长的动力和保障机制,以及宏观管理体制,都需要发生整体的变革,都存在徘徊纠结过程,但又是必须经历的成长痛苦。

我国经济正发生阶段性转变

“存在总是合理的”。当前的“经济乱象”,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在内心深处,我们还停留在“周期性”波动的认识上,还期待着“高速增长”,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作为潜在的首要出发点。我国还远未达到新的增长轨道,变革将是我国未来3-5年的常态。

1.需求结构已发生阶段性变化

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的认识和需求将发生阶段性变化。

经历过30多年持续高经济增长,2013年底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6858美元(以2013年底6.11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测算)。虽然我国当前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但总体而言,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基本解决温饱等“生存”问题。近10年,我国居民的需求重点已从“衣食”转向“住行”,房地产和汽车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最终需求。从人口结构上看,老龄人口占比稳步上升,特别是第一代创业人群逐步退出市场,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开始成为市场主要参与者(企业家的新老更替,新的农民工群体涌现)。这代人的观念与第一代有巨大的差异,其行为特征出现明显变化。

我国绝大部分居民,从保证“生存”转向追求“生活”,开始重视衣食住行的质量,关注环保和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关注公平正义等社会秩序。这是一个需求(欲望)主导的经济运行体系。当需求这个评判体系已悄然发生根本转变时,经济运行的供给体系也要相应转变。

2.增长动力和供给机制发生阶段性变化

我国前30年经济的高增长,是在环境资源相对充裕、“农业转向工业,农村转向城市,国内转向国际”这三大结构转变的过程中,由政府通过集中资源办大事,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的机制实现的。但随着“跑马圈地”粗放式经济增长时代的结束,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资源(矿产、劳动力、资金)紧张状况开始凸显,已不能依靠要素大量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当前,缺乏明确的可以通过政府集中资源开拓的产业,产业间和地理间转移的利润空间降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得不发生变化。我国还没有达到技术边界,即只能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仍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但我国已不得不开始将重点放在产业内部的集中和企业效率优化(企业的优胜劣汰和企业内部效率提升)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和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效率,而不是产业结构转移,开始成为主导经济增长效率(全要素增长率)的关键。企业也从原来的收入端扩张,转向成本负债端管理来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要求,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对社会资本(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对货币金融体系,政府社会市场管理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需求强烈。

从国际市场上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接近完成自身“物质”扩张循环,将重点放在通过金融扩张,“物质”生产的全球输出来保持其在全球中的地位。世界也到了寻找“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转轨时期,不再处于技术、市场外溢和全球化融合带来的快速扩张期。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也从国际市场的旁观者和利用者,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影响者,并开始逐步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我国已开始与日韩等出口市场有所竞争,又面临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压力。

3.阶段转换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意味着以GDP衡量(只反映最终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经济增长速度的趋势性下降。今年前5个月,我国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增速指标出现下降,但各类效益性指标还处于合理区间,包括企业利润、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特别是就业状况。当前经济增长的波动,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传统经济增长领域的产能过剩严重,增长乏力,新兴经济增长点总量规模不大且并不明朗,难当大任。相对于重化工业、城市化以及房地产、汽车带动的经济增长,以服务业、消费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较低。这需要对经济增长的增速和波动,有更大的容忍度,及时根据经济体内在特征调整经济增长目标,并采取有助于经济转换的短期宏观稳定措施。国际上陷入或者在“中等收入陷阱”有过调整的国家,如拉美国家、日韩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曾出现过宏观政策上的失误,如都曾超越经济增长潜力过长、时间过度刺激,或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在经济体系内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的情况下,在国际资金冲击下被动、扭曲的过度扩张。

其次,伴随着阶段转换的,更重要的是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的系统转换。在阶段转换时期,不是某项单一制度变革就能引发效率的巨大提升,需要一整套具有内在一致性制度变革,才有可能带来效率的提升。除了要在认识上、观念上彻底转变外,重要的是要调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功能定位,还需要为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体制机制环境。市场化的本质是市场自主决策,是有效竞争,真正发挥市场约束。其含义是多方面的,既意味着价格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也意味着市场成为开放系统,机构、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是相对自由的,还意味着微观主体的约束是有效的,市场结构是相对合理的,既不允许出现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也不存在不得不照顾的弱势群体和市场失败者(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充分分离),甚至还意味着政府管理市场的方式也是尊重市场原则的。在不同阶段,政府管理经济的目标、重点、环节和手段都是不同的。在当前阶段,政府管理的重点,应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领域。在经济领域,应将重点放在有效提供合理的市场秩序上。

再次,转换是需要时间的,并且需要承担必要的风险,付出应有的成本。不经风雨,哪见彩虹。国际经验显示,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我国既需要为原有经济结构承担调整成本,也需要“花钱买机制”,还需要支付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而进行刺激的负担。当然,为了实现经济系统的转换,意味着经济领域需实现“破”和“立”的统一。在系统切换过程中,“立”较难由经济系统自身提供,需要由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来支配。这是一个超越经济系统的多系统同时变革。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需要改造主观世界。管理好转轨风险的关键,是准确深入理解我国当前各个系统之间及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管理并利用好各界的预期,找准突破口和关键点,把握好政策的着力点、时机、节奏和政策间的相互搭配。

过渡阶段的突出表现:割裂和三个自循环

在系统转换的过渡阶段,我国经济表现出既不同于原有系统的运行特征,也不同于拟转换成系统的运行特征,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集中表现为各种割裂,呈现出各种“乱象”: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割裂,经济的管理体系与运行体系的割裂,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割裂,风险收益的获得者与最重承担者的割裂(治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体系),等等。

基于当前存在的多种割裂,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三个自循环系统。一个是由外贸领域、国际房地产和消费市场、外汇储备运用构成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如下图所示。

二是由土地财政、房地产和影子银行构成的自循环。可用下图表示。

三是投资内部形成的过剩产能自循环,如下图所示。

不论是国际大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土地财政——房地产——影子银行”循环,抑或是过剩产能循环,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一部分,其快速发展都推动了GDP的增长。2002年-2008年,国际大循环与“土地——房地产——金融”循环共同支撑着我国经济增长,我国GDP增速超过10%。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我国的出口行业带来沉重打击,大量出口行业倒闭退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出口行业的水分。但随着经济的恢复,仍存在套利套汇而催生的虚假贸易的自循环。2013年5月打击虚假贸易融资,2014年初的人民币汇率贬值,进一步挤出了这部分非实体经济因素支撑的出口贸易。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我国维持了“土地财政——房地产——影子银行”循环,保持了经济增速的平稳,但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速下了一个台阶。

从这三个自循环来看,都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国际大循环顺应新一轮全球化的需求,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土地财政——房地产——影子银行”循环则与城镇化、消费升级和金融转型相吻合,是内需驱动的一部分。过剩产能循环则与提高行业集中度,与产业的升级相吻合。因此,这些自循环都是我国结构调整的一部分,但显然这些自循环由于都基于某种或某些割裂,已超越了正常的结构调整,出现过度发展,带来可持续问题。

重新评估转轨时期各类政策工具的空间

为应对经济转轨,我国需要四类政策。一是纠正市场上对政府和央行无限救助的预期,实施合适的货币和金融政策,抑制金融体系的过度扩张。二是需要为实体经济的“去杠杆”过程的兼并重组、失业救助等提供必要的政策条件。三是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新的投资创造条件。四是要有切断金融调整的方案以及应对经济“去杠杆”过程的负面冲击,包括社会稳定、扩大内需和金融风险化解的预案。这个过程,关键是合理引导并调整市场预期,使预期调整和去杠杆过程较为平稳。

但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评估各类政策空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当前面临的是重大的经济转轨,并不是一般经济周期,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政策,需要从战略高度来评估动用现有资源的收益。我国长期的经济积累,如果能有助于顺畅地渡过经济转轨挑战,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1.纸币社会与国家福利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彻底进入纸币社会。纸币社会与国家福利制度的相结合,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宏观调控的限度。经济运行的本质,是通过物的生产和消费,维持人的存在。现代经济体利用市场体系,通过利润、工资等方式分配最终产品,从而产生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持续不断维持经济体的正向激励,政府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式,向经济体注入额外的现金流,从而带来额外的利润和工资的增长。在相对价格此起彼伏的过程中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但不断向经济体注入额外的纸币,又会推动绝对价格的持续上涨,从而损害市场失败者和弱势者的生存能力,国家又通过福利制度来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纸币社会和福利制度的组合,使得国家可以在不引起社会混乱(因分配问题导致最低收入群体的反抗)的情况下,不断通过收入重新分配的方式(货币投放引起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价格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涨幅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在引起资产泡沫并破灭的情况下,通过资产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并通过隔离金融调整的方式,避免实体经济的过度调整)保持经济体的活力。只要拥有社会信任,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将比实物货币时期更大。

2.关注我国政府特殊的可用调控资源

相对于其他处于该阶段的转轨国家,除了我国的财政和货币相对稳健外,我国还拥有一些特殊的资源。一是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我国中央和地方均拥有大量国有企业,还有一些不是以企业形态存在的国有资本,给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额外的保证。二是我国拥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换算成人民币,与我国的基础货币规模相当,具有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准备。三是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政策性银行体系,并且仍具有较强的产业政策调控能力。四是我国政府拥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可以在各个领域多个环节介入经济运作,决定经济运行规则。这虽然是我国需要改变的内容,需要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行为的自主性,但这些特征在经济转轨时期,却提供了额外的政策空间。

工具和资源,是双刃剑,高度取决于人的认识和信念,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轨中的发展大国,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指导,也不宜受现有的理论概念、框架所束缚,“实事就是”是最好的理论。真正理解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也就掌握了所有足以改造它的工具和资源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特征  特征词条  转换  转换词条  阶段  阶段词条  当前  当前词条  
智库

 金融监管的思维变革与制度创新

——如何构建有效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框架互联网金融不是法外之地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当代国家治理的共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展开)

智库

 论政府绩效管理转型

一、经济增长型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弊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是比较典型的经济增长型绩效管理,其评估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增长,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