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没做过社工的音乐人拿不到诺奖,简报想聊聊石黑一雄

       北京时间10月5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62岁的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

 

 

 

△ 石黑一雄颁奖简介

      颁奖词说: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who, 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 石黑一雄早年照片

 

       一度想成为摇滚乐手,又在格拉斯哥和伦敦做了些年社会工作,石黑一雄于其三十岁初才正式开始写作。这位并不高产的作家始终保持着弹吉他和打鼓的爱好,几年的社工经历更被认为是其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时期。

 

       曾就读于世界顶尖的东安格里亚大学和肯特大学的石黑一雄主修英语和哲学。那时候的他并不热衷文学,而是经常翘课出去做社工。和拉什迪、奈保尔等在英国原殖民地长大的作家不同,石黑一雄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做社工因此成为他接触底层生活的重要契机。这段经历对于人生顺遂的石黑一雄而言意义重大,不但形成了他的价值观,对他以后的小说也颇有启发,特别是接触到的有心理疾病的人,显然为他后来在小说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伤痛和缺陷提供了素材。

 

       作为“英国移民文学三杰”,人们在初读其早期作品时,总是带着“移民作家”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他,然而也不大能发现这种身份在其创作中的痕迹。直接的对异域、他人经验的描写在其作品中相当少见,甚至社会和历史层面的背景也被模糊化处理,当他写一个老旧的英国管家的情感与记忆,或是战争中的一对母女,都好似和自己的生活轨迹没什么交集,但仔细想来,视野的宽度决定作品的厚度,这一切都指向了他对他人经历的持续挖掘和细腻展示。

 

       对石黑一雄而言,给予他的创作最大的支持的是他的妻子洛娜•麦克杜格尔(Lorna MacDougall)。“我和洛娜的感情是我最珍贵的财富,在我开始写作之前,我们就认识了。当时,我们都是社会工作者,在伦敦一家慈善组织工作。那时她把我当成落魄的歌手,憧憬着我们会一起变老,成为老社会工作者。”

 

 

△ 石黑一雄与妻子Lorna MacDougall

 

 

       1983年,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说《群山淡景》出版,讲述在英格兰生活的日本寡妇悦子的故事,故事影射了日本长崎的灾难和战后恢复;1986年,《浮世画家》出版,这部小说通过一位日本画家回忆自己从军的经历,探讨了日本国民对二战的态度,这部小说获得英国及爱尔兰图书协会颁发的惠特笔奖和英国布克奖提名。

 

 

小说《浮世画家》

 

       小说《长日留痕》于1989年获“布克奖”,讲述的是一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史蒂文斯对战场上的回忆;《无法安慰》讲的是在一个不知名的欧洲小镇,一名钢琴家如何挣扎着按照计划去演出的故事,这部小说获得契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

 

 

△ 石黑一雄作品

 

       《我辈孤雏》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上海,讲述一名私人侦探调查寻找失踪了的父母的故事,这部小说获得惠特笔奖和布克奖提名;《别让我走》涉及的主题是提供器官的克隆人,这部小说获得布克奖提名,并被拍摄成电影。

 

 

小说《别让我走》多次被搬上荧幕

      

       他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夜曲》像是在解释他为何没能圆自己的音乐梦,那些淡然简朴,貌似单调的文字,也如其描述般,是音乐,是“长版本的歌曲”。

 

 

 

 

△ 诺贝尔奖官推上的投票数据

 

       诺贝尔奖官方推特数据显示,63%的投票人尚未读过石黑一雄的作品。如果你感慨长假后再无大块的空闲时间,我们不妨一起看看石黑一雄的经典文字摘编:

 

       你不能永远总是对过去也许会发生的事耿耿于怀。

  ——《长日留痕》

 

       我认为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某个时刻,需要坚守自己的决定。一个说“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选择”的时刻。

  ——《无可慰籍》

 

      数小钱,点硬币,一小时接一小时。如果我以后的生活变成这样,我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的。

  ——《浮世画家》

 

      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

  ——《浮世画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工  社工词条  简报  简报词条  音乐人  音乐人词条  聊聊  聊聊词条  不到  不到词条  
公益

 吕朝:不寂寞的公益者

吕朝,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曾当过新华社记者,2003年投身公益领域。2006年在上海浦东创办“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设计运作了中国第一个“公益孵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