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伙傍清华凸显弱势群体维权之难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19岁的“清华学子”孙斌为亡父工伤赔偿讨说法的经历后,获得了社会及南京当地相关部门的关注,却也让他深陷不安之中。在多夜无眠之后,孙斌向媒体坦白:是自己伪造清华学子的身份,并手写了一份《忏悔书》,希望以此向被他欺骗的人道歉。对此,为孙斌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的王海律师深表震惊,但在痛心之余,他表示依然愿意为孙斌提供法律援助。(7月28日《现代快报》)

 

  19岁,原本是青春起航、梦想放飞的年纪,却要承受丧父之痛,并且面对维权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冷眼、拒绝、甚至勒索(其亡父生前工友曾要价5000元作为开证明的条件)……孙斌的遭遇着实惹人同情。然而,违反法律规定伪造“理科状元”、清华学子身份和故事的做法,也为他招来了诸多指责。抛开廉价的同情和轻率的谴责,一个沉重的问题扑面而来:是什么逼得这个男孩犯险冒充“清华学子”,以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的方式来寻求公正、维护权益?

 

  可以说,孙斌事件虽然有着浓重的个案色彩,却极具标本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凸显出当下弱势群体维权之难。试问:倘若“南京涂邦宝”公司能有一丝“道德的血液”,而非矢口否认与孙父的用工关系;假使江宁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能够积极介入、主动调查,而非简单地以“如果没有证据材料,无法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他们不好受理”为由推卸责任,19岁的孙斌会甘愿承受“夜夜失眠”的良心代价和舆论风险傍“清华”吗?那些与孙斌遭遇相似,但因诚实或胆小而没有迈出这一步的人,他们的维权之路又该有多么坎坷崎岖呢?

 

  由此而言,孙斌固然应该为他的欺骗行为而道歉、而忏悔,“南京涂邦宝”公司、南京市江宁区相关有关部门难道不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问责追究吗?如果说当地劳动主管部门平时没能发现并制止不签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已属失职,那么事后再以各种借口推卸责任、拒绝受理,则无异于是对维权者的“二次伤害”。这时候,作为弱势一方的劳动者,选择诸如跳桥、活埋、傍“清华”等“出格”的方式吸引公众眼球,实现维权目的实属万般无奈。换言之,维权方式有多炫目、多离谱,维权之路就有多艰难。

 

  从复旦博士孟建伟上网控诉“黑保安”毒打致乃父身亡,到清华博士王进文致信潍坊市长反映强拆问题,再到孙斌假冒“理科状元”为亡父工伤赔偿讨说法……层出不穷的类似事件虽然情节有真有假,但当事人的无奈、对于正常申诉维权渠道闭塞的控诉却是共同的。尽管早有论者发出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清华博士生”的担忧,但时至今日,弱势群体“维权难”甚至维权无门的情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善。对于他们来说,要么选择傍“清华”,要么任由家庭的不幸封埋在城市的喧嚣和权力资本的冷漠中,要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华  清华词条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词条  凸显  凸显词条  小伙  小伙词条  维权  维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