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散乱,汉语词汇。

拼音:sǎn luàn

指不整齐;没条理;纷乱 散乱的头发 桌子上散乱地放着各种文具、书籍。.....

词目

散乱

拼音

sǎn luàn

英文

messy

基本解释

[messy] 不整齐;没条理;纷乱

散乱的头发

桌子上散乱地放着各种文具、书籍

出处与详解

指零乱;杂乱。

1、《六韬·火战》:“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2、汉 贾谊 《过秦论下》:“然陈涉 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3、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罪人原无纪律,或奔或止;三国以吴兵散乱,彼此争功追逐,全无队伍。”

5、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纳林布禄忙拔刀对敌,战了三五回合,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正惶急间,旁边走过了布占泰,是乌拉部贝勒的兄弟,见纳林布禄刀法散乱,忙向前敌住,纳林布禄才一歇手,猛听得大喝一声,布占泰已被努尔哈赤活擒了去。”

6、潘漠华 《离家》:“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佛学知识

梵语记载

【散乱】

(梵viks!epa,藏rnam-par-gyen%-ba)

心所名。指令心于所缘之境流荡不定的精神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又称散动、心乱。《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4b)︰‘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关于其体之假实,颇有异说。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之说,散乱属痴之一分;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之说,散乱属贪、嗔、痴三种。此上二说皆以散乱无别体。然护法认为其另有自体。《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4c )︰‘散乱别相谓即躁扰,令俱生法皆流荡故。若离彼三,无别自体,不应别说障三摩地。’

诸经论

此外,诸经论对其种类之记载亦不一致,略如下列︰

(一)《大乘庄严经论》卷八列出二种︰(1)下意散乱,即欣求小乘而昧大乘的散乱。(2)分别散乱,即对‘三轮’生起分别思虑的散乱。

(二)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九分自性散乱(指五识)、外散乱(指意识驰动于外尘)、内散乱(指心生高下,念念变化不定)、粗重散乱(即执着于我、我所等)、思惟散乱(谓菩萨舍大乘而思惟小乘)五种。《六门教授习定论》亦举外心、内心、邪缘心、粗重心、作意心之五种散乱

(三)《显扬圣教论》卷十八、《辩中边论》卷下、《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等列作意心散乱(又名思惟散动)、外心散乱(又名外缘散动)、内心散乱(又名内散动)、相心散乱(又名相散动,指依止外相的作意,而思惟内境的相貌)、粗重心散乱(又名粗惑散动)、自性心散乱(又名自性散动)六种。

(四)《摄大乘论本》卷中举无相散动(又名无有相散动,谓执着无相)、有相散动(谓执着有相)、增益散动(谓执著有增益为无所有)、损减散动(谓执着无损减为实有)、一性散动(又名一执散动,谓执着依他分别即是空)、异性散动(又名异执散动,谓执着色与空不同)、自性散动(又名通散动,谓执着色为有碍)、差别散动(又名别散动,谓执着色有生、灭、染、净等差别)、如名取义散动(又名如名起义散动,谓执着如名之义)、如义取名散动(又名如义起名散动,谓于如义之名起旧执)十种。

六种散乱在 <法相辞典> 中的 解释:

★如散乱中说。

二解辩中边论下卷六页云:六散乱者:一、自性散乱。二、外散乱。三、内散乱。四、相散乱。五、粗重散乱。六、作意散乱。此六种相,云何应知?颂曰:出定、于境流,味沉掉、矫示,我执、心下劣,诸智者应知。论曰:此中出定、由五识身,当知即是自性散乱。于境流者:驰散外缘。即外散乱。味沉掉者:味著等持,惛沉掉举。即内散乱。矫示者:即相散乱。矫现相已;修定加行故。我执者:即粗重散乱。由粗重力,我慢现行故。心下劣者:即作意散乱。依下劣乘,起作意故。

六种散乱 佛光大辞典中的 解释:

指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一)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称为自性散乱。(二)修善之时,心为五欲之境所乱而不静寂,称为外散乱。(三)修禅定时,其心动散,于诸尘生味着,退失静定,称为内散乱。(四)诈作修善之相而其心退失,称为相散乱。(五)修善法时,生起我、我所之执着及我慢等,以此邪执粗重之力,故所修之善法不清净,称为粗重散乱。(六)依外教作意修习,不得证悟,反生散乱,称为作意散乱。[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

六种散乱 佛学大辞典中的 解释:

(名数)一、自性散乱,谓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也。二、外散乱,谓修善之时,心驰散于五欲之境而不静寂也。三、内散乱,谓修定之时,心动散于诸尘,不生味著,退失静定也。四、相散乱,谓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诈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我慢等,为此邪执粗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净也。六、作意散乱,谓余乘及余定等依外教作意修习,无有证悟,却生散乱也。杂集论一卷末说之。

六种散乱 三藏法数中的 解释: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於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於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於诸尘,而生味著,退失静定,故名内散乱。(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散也。) 〔四、相散乱〕,谓欲令他人信己有德,诈见修善之相,由此因缘,所修善法,渐更退失,故名相散乱。 〔五、□重散乱〕,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重散乱。(我者,於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计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六、作意散乱〕,谓或依余乘,或依余定,作意修习,不能证悟,发起散乱,是名作意散乱。(余乘者,谓人天乘也。余定者,谓世间禅定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六韬 奋臂大呼 白梃 望屋而食 惶急 潘漠华 随烦恼 恶慧 颇有 生法 三摩地 外尘 五种散乱 内境 性心 二解 辩中边论 出定