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三个新趋势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异常动荡的时期。作为一个金融政策研究人员,我认为,对一家金融机构发展的最好的期待,就是短期内未必要争取做异常突出的“明星”,但是中长期内一定要争取做持续稳健发展的“寿星”。

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仅仅凭借一点好运气,就可以使一个人、一个机构在短时期内成为“明星”。但是,要成为“寿星”,则需要具备许多条件,特别是对整个金融体系变革的大趋势的情形把握。

考察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标志性进展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化,会带来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

从目前的进展看,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人民币有望取得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进展。目前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人民币加入IMF的SDR货币篮子,以及MSCI覆盖到中国沪深股市。

从人民币加入SDR的情况看,如果按照原定程序,2015年11月,IMF投票,如果顺利通过,经过9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重点为外国央行提供与人民币相关的一系列服务所需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产品、市场制度等进行配套准备,到2016年9月,人民币就可能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SDR货币篮子的第五种货币。从表面看,这似乎不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是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人民币积极推进国际化这么多年,进展是明显的。目前,全世界大概有40多个央行的储备中有人民币。如果2015年9月人民币顺利加入SDR的货币篮子,全球188个经济体的央行会跟随SDR配置人民币到储备组合中,在全球范围内会产生对人民币的高度关注和需求,需要金融机构人民币进行相关研究,提供适合这些央行投资的人民币计价资产,提供为这些央行投资服务的人民币基础设施。

因此,可以预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继续推进,未来中国一些新兴的优秀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者群体中出现一些国家的央行的身影,将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前一阶段,中国股市的稳定市场举措引起了一些争议,争议也延伸到对沪深股市是否会如期加入MSCI指数的担忧。其实,这如同前面讨论的人民币加入SDR的货币篮子一样,都是现实的市场需求推动的。剔除一些短期的干扰因素,加入MSCI指数是迟早的事情。从目前的评估看,至少在技术上并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沪深股市在加入到MSCI的覆盖范围内后,会明显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市场的市值也名列前茅。但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之低,是全世界少见的。现在外资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占比基本在1%-2%之间波动,事实证明,过于单一的投资者群体,很容易形成趋同的市场预期,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所以,MSCI覆盖到沪深股市之后,也会带来很多新的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目前金融政策的重点看,我个人判断,在股市稳定之后,金融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清理市场的不规范行为,规范市场发展,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在清理的过程中,可能把原来金融体系内一些被视为是高风险的金融产品、高风险偏好的资金,以及在这些产品中管理的风险需求,通过清理和规范行为挤压出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股指期货。现在新加坡的股指期货交易量上升很快,其他一些交易所也对这些产品跃跃欲试。国内的期货公司为了满足“走出去”的这一部分需求,可能逐步将业务触角延伸到海外金融市场。这个规范和挤压的过程也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了新的业务需求,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事实上的一个推动力。

第二,互联网金融会继续回归金融本位。

经过股市稳定举措,特别是清理场外配资行为,现在市场开始形成一个明显的共识,即: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其他类型的新兴金融,只要是金融活动,总需要遵循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换言之,金融市场发展在一个特定阶段可能是跨越式的,但金融规律是无法违背的。

仅仅就配资行为而言,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要想做配资业务,经营业务的机构首先要到监管部门申请证券融资业务的牌照,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要达到KYC(知道你的客户)的监管要求,在具体的业务经营中要严格控制市场风险。

如果因为仅仅就是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号,就可以不遵循金融业基本的监管要求,那么前段时间清理配资导致的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成熟市场上证券经营机构对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和谨慎,基本上见不到我们前一阶段似乎十分常见的场外配资1:4、1:5的高比例。这样高风险的配资,往往一两个跌停板就会粉身碎骨。

谁都不会否认,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个发展,必须要回归金融本位,要遵循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无论互联网的介入可能会带来哪些新的特征,金融业的基本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基本的金融监管规则是必须遵循的。不能因为是互联网金融,就享有制度套利的特权,事实证明这将对整个金融市场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金融业为什么能存在?这当然需要回归到金融业的基本功能。例如,金融体系能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够将金融资源进行高效配置,能够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等。经过这一轮洗牌之后,我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依然在,成长空间也依然在。传统的金融机构没有覆盖到的长尾客户还有很大部分,互联网用便捷的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金融服务渠道。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大数据方面依然有优势。前一阶段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讲大数据,但是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实践看,真正把大数据运用到金融业务里并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不多见,大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习惯于把大数据当作吸引头脑发热的PE机构的故事来讲。因此,互联网在客户、渠道、大数据和风险管理这几个领域依然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只是拓展需要更为关注金融的基本规律,至少不能出现明显的制度套利。

第三,从债务周期角度看,去杠杆和经济转型会促使不同行业显著分化,也对金融业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察金融市场的波动,有许多不同的角度。在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债务周期的波动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角度。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同时也进入到所谓的超级债务周期。面对超级债务周期,哪一个经济体会率先触底回升,从债务周期角度看,主要取决于其去杠杆和清理债务的进展。现在国际市场之所以认为美国经济相对较好,主要是因为居民部门等去杠杆比较充分,杠杆率已经回落到较低的水平。但是,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仍在犹豫?从债务角度看,美国居民的杠杆率降到低位之后,在重新加杠杆方面非常谨慎。这表现在经济增长方面,就是相对弱的增速。

从债务周期角度比较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已经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比较研究表明,虽然每一次导致危机的导火索可能有差异,但是从债务波动的角度看,其实都是十分类似的。通常是经济触底启动,有一个或者几个行业相对表现比较好,投资涌入,形成过剩产能,过度的借贷,导致债务迅速累积。整个借贷中融资成本高于回报,庞氏融资比率持续上升,导致债务的扩张不可持续,经济进入去杠杆阶段,如此周期往复。

从这个角度考察,中国当前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去杠杆阶段。2008年以来的一些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如现在库存严重的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项目,其中有许多通过信托等通道,发了高成本的理财产品,一些产品的收益远远不能覆盖高成本。这些融资就带有典型的“庞氏融资”特征。这些融资活动不全面清理,经济体系的杠杆率就难以降低下来。

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看,中国经济在加入世贸之后有较长时间的持续上升,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迅速回落。随后,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的一揽子刺激政策,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典型的V型反转,在2010年一季度达到阶段性的高点。随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经济增长速度也拾级而下,到201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幅进入到一个相对窄的区间内。

可以预计,在去杠杆、去产能取得明显进展之前,如果宏观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整,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一两年可能将在这样的区间内波动。在宏观趋稳的同时,政策的重点需要转向去杠杆、去产能,以及培育新的增长点等。

在这个过程中,宏观经济总体上可能没有大的起伏,但是微观上却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分化。有的产能过剩的产业预计会持续萎缩,而有的顺应结构调整需求的产业则可能会持续扩张。这就需要投资者有更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也同样需要金融结构作出相应调整。具体来说,如果还是银行贷款占据融资形式的主导,那么,宝贵的金融资源就会在强调抵押担保的重资产经营惯性下,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本来需要持续收缩的重资产传统产业,而那些需要扩张的服务业、科技型企业等往往是拿不出抵押担保的资产的。

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同样需要金融结构的调整。在这个金融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竞争相对地位必然会出现显著的调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三个  三个词条  趋势  趋势词条  当前  当前词条  金融  金融词条  
智库

 中国政制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一、总统制并非中国政治发展的可行选项最近我在网上读了二篇文章,一篇是汪玉凯先生的文章,题为《总统制是中国可考虑选项之一》,这是凤凰网的一篇访谈,汪玉凯先生是国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