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卞永祖:中日会政冷经冷吗?

9月22日,由日中经济协会会长、丰田汽车公司名誉董事长张富士夫率领的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抵达北京。这是日中经济协会派出的最大规模的一个访华代表团,总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00多人,其中经济界的人士超过了150人,对于此行的目的, 张富士夫此前表示,此行将向中方“表达对尽早改善日中关系的强烈期待”。但是这种期待能实现吗?他这种高调的访问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吗?

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自从安倍上台后,中日政治日趋冷淡,并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关系。国家发改委上月宣布,对包括日本住友、精工在内的12家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约12.35亿元。这是我国反垄断部门迄今为止开出的最大罚单。我们观察到,所有当事企业都非常低调,并没有像欧美公司一样提出异议,甚至有的企业主动坦白相关涉案细节,以换取较轻处罚。

这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市场已经成立日本经济能够发展的救命稻草。8月份日本的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3%和1.5%,并且核心CPI指数也低于预期,说明安倍经济学实行以来,已经慢慢失去了效力,国内需求并不旺盛,安倍唯一可以指望的是提高出口,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市场。

中日关系短期仍无改善希望

在此背景下,张富士夫率领的庞大的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访问北京,其目的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如何避免中日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中日经济协会希望在北京期间能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举行会谈, 他们之所以急切的希望高层领导接见,就是希望中方能够体现政经分离的态度。在近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日本内阁府副大臣西村康稔也有相似的表示。但在代表苦等2日后,我们只是看到副总理汪洋接见了代表团成员,这种接见只是礼节性的接见,并不会对中日经济带来很多积极正面的影响。

这也正体现出了新一届领导外交风格的转变,对于外交事务更加积极主动,以我为主,对于国家核心利益坚决维护,哪怕会影响到暂时的经济发展。而日本在没有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之前,仍然受到美国的极大控制,短期内也不会出现大力推动中日关系的政府。所以中日关系在短期内仍没有改善的希望。

中日经济关系恐会进一步变冷

自从安倍上台后,对外政策急速右倾。被中国寄予厚望的中日韩自贸区也由于日本的阻挠已经破裂,加入了美国的TPP谈判。其实,日本也知道,如果加入美国的TPP,其将失去经济的独立性,因此,日本迟迟不敢跟美国达成协议。另外,日本也有借TPP谈判以提高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的地位的意思,只是日本在挑起一系列日韩,日中矛盾中表现过于卑劣,中韩已经对安倍失去了信任,迫使中韩加快自贸区谈判,把日本丢在一边。而日韩经济中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通信、电子行业,都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如果中韩达成自贸协议,日本企业将进一步失去中国市场,无疑,中日经济进一步走向政冷经冷。

此时日本也将发现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即不敢答应美国的条件加入TPP,又被中韩从自贸区谈判中抛弃。

其实日本是否在明年10月提高消费税也同样处于两难境地,根据目前的经济数据,提高消费税将极大打击国内的消费,而如果不提高消费税,安倍经济学将失去国际信任,可能导致国债的下跌。而无论是那一种情况出现,都有可能给日本经济带来重大打击,失去市场信心,甚至会导致日本经济发生经济危机。

对待中日关系,中国可以稳坐钓鱼台

在内需提升无望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只能寄希望于出口。被称为空中飞人的安倍首相,在18个月内访问了47个国家,并还尾随中国领导人展开了追随外交,一方面来跟中国展开竞争,希望阻止中国影响力的扩张,另一方面希望为日本经济寻找更多的出路。但是这种想法很可能是徒劳的。首先日本对国内市场的保护非常严重,通过高关税、限制数量以及提高技术规格等方式限制进口,封闭性非常强,所以外国产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想进入日本市场比较困难。其次由于目前日本经济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两个国家已经不是一个层次,另外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新市场开发总是需要时间,近期内中国市场仍然是日本经济的关键市场。如果日本领导人不能改变目前的外交政策,回到中日友好的大局上来,中日间政冷经冷可能会成为“新常态”。

随着中国“两路一带”建设的加快,以及中韩自贸区的建设,俄罗斯也因为西方的孤立将加快和中国在远东地区的开发,以及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融合,会让更多的国家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中国将成为带动地区经济的领头雁。

而对于日本,如果不能选择为中日大局着想的领导人,不防放任政冷经冷,如果到了这一步,日本经济明年会更加困难。到那个时候,也许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会更加顺利,更加快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卞永祖:中日会政冷经冷吗?  中日  中日词条  
智库

 莫因疫情模糊政府与市场关系

2020年4月22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通过网络平台顺利召开,主题为“应对疫情冲击与要素市场改革”,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展开)

智库

 土地财政逐步走到了尽头

“今后三年增长6.3%即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此后增长目标可能调整到5-6%之间。基建房地产投资已过历史需求峰值,适当调低增长预期,转向高质量发展,应侧重于关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